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

7狐狸

其實這一現象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不然也不會有“高處不勝寒”這類詩句了。

地球的溫度來自於哪裡

大家都知道太陽給我們提供了溫度與光明,其實這不僅僅是太陽的功勞,如果地球自身沒有任何保暖措施的話仍舊就是一顆冰冷的星球。


簡單敘述下地球的保溫過程:你可以將地球理解為更大的“溫室大棚”,在每時每刻太陽都將能量以光的形式傳播出去,雖然地球接受的僅僅只有幾十億分之一,太陽輻射到地球時需要經過第一層屏障大氣層,大氣層就相當於溫室那一層膜,不僅僅將光線吸收、散射給我們,而且當地球表面吸收太陽輻射後,在進行散熱後又將大部分熱量隔絕在大氣層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夜晚雖然沒有太陽,但仍沒有冷到無法生存的原因。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越冷?

在這裡我們將“高”理解為海拔高,其實通過前面的閱讀相信大家已經明白地球保溫的關鍵在於:大氣層!所以我們基本可以確認海波越高溫度越低的原因在於大氣層!


其實這一原理也非常簡單,我們知道因為地球引力的原因,越接近地表空氣密度就會越大,而保溫的關鍵成分二氧化碳的濃度就會越大,因此其接受地面散熱的能力越強,相反海波越高的地方空氣過於稀薄,所以自然接受地面的散熱就越少。

其次,海波越高的地方不僅僅接受地面散熱的能力低,而且自身保溫能力也低的可憐,這也是為什麼高山上不僅冷,而且晝夜溫差更是大的可怕。有人會說海拔高了不是越先接受光嗎?所以溫度應該上升越快呀?其實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這是因為地球低層大氣對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無吸收能力,因此太陽的短波輻射就直接到達地面。這就是為什麼夏天地面溫度要遠遠高於比空氣溫度!地面才是讓地球溫度上升的主力!

一些高山山頂的溫度

隨著人們的研究發現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並且大概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

因此我們簡單舉幾個地方的溫度,比如長白山山頂一年氣溫最低可以達到零下40多度;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常年平均溫度就接近零下40度,就更不用說最冷的時候了。

所以建議大家攀登高山時,一定要提前看好天氣自己換算下溫度,備好相應衣服不然上去就不是欣賞風景而是受罪了。


科學認識論

地球的能量來源主要有兩個,太陽能和地球內能。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為地球提供著光和熱,儘管地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僅有其總輻射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但是如果沒有太陽輻射,地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

太陽為地球提供能量,大氣層同樣功不可沒。

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可以輕鬆穿過大氣層,而被大氣層吸收、散射、折射的部分很少;太陽輻射到達地面以後,被但是大地(地面、下墊面)吸收,吸收以後地表會發射出地面輻射,

地面輻射為長波輻射,多數都被大氣所吸收,所以地表才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大氣吸收來自地表的輻射以後,除了散射、折射和穿過的以外,大部分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還給大地,從而起到了保溫作用。因此,大氣層就像是地球的溫室大棚。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

1、因為海拔越高的地方,大氣越稀薄,白天吸收到的地面長波輻射較少,晚上大氣的保溫作用又差,所以溫差很大,溫度比較低;

2、海拔高的地方,大氣稀薄,大氣逆輻射作用比較弱,因此溫度較低。

3、在對流層(大氣層最靠近地表的一層)內,海拔越高、氣溫越低,規律為海拔大約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

……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剛好是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的真實寫照。

簡單回答,祝好!


地理愛好者

地球上越高的地方就一定越冷嗎?這個命題是不成立的,它只在部分高度範圍內才是正確的。

地球大氣層的厚度大約1000千米以上,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暖層)和散逸層。當然,由於地心引力作用,絕大部分質量的氣體,都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以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底層,緊靠地球表面,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厚度變化與緯度和季節有關),存在強烈的垂直對流現象(形象一點的解釋就是鐵板燒)。風暴、雲霧、雨雪、雷電等天氣現象大都發生在這裡。它的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變化規律大約是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下降6℃。人們所說的“高處不勝寒”,一般都是指這個圈層。

在對流層以上,距離地面大約50千米以下的範圍是平流層。這裡的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所以這一圈層叫做“平流層”。臭氧層也出現在這裡。這裡通常是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所以平流層底部很適於飛機航行。平流層也被稱為同溫層,美國著名的B-52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綽號就是“同溫層堡壘”。平流層底部的溫度較低,大約在-55℃左右,但在30千米至50千米內的溫度會隨高度增加而略微升高。總的來說,在平流層內部,溫度隨高度變化不大,頂部的溫度比底部稍高一些。

中間層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裡的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對流運動也很強盛(但空氣更稀薄)。中間層頂附近的溫度約為190K。中間層的頂部也有顯著的電離現象。

中間層以上是暖層(熱層),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大氣非常稀薄,近地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很多都在這個圈層範圍內繞地球運行(人造衛星居然是在大氣層裡面飛行,意外吧親,😃)。受帶電粒子活動的影響,這個圈層幾乎都是電離區域,存在相當多的自由電子和離子,能使無線電波改變傳播速度,發生折射、反射和散射(所以地面上才可以向全球發電報)。地球兩極附近的極光現象也大都發生在這裡。由於這裡吸收了大量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因此在大氣層中這裡的氣溫最高,太陽活動頻繁時,氣溫可以超過1000K,暖層因此而得名。

熱層之上是散逸層,為帶電粒子所組成,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但兩者中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一般把距地面1000公里以外的區域視為星際空間。但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的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

可見,大氣層氣溫與高度之間的變化關係很複雜。通常所說的高處不勝寒,只是針對人類活動的對流層。其它的層圈則未必如此。


如風擺柳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

看到這個題目我不自覺的就哼起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額,待會再哼完這首歌,迴歸正題!這個問題古人都知道咯,高處寒冷。而且我所在的家鄉就是丘陵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就有近20餘座,所以能更好的體會到越高就越冷。當然與西藏區域相比就小巫見大巫啦。

相信大家在登山的時候就對這種體會印象深刻,比如在山腳的時候豔陽高照,但是去到山頂之後就有寒意陣陣,這是什麼造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是偶然翻閱地理雜誌時瞭解的。

1、溫度的高低與空氣的關係

在熱力學中,大量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大小和分子的多少表示溫度的高低。即環境的溫度越高,環境中分子數運動的平均動能則越大或者越多,反之也成立。


2、海拔的高低和空氣的關係

通常我們說的某個地方海拔高低是指這個地方的高度相對海平面的高低,海拔低的地方是離海平面的垂直高度越近,海拔越高的地方就是離海平面垂直高度越高。所以,空氣中的分子數量多少也是與海拔高度有關係的,

海拔高,分子數自然就少(參考熱力學) 海拔低分子數量自然就多。因此海拔的高低也直接影響了溫度。


3、海拔的高低與溫度的關係

現在我們知道空氣中的分子與溫度和海拔之間的關係了,因此就像我們書中所述,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溫度就直接下降0.6℃,所以就會有越高的地方越寒冷咯。


綜上所述我們其實早就發覺越高越冷的知識點了,只是沒有用科學的語言總結。其實我們家鄉平時冬季下雪,山腳的雪化了,可是遠處山頂的雪依然可以堅持幾天時間不化,那就是海拔高的原因。還有直到2016年的時候,那時候回家,家裡以前的高山因為裝風力發電機居然都修路直達了,開車上去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山頂跟想象中的不一樣,上面很荒蕪,幾乎沒有很高的樹,都是灌木叢,由此可見高處真的是不勝寒啊。

謝謝點擊 關注。


心揚一九八八

你把地球上的空氣比作棉被、並且、它是以平均高度蓋在地球上的、越低的地方蓋的越厚、越高的地方就蓋的越薄!現在你就知道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的原因了、但還有一個持殊原因也應該清楚、你到南北極上去、即是你躲在最底的山溝裡也照樣冷、這是因為地球自轉把空氣都甩到赤道上去了、兩極上沒有蓋空氣棉被的條件、所以總是冷!謝謝!


上帝從不胡弄人

你這種說放棄是不正確的,溫度隨高度變得越來越冷的現象只會在對流層當中,則是因為太陽光照射在地面會形成漫反射,所以高度越低溫度就會越高,但是漫反射也有高度限制,過了對流層就是平流層,也叫同溫層,在這個高度裡,溫度是不會變化的,大約在-55C°左右,而再往上到了暖層,太陽光的直接加熱,會使大氣的溫度很高,達到1000c°以上,大氣就會發生電離,所以又叫電離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