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故事《學術》

官場故事《學術》

新到任的縣委書記劉卓林親自召見一名普通文化工作者,這殊榮在柞縣亙古未有的。

被召見對象叫華軍,是柞縣文化局文物辦的,一生沒啥成就,快退休了,還是個中級職稱,如果不是靠工作年限、學歷等因素,他中級也評不上。眼下一夜成名,經過多少年勘察,他發現了一位古代軍事家當年點兵的壇臺,並有相關文物出土,不僅柞縣,這一發現甚至填補了全省考古界的空白。

“我從典籍中發現,他就是在這一帶組織過武裝,所以我用梳子一樣,梳了十幾年。”跟書記彙報時,華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書記親自視察了華軍的成果。一座被草木壓塌的小土丘,若不是偏僻,早讓人開荒種了地,難為他是如何發現的。

華軍獲得了一筆特殊貢獻獎金。據說,年底有評副高職稱的希望。

只有小範圍的領導知道此事,通常誰關心這事呀。劉書記指示,嚴格封鎖消息,誰洩露,按黨紀有關規定處罰。佈置完畢,劉書記讓華軍說說發現古蹟的意義。

華軍說,學術研究上填補了一個空白,如果開發,咱們縣的旅遊業會有大發展,振興經濟那可是造福萬民的功德呢。

“一語中的。”劉書記大加讚賞,“我對華老師有要求,你帶領人馬,繼續發掘。但相關錄像、經過,不得外洩。論文也要緩寫。你的貢獻,縣委知道,副高的事……”

華軍忙不迭地點頭。這成就是他獨家擁有,晚一點哪個也剽竊不去,何況獎金、職稱……看看身邊的副高們,哪一個比得了他的實惠?

於是埋頭做他的事業。

下半年,華軍副高職稱填表,他的發掘工作也告結束,一些出土文物按常規被文化局封存運走。華軍想,這兒開闢旅遊點,再建立一處博物館……唉,人生一世,有此風光,也不免做學問一回。

後來,領導通知他可以寫論文,但要上級把關。定稿時,華軍看了看,原文未動,只是把具體位置模糊化。華軍想,為了防止不法分子打主意,保密是必要的,領導英明。

可是什麼時候開發呢?柞縣為全國貧困縣,發展經濟刻不容緩,有了這條件,怎麼不趕緊利用?莫非領導擔心會影響上級救濟,不會有那麼傻的領導吧。由於華軍是點兵壇的發掘者,他比任何人都關注此事。

華軍給劉書記寫信提醒。劉書記的秘書打來電話,告訴他,書記已讀過信,叮囑他少安毋躁……果然,不出半月,領導通知他出席點兵臺發掘的剪彩儀式。

出席儀式似乎並沒讓他意外,他是發現者,沒他,點兵壇就難見天日。可是,車隊駛離市區一段,坐劉書記身後的華軍屁股就開始挪動,實在忍不住,他提醒:“劉書記,走錯了。”

踏查帶發掘,經歷了多少遍,他閉著眼也能摸到工作點,迎面並排兩道峽谷,向左,是點兵壇遺址;向右,是幾座山峰,這個他怎麼可能記混呢?而眼下錯走的這道谷正忙著修公路,遺址那路三天前他還去過,沒動靜呢。

可是劉書記正低頭想問題,旁邊的秘書用肘碰了他一下,老師,沒錯,劉書記指引的道路怎麼可能錯呢?

華軍不吱聲了。反正跑的不是我的油,磨的不是我的車,最後還得倒回來重走。

車子沒倒回來,在一開闊處停下。華軍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從前一座小山被砍光了樹木,堆成一座巨壇,壇底用巨石砌成無垛的城牆,這一切均做了舊。踩著大理石條鋪就的臺階攀登到壇頂,年近六旬的華軍老師已經氣喘吁吁了。

“這就是真正的點兵壇。”劉書記回頭望了一眼發呆的華軍,“華老師從前的發現功不可沒,但是,如果在原處開闢旅遊點,遊客們不把咱罵死才怪。”

朝霧氤氳,新建的點兵壇巍然屹立於雲霧中,這兒比他發現的那個同名遺址,體積要大出3000倍!那個年代生產力低下,起兵又匆忙,他怎麼可能搞得起來如此龐大的工程?

“哎喲,我的教授老師,”劉書記爽朗地大笑,“您不會認為全國的遺址、文物都如假包換吧?學術與實用是兩個概念,我們是開發旅遊,而不是鑽書本。”

年底,華軍的副教授如願評上,點兵壇新遺址也如期對遊客開放。華軍帶人發掘出的文物,全部陳列在新遺址旁側國家撥款建造的博物館內。鮮有人涉足的柞縣,如今遊客人滿為患,新建的賓館、酒店無不以獲得一幅華軍的題字為榮。

旅遊局長更是十分感恩於華軍,聘請他做遺址文化顧問。

有一回,華軍酒後帶著一位最知心的朋友,去看了真正的點兵壇遺址,那朋友大失所望:“去個屁的,你酒喝高了涮我玩呢。這叫點兵壇?說部隊休息時磕的鞋泥堆還差不多。”

華軍從此不關心考古,他苦練書法。一切都得服務於實用嘛。每當有人誇他的成果時,他發自內心地感激:“沒有劉卓林書記的啟發,我哪有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