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

謝京瀚

我覺得這句偈的重點在:如來。

諸相,指的是聽見的、看見的、聞到的、嚐到的、觸碰到的還包括想到的這一切。

非相,就是假相。

佛教中經常說我們生活在顛倒夢想中,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假相。但這個假跟我們平時理解的真假還是有點不一樣。佛教裡說的假相,更主要指的是:不永恆,終究會消失。

如果說你信佛的,看經義裡講這個世界是假相,然後你每天用嘴說這也是假的那也是假的行不行啊?當然不行,沒意義。這也叫大妄念。

所以這句偈中的“見”也要重點理解。不是看見,是心經裡所說的“照見”,照見五蘊皆空。那什麼是照見?我不知道,能照見我就成佛了。關於照見有不少解釋,但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個心得,想理解照見,咱們可以用排除法:看、聽、聞、嘗、觸、想都去掉,剩下的的那個應該就叫照了。我們信佛修行學的是減法。

現在這句偈就可以解釋差不多了吧?

如果能關照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虛幻的假相,就能看見如來佛祖,或者是就看見了釋迦摩尼佛......這樣的解釋恐怕就是謬了。

這裡的如來指的應該是:如來藏。

這就又得從佛家的世界觀說起了。簡單的說有一個永恆無限的真我存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如來藏,也就是“空”。而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從粒子到宇宙乃至平行宇宙,11維空間,還有我們自己(包括思維),都是這個如來藏映射出來的假相。就是“色”。

而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最後的如來二字,指的應該是如來藏、空、真我,不是佛祖、佛陀、如來佛。個人覺得這個如來也可以理解為:真理。

所以這句偈可以解釋成:如果我們“關照”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暫、虛幻的假相,不被這些假相所牽引,也不執著的追求這些假相,這樣就找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理,找到了永恆無限、真正的自己。


銳視覺何老師

如來藏裡一切相都是自性的化現。相比喻成波浪,自性比喻成大海水,那麼波浪也是水。所以說性相不二也。凡夫見相就住相,由執著產生妄想,妄識。六根對六塵生六識,落十八界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現在要扭轉這個習氣,見相不要住相,自性出六根於六塵中無染無著,這樣才是無念行,這樣就是不攀緣。娑婆世界因緣而起,因念而生,時時刻刻不攀緣,無念行,娑婆即化極樂。昔日世尊釋迦佛夜睹明星而悟道曰:奇哉奇哉,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麼一切修行都是要讓心不去執著妄想。此心無相又不離相,盡虛空遍法界無一遺漏。心在相上顯,心在作用處,心在當下。此處的見相非相是見相而不住也!說了這些其實還是葛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起心動念即是乖,一有言說即是錯。直心是道!平常心亦是道!歇下狂心即是菩提!說修說證都是魔說也!道本天成,不假修證,只要你認得這時時刻刻在見聞覺知的是誰?真認得了那就此生大事已畢,每天只是大搖大擺大休息,歸家穩坐矣!


惠山靈空禪師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裡面的一句話。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當我們看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表相,要仔細觀察和了解事物內部所含藏的一切信息!要多加思維,這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說,我們面前有一片樹葉,從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片葉子,當你仔細思維和觀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片葉子裡面,含藏著土壤、雨露、陽光、風、樹、種子等等,再繼續深入思考和觀察,這片葉子裡含藏著土壤,那麼土壤裡面又含藏著什麼呢?這片葉子裡含藏著雨露,那雨露裡又含藏著什麼呢?這片葉子裡含藏著風,那風裡又含藏著什麼呢?……就這樣仔細觀察和思考下去,逐一細觀,你會發現,這片小小的樹葉裡,包含了整個宇宙。



這就是說,整個宇宙是一體的,是一合相!

當你用心去觀察到這一切,知道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如何運行的。這也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上面所敘述的,就是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換句話說,也就是實相!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經文,大多數都是使用了文言文,需要耐心品讀,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和道理。走在修行的路上,需要細心和耐心,仔細觀察和思考!真心祝願所有人都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居士人生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中有一句話為:“實相即是非相。”而如來即是實相,如來則等於亦是非相。如來是空性之體,無形無相,不可見聞。那為何又說:見如來呢?這裡不好理解的即是此見,如來雖不可見聞,但是如來是法王,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如來空性之體不可見聞,但是具足見聞覺知的妙用。一切有情眾生所體現出來六根的作用,都是如來藏作用的顯現。因為一切有情眾生心性顛倒,不能夠覺知如來藏,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反而產生二元的斷滅見,執著於一切外在表面的現象以為究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都會被表象所迷惑所纏縛,自心不能作的自心的主人,時刻都在被境界所左右。心念生滅不停,流轉不休,沒有剎那的停歇。故而遮蔽住了原本清淨無餘的妙明自性。所以,才有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人不在迷惑的時候,如來之見性是不會隨著境界而轉的,既不隨境界所轉,見性既不纏縛於虛幻不實的假象之上,此刻的能見之性即是如來。從楞嚴經偈中可以相對照。偈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裡的涅槃,即是實相,即是如來之義。當汝心中沒有任何執著的心念,亦或意識心的時候,此時的見,即是清淨涅槃的。有一個僧人,即是見此,

偈而開悟的。它把標點改動了一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汝的心中,已不確立任何的知見的時候,此見即是如來,即是實相。即是涅槃妙心。即是自性真心。而這些名稱皆是方便說,真實第一義諦,妙不可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可以這麼說,若見諸相非相,見即如來。改動見和即的前後次序。就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異曲同工,亦復如是。因為如來真空之體,不可見聞。怎麼可能見到呢?而如來真空之體,本體不可見聞,但是空性之體卻具見聞覺知的妙用,如來圓滿鏡智,可以照見九法界中一切因緣始末,生滅流轉,無所遺漏。盡知盡見。因此說,當汝心不住於相之時,見即如來。如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佛和眾生同具此見性,一個為何名曰佛,一個名曰:眾生。就是因為,一個迷,一個不迷。迷則執著於外在的表象,就是一般人認為的,此世界是物質屬性的,一切看到的事物,都是真實不虛的。反而,把這個能知能覺的見性,認為是不存在的。認為人死如燈滅。而見聞覺知性,是肉體的作用。而覺悟自心的人,卻恰恰相反,知道一切有形的生命萬物,都是在一定的因緣和合下產生的,是暫時存在的虛幻無常假象,而能夠見聞覺知的見性,才是真實不虛的本來面目。當見性不和境界混淆一起的時候,見即如來。而一切物質屬性的事物,都不具備見性。這就是為何迦葉尊者,目睹蓮花,而怡然微笑。迦葉尊者,於心無所住,心無旁騖之時,照見蓮花,而徹悟自性的本來面目。故而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時此刻,迦葉尊者即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最好的證明。還有一個典故,就是一個僧人行腳,到處拜山,以期遇見大善知識尋法問道,在遇到一個寺廟的時候,前去拜見住持和尚,而寺廟的小沙彌,就讓他在山門處等候,小沙彌就進入裡面,請示住持和尚是否允許見面,在住持和尚的允許下,小沙彌並沒有來到廟門處,而是在裡面較遠的大殿處,對行腳的僧人,並沒有開口呼叫,而是招手示意叫僧人進來。可就是在小沙彌招手的剎那的瞬間之中。那個原本要向住持和尚尋法問道行腳僧人,突然就象迦葉尊者一樣,領悟到了自性實相的本來面目。會心一笑,即對大殿方向鞠躬一拜,隨即就轉身離去,大事以畢,就不在勞煩和尚了。此刻,小沙彌卻驚在原地,不知原委的驚疑當場,心想剛才還在不斷懇求拜見的僧人,怎麼在大和尚同意相見的情況下,怎麼就突然一語不發的轉身就走了呢?實在是想不通。可是小沙彌沒有想到的是,就是在他那無意的招手之時,也是僧人問道心切,同時最主要的是機緣時至,忽然之間心開意解,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時刻都在使用的,剎那須臾未曾分離的,朝朝隨君起,夜夜伴君眠的就是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這就是又一個,若見諸相非相,見即如來的例證。若不住相,見即如來。一切有情眾生,同具如來之體,本無差別。差別就在於迷與覺的分別。同具見性,見無分別。因為自心迷惑的緣故,心生顛倒之見,迷於表象事物,不覺本心實相。故而曰:離相即佛。眾生念念沒有離相。故不見如來。


真實純潔

直截了當回答,第二個相和第一個相一個意思。不知這樣回答題主滿意不?



回答說的多又立了相,與佛本意差十萬八千里了。《金剛經》本意為佛陀教須菩提“云何降服其心”,本意為離一切相,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

六祖慧能《金剛經》沒聽完就“言下大悟”,算是悟的經典代表。大多數佛經為文言文翻譯,但翻譯時一是考慮經典本意,二是考慮通俗易懂。不會像電視劇中《武林秘籍》那樣賣弄玄虛。


所以建議師兄一是去悟《金剛經》本意,二是參照其他禪宗經典來悟。過於摳字眼已經與《金剛經》想離十萬八千里了,“佛可有法所說”?是嗎?

個人愚見,不妥之處請各位見諒🙏


天道TD

這句經文出自《金剛經》。



非相,不是永恆不變的萬象。[整句意思應該是:如果有人深入體會並照見世間萬象都不是永恆不變的萬象,諸相的本質勉強命名為虛空、法性(佛)、道,這樣的人即算是照見到佛的真實面目,即見到佛性。



〖佛祖的意思應該是讓芸芸眾生體會“空”,即讓眾生安住“法中法念處”,即觀想自身有如虛空,進入無我身相的境界,從而體會深信眼耳鼻捨身意給自己所認知的生老病死、疲倦等都不是事,只是前世因緣和合,倘若自己一直安住“空”的境界,將來一定能成正果(做阿羅漢、菩薩、佛)從而超越俗世的束縛,從而自主自性,不會容易被外境干擾心智,從而逐漸成就度世的心願和智慧。佛祖最重視發菩提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成佛,意味要普渡眾生,如沒有渡世的大願,修行道上就容易懈怠)〗



(這是本人的對《金剛經》的一些體悟,僅供修心的人參考,若有不妥,請多多指正,以便共同進步,同登覺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法界藏大慈大悲大願大行大智大雄救苦救難阿彌陀佛!

若覺得有道理,請點贊以示肯定

1小童子

這句經文是有漏的,是一個病句。不是釋迦佛陀的原意,而是後人翻譯時自譯的話。按照譯經者的意思就是說,“能看到藏匿在任何事物表象之下的因緣關係的人,此人即是看到其事物現象實相之人,如此具足佛眼之人即是見到真理實相之人,此為見如來之寓意”。但是用“若見諸相非相”來草率的定義“”見如來”,則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只要是一般具有慧眼的人就會有對事物不同的見地,如此一來,但凡能看出一些事物它相之人,都成了見法見如來之人。而佛說見法見如來有明確經文引證,那就是“明瞭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法者是名為見法。亦名見如來。因此金剛經這裡只簡單的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話不嚴謹。而是相似佛法的慣用的口語。


-覺-度-

第一個“相”指宇宙真實的面貌,第二個“相”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質(人類已發現和未發現的可量度的物質)或非物質(如思想或情緒等不可量度的物質)。而物質或非物質需要通過人的意識觀察後才能形成,進而存在。而人的意識有主觀性,是一個巨大複雜精密的加工廠。通過人的意識觀察,即是對第一個“相”進行了過濾和加工,得出的第二個“相”已經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是失真的,只是意識的投射而已,是幻影,即金剛經原文“如夢幻泡影”。這也就是與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波粒二相性‘’所闡述的原理一模一樣,粒子在沒有被觀察時是以波的狀態存在,一旦被觀察就立刻成為粒子的狀態(波坍塌為粒)。觀察者是誰,是具有主觀意識的生命體(以人類為典型代表,動物也是觀察者)。所以,當我們修行到不受主觀意識影響時,我們就能見到宇宙的真實面貌,即“見諸相非相”,這時就能見到如來。如來,這一詞翻譯得極妙,它的本身含義,即: 就像當初來時的樣子,見到如來,即是修行成功,你本人就恢復到宇宙本來的樣子,並且與宇宙融為一體,這就是佛法修行的終極目標。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和外部世界實質上是我們意識觀察出來的現象,是虛幻的,非實有,不要執著。


遠山153383476

能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您就會減少煩惱或者說無煩惱。那時您就會達到智慧的彼岸,在智慧的彼岸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樣說不準確,應該說到了智慧的彼岸,您就沒有因貪嗔痴而引發不快樂的問題。



相就是事物表示於外,再由觀察者的心識所產生。相只是本體(也叫做如來)的一種表現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中一句話,但這其中蘊含的涵義卻不能說,一說就錯。相就是表相,那表相背後或者說表相裡面一定有一個不變的本體,至於表相背後的本體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他無形無相,不長不短,不實不虛,可有可無。可以說是妙不可言。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果真要說出“本體”是什麼或者象什麼。那隻好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比喻只是部分接近,千萬不能把兩者等同為一。如果說電是本體的話,那電扇、電燈、電視就是相。我們一定不會把電扇、電燈、電視說成是電,只是電燈亮了,我們就會感知有電了,但電是什樣了?它有形相嗎?在大小嗎?有二人短嗎?這個問題就說到這裡,但關健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見諸相非相”,最終達到“則見如來”。


一達

第一個相是凡夫肉眼之見,是虛相、是假相。第二個相是自性起用、般若照見,是空相、是如來之實相。當然對於體悟聖道的人來說,見一切相當下就是非相,當下就是空相,當下就是如來之實相。所以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