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不怎麼提厄爾尼諾了?

dodo0328

提不提厄爾尼諾,首先要看它有沒有發生,沒發生怎麼提呢?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 Niño的譯音,最早是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對本地一種氣候異常的稱呼,這種氣候異常發生時,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溫度會持續地比常年偏高。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地區的海水有些年會溫度偏高(即厄爾尼諾年),而在有些年則會溫度偏低,於是又把這些偏低年稱為拉尼娜(La Niña)年。順便報個料,這個拉尼娜的名字不是語音起的,而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名大氣海洋科學家George Philander起的。再後來,人們又發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是與大氣中稱為“南方濤動”的一種變化耦合在一起的,於是就將其稱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現象,簡稱ENSO。ENSO或厄爾尼諾的發生是有周期性的,基本上每3-7年左右會發生一次,因此,不是每年都會有厄爾尼諾,也不是每年都會有拉尼娜。如果它沒有發生,那對它的關注自然會少。

不再所有發生的氣候異常都歸咎於厄爾尼諾,反映了一種進步


氣象學博士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的譯音,是指“小男孩”、“聖嬰”的意思,是秘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近年來在新聞報道中大行其道的“厄爾尼諾”,應該是指“厄爾尼諾現象”,一種極端或異常氣象現象。

氣象學對“厄爾尼諾”現象的研究大約開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科學家發現,地球每過一段時間(一般三到五年)就會發生一次嚴重的天氣異常情況,並與當年厄爾尼諾暖流特別強大有關。比如1982年底厄爾尼諾暖流出現,東太平洋近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範圍越來越大,一時間地球各地都發生了異常天氣,最後波及全球。當年,澳大利亞經歷了本世紀最嚴重的災害,大火、農業災害和牲畜死亡造成了數億美元的財政虧損。非洲大旱、美洲則大澇,全球損失超過130多億美元。而199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就造成了我國1998年的長江流域大洪水的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總與全球變曖的話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現象越頻繁,地球變曖的趨勢就越快,同樣,地球越變曖,“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就越頻繁。

近來地球變曖的話題似乎代替了“厄爾尼諾現象”的位置,我想主要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進入了週期性的低谷,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厄爾尼諾”的危險就減少了。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就認為,未來極端的厄爾尼諾現象將加劇,中國未來三五年要做好防大災減大災的準備。其實近年人們不斷談到地球變曖,本質上就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在不斷髮揮作用的效果。


50後男人

因為厄爾尼諾過氣了。:)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裡是“小男孩”的意思,是指赤道太平洋一些區域海水異常變暖的現象。有變暖就會有變冷,相應的,水文氣象學中把赤道太平洋一些區域海水異常變冷的現象稱為“拉尼娜”,是西班牙語裡的小女孩。


一般而言,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會交替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出現拉尼娜,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所以大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印象更深,對拉尼娜則相對陌生。


當厄爾尼諾出現時,會使日本列島及我國東北地區夏季發生持續低溫,有的年份使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乾旱趨勢;當發生拉尼娜現象時,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我國近些年來最著名的拉尼娜現象,就是2008年初南方出現的凍雨和雪災。今年年初,南方普降大雪而北方下得相對少,也是一種拉尼娜現象。


2017年12月12日,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由於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水溫異常偏低,下降趨勢明顯,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此前,美國國家氣候中心、澳大利亞氣象局、日本氣象廳等官方機構也相繼發佈了“拉尼娜事件正在發生”的公報。1月4日舉行的國家防總會商會也認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並逐漸增強。




王靜文

厄爾尼諾現象是西方首先提出他們對氣候方面的解釋,天地氣候本來是正常運轉的,中國就不信他們這一套,什麼厄爾尼諾,娜尼那現象都是他們用來忽悠我們的,我們的農曆上的二十四節氣,不是很清楚的說明這些天象氣候嗎?厄爾尼諾只不過是反應大海的風浪的,娜尼那現象就更加有些懸乎,這些都是受到汙染的產物,像前些年中國的霧霾天氣,外國在解釋不清楚的時候,就用厄爾尼諾現象,或者娜尼那現象來說明其內在的本質聯繫,結果咋個都不能用上,或者解釋得非常的不合道理,只能夠宣告厄爾尼諾的破產,娜尼那現象解釋不通,還是要用中國的解釋才能夠不負眾望,相信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