貧困縣姑娘隨手拍下家鄉美景,引來120萬人圍觀點讚

貧困縣姑娘隨手拍下家鄉美景,引來120萬人圍觀點贊

拍短視頻後,秋子穿侗服的時刻多了起來。她親手設計、裁剪的侗服,在一年時間裡,從兩三件增加到20多件。她喜歡穿著這些民族服飾出現在鏡頭前。在她看來,它們不僅“好看”,也是侗族文化的象徵。

500多條鄉村生活短視頻,讓124萬粉絲瞭解到秋子生活的湖南老家:位於湘、桂、黔三省交界的“老寨村”。她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這裡風景優美,但經濟不甚發達。村莊隸屬的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是湖南省20個國家貧困縣之一。

“鄉野丫頭”的迴歸

秋子還記得第一次發西瓜視頻的日子。2017年3月27日,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後,天氣終於放晴。一大早,她和堂哥四海前往布央茶場採茶。她穿著靛藍色的侗服,黑色的百褶裙邊繡著一圈花邊,頭髮在腦後挽成一個髮髻,身上琳琅的銀飾有幾斤重,濃綠的茶樹到了她的腰際。四海肩扛著攝影機,鏡頭在漫山遍野的茶樹間移動,秋子揹著竹筐,和戴斗笠的茶農,並肩出現在鏡頭前,講解如何用雙手快速掐下翠綠的新茶葉。

拍視頻很辛苦。很多時候,兄妹倆早上六點半出門,直到深夜十點才回家,還要為視頻的剪輯、後期忙到後半夜。屋內,夜燈長明,電腦機箱嗡嗡作響,人很少交談,空氣裡只有點擊鼠標的聲音,看上去,竟有些城市創業空間的氛圍。屋外,卻並不像城市似的車水馬龍,霓虹閃爍。村裡的夜晚格外寂靜,偶爾有幾聲狗吠,很快就被淹沒在沉沉黑夜和寂靜山谷中。

老寨村是這對侗族兄妹從小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短視頻中長久不變的背景。他們忠於記錄這裡質樸、天然的農村生活。西瓜視頻賬號叫“鄉野丫頭”,因為“丫頭”是這裡對女孩的統稱,從小在農村生活的秋子性格比較“野”,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就叫這個。在視頻中,秋子刨過野菜、扒過雞窩、撈過青苔,並用自己上山下河親手採到的新鮮食材,做出了炒臘肉、鰍魚荷包蛋和辣椒釀等上百道侗家美食。唯一不變的是,她總是穿著鮮豔的侗族服飾。這種特色,是從始至終的“堅持”。

貧困縣姑娘隨手拍下家鄉美景,引來120萬人圍觀點贊

秋子曾經嚮往城市,但最終選擇了回到鄉村。高考畢業後,她去懷化一所專科學校讀臨床醫學婦幼專業,那是她第一次觸摸城市生活的輪廓。在那之前,她連縣城都很少去,從寨子到縣城,很不方便,每天只有一趟早上七點的公交車。

她當時很希望能留在懷化,在家人期望的目光下,在這座離家最近的城市裡,擁有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她和大學同學都幻想著城市生活是多彩和愜意的,下班後能夠悠閒地走進明亮的商場,市中心的步行街就是他們的美食天堂,每個週末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但陰差陽錯,畢業後她回到縣城成為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婦產科助產士。最忙的時候,一天晚上幫忙接生過12個嬰兒,“回家累得想哭”。每接生一個嬰兒有15元接生費,再加上每月1200元的工資,除去房租、車費,剩的不多了。兩年後,秋子改行做了一名小學校醫。

堂哥四海也有類似的經歷。他曾經無限期待城市的生活。他成績不好,16歲初中沒畢業,就被同鄉帶到外地打工。在外打工12年,他去過廣東、浙江、上海,為不同城市的摩天大樓打下過地基,也為不同腰圍的人加工過上千元的奢侈品皮帶,但自己最高一次拿到手的月工資沒超過3000元。第一次出門打工,他在廣東一家玩具廠,幹了4個月的活,最後只拿到了138元,他甚至沒錢回家,最終被廣東的親戚送上大巴車,18個小時後,才灰頭土臉地出現在家人面前。

在繁華的都市裡,四海沒有賺到什麼錢,身體反而吃不消了。他在皮帶廠長期接觸化學制劑,患上了肺炎,有一次劇烈咳嗽後,發現紙巾上出現了血絲,他覺得害怕,跟工廠請了長假,在2008年勞動節當天回到了家鄉。

記錄家鄉的美麗

這一次,家鄉突然在他面前散發出驚奇的魅力。也是由於這次機緣巧合,四海和秋子開通了“鄉野丫頭”賬號。緣起是,百無聊賴中,四海無意間聽到了侗族的琵琶歌,一下子被迷住了,“怎麼這麼好聽”。

這是中國貴州南部侗族的一種單聲部民歌,侗語稱“嘎琵琶”。這種古老的人文傳統,已有上百年曆史。在四海、秋子小時候以及更早時,侗族人幾乎人人會唱琵琶歌。但幼時,四海並不喜歡聽琵琶歌,覺得“沒意思”。他的偶像是吳奇隆,四面牆壁貼滿了偶像的海報。

四海決心把這些好聽的歌聲保存下來。他開始跟著村裡的老人家一句一句學,從中短篇幅、只唱不說的“嘎常”,學到有說有唱的長篇“嘎經”。“嘎常”要求一個韻唱到結尾,“嘎經”可每段換韻。他甚至自己砍樹,製作了一把琵琶。

除了學習,拍視頻也是一個不錯的記錄方式。四海開始自學視頻拍攝和剪輯,買了600多萬像素的數碼相機,花了900多元組裝了一臺電腦,在電腦上下載了一個視頻剪輯軟件,一點點摸索。

貧困縣姑娘隨手拍下家鄉美景,引來120萬人圍觀點贊

一個5分鐘的西瓜視頻通常需要一個多小時的素材,剪輯則需要3個小時以上。拍視頻以來,四海的電腦系統已經從Windows 2000變成了Windows 7,幾百兆的存儲硬盤變成了3000G內存的硬盤,相機也換了五六個,從數碼相機換成了單反,還添置了無人機。

保護傳統文化的根

有人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辭去縣城的工作回農村?”也有用戶在評論中質疑秋子的長相不夠標準、身材不夠瘦削。秋子一開始很生氣,“不就是做了個短視頻嗎,為什麼要這麼噴我”。最讓她生氣的,是別人不尊重侗族文化的時候。有人說秋子“作秀”,“現在侗族根本沒有人穿這種民族服裝了”,還有人會把“侗”念成“同”。

西瓜視頻讓他們收穫了更多的快樂和慰藉。很多在外務工的老鄉會給秋子打電話,希望他們“以後多拍點家裡的視頻”。

有一次,兄妹倆在拍攝途中遇到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對方聽說能看到這個視頻的人“比一般的電視臺還多”,對著鏡頭反覆告訴兒子“你看我走路、爬山都很好,不用擔心”。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這個交通不便的村寨,跟秋子坐在一起聊在農村怎麼抓魚、養雞,也聊在北京、武漢等大城市擠地鐵的的日子。他們漸漸發現,“鄉野丫頭”這個賬號,其實已經成了一座連接鄉村與城市生活之間的微型橋樑。

貧困縣姑娘隨手拍下家鄉美景,引來120萬人圍觀點贊

現在,他們還依託今日頭條平臺做起了電商,賣一些臘肉、剁椒、醃酸肉等土特產,獲得充足的收入。

2008年前後,老寨村村裡家家戶戶都有了影碟機,有人專門錄製琵琶歌的影碟,把這些珍貴的歌聲保存下來,因為錄一次就少一次,人們很少有機會圍著火塘,從傍晚一直唱到天亮了。10年後,四海和秋子發現,移動互聯網平臺能做的事情,其實比錄影碟更多,影碟只能一個人自己欣賞,拍視頻卻可以同時讓幾十萬人看到。

如今,留在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侗族沒有文字,只能靠口口相傳,美好的文化,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記錄,“等老人家一過世,就什麼都沒有了”,四海和秋子說,這正是“鄉野丫頭”希望做的事情,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根。

每一代都有自己保存文化傳統的方式。就像上一代用影碟保存歌聲那樣,現在,他們想通過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平臺,把侗族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讓這些美妙的歌聲,美麗的風景,美好的鄉村生活,飄出大山,讓天涯海角的人們也都聽到和看到。

貧困縣姑娘隨手拍下家鄉美景,引來120萬人圍觀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