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變清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近日,小編去溫縣過鞏義北黃河大橋,的確發現黃河水變清的現象,現在汛期馬上來臨,黃河變清水,是好事還是壞事,眾說紛紜。關於此次黃河清能持續多久,也有多種觀點。多位受訪者稱,隨著一些大型水庫的投入應用,黃河再發生大洪水的幾率已經不大。

黃委會水科院前高級工程師齊璞認為,黃河來沙量逐年減小,現在黃河清已成一種趨勢性變化,這種變化是不可改變的。“黃河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大江大河之一”。李文家卻認為,水渾沙多是黃河的本性,是它的自然特點。他判斷黃河遲早還會變渾。“但是由於水土保持措施等作用,含沙量最多能增加到8億噸。”

有觀點認為黃河現有水庫庫容量,已能保證黃河長期變清。李文家稱,持該樂觀態度的人,搞不清楚庫容的概念區別。他解釋說,根據用途設計的不同,水庫容量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用於發電、灌溉等作用的可控調節庫容量,一個是為了攔沙作用,或者作為死水存在水庫中的不可調節庫容。水庫設計的時候,有個死水位,死水位以下為不可調節庫容,如果攔沙,就是通過攔沙,沙子只進不出,所以早晚會淤滿。


在黃河下游“懸河”局面未變、黃土高原泥沙無限供給狀況未變的硬條件下,黃河洪水“懸劍”依然高懸於黃淮海平原頭頂。被水土保持措施攔住的泥沙,只是在沉睡,一旦被超強降雨喚醒,會以驚人的量級入河,高含沙大洪水就會襲來。

資料顯示,“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是指在幹流龍門-潼關河段,曾多次觀測到汛期高含沙洪水使河床產生強烈沖刷的奇特現象。淤積在河底的泥沙,成塊成塊地被翻滾的水流掀起,像一堵牆一樣,露出水面,但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幾小時內河床可以衝深1~9米,群眾稱它為“揭河底”。

有分析認為,揭河底多發生在汛期頭幾場洪水的漲峰過程或峰頂,與前期的淤積厚度和河床高程有一定關係,而且與洪峰相伴的都是高含沙高強度紊流,不但使河床淤積物的水下容重顯著減小,又有較大的拖曳力,能夠掀起大片的淤積物。同時大洪峰時有較高的流速,挾沙能力特別大,能夠將大塊淤積物擊碎、衝散和帶走。


黃河清總體上是生態環境變好的一個標誌,是黃河治理的一個重要成果,但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途的地貌環境、植被、動物等已經建立了一套和泥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泥沙與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黃河泥沙減少對這種生態平衡難免造成破壞。

山東的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就是屬於黃河衝擊平原。黃河泥沙可以擴大陸地面積,同時可以覆蓋鹽鹼地,起到改良土壤和涵養河灘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還可以保護河道安全。“從自然的角度講,黃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所以說,到底將來帶來什麼正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