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向南,株洲縣靜待“進城”

大城向南,株洲县静待“进城”

始於2012年,“無縫融城”這一高頻詞,年年發聲株洲縣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株洲縣多年前便由“縣本位”,激情暖場“區本位”。

長株潭融城,區號早已一統,城際鐵路牽引三市“同城生活”。而有序、穩妥地調整行政區劃,亦是融城題中要義。上世紀90年代,武漢即告別“縣治時代”。長、株、潭都在擴城,向郊縣要“餘地”。長沙“望城者”望城,已變“進城者”。城市群再壯大,三市各有一市縣同名的縣——長沙縣、株洲縣、湘潭縣,候場撤縣設區。

大城向南,株洲县静待“进城”

美麗淥湘大地,壯大株洲城市骨架。

面南融城,市縣相向而行

亮出青春旗幟,年輕工業重鎮株洲血氣方剛,佈局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五大千億產業,舒展氣勢恢弘畫卷。

株洲城區面積不到長沙一半,東、北、西三面接壤長沙、湘潭,“船到碼頭車到站”,產業畫卷難以“疏可跑馬”。一方動力澎湃高地,亟須掙脫“圍城”,好好伸一伸腰肢,釋放富餘產能。而大城南部株洲縣,“大肚”能容眾多優質資源、優勢產業,縣域經濟渴盼“攀高枝”、上高臺,沐浴一場場甘霖,以拉長短板、同舟共享、後發趕超。

一個要擴城,一個欲“進城”,株洲市向南邊窪地融城。南風勁吹,株洲城區沿湘江兩岸同步南下坐大,撐開、壯實城市骨架。株洲城有了“迴旋餘地”,產業分工謀劃、結構優化,羽扇綸巾從容排兵佈陣。各種動能聚集,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地助推株洲縣跑得快。

株洲縣不曾坐等接棒、“守株待兔”,而是未雨綢繆,對標長株潭產業南移主戰場,主動北上跟貼。株洲市縣相向而行,合力叩響“無縫融城”大門。

湘、淥二水穿境,株洲縣淥湘大地,充溢融城民生民利。

大城向南,株洲县静待“进城”

鳳凰山風電場,立長株潭新能源風口。

產業暖場,演好補鏈配角

產業難興且特色不明,曾是株洲縣一塊“心病”。融城暖場,跟株洲市產業互補,株洲縣工業園區“兩型”特質顯山露水。

立身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株洲縣意識到,唯有持綠色“敲門磚”,方能縱橫產業天地。把新能源產業捧上掌心,株洲縣引進了風電、生物質燃料等項目,志在到2020年,讓新能源產業貢獻佔全縣稅收三成以上。

五凌電力進駐南洲新區,投資5個億、總裝機容量5千瓦,追風發電株洲縣。龍鳳鄉鳳凰山風電場,系長株潭第一個風電項目。50多米長“拉風”葉片,就地取材中車株洲所風電事業部。整個風機群,呈“人”字型,排出雁陣翱翔新能源風口。全國首個100%甲醇燃油項目,加油株洲縣。能源界新寵甲醇燃油,含氧量高燃燒充分,節能減排、綠色環保。F1賽車便偏愛“喝”甲醇燃油,其驅動力絲毫不遜於汽油,卻比93號汽油每升便宜8毛錢。

向上對接,定位於株洲市主導產業配套區,株洲縣演好配角。株洲城區產業轉移橋頭堡南洲新區,補鏈株洲市甚至長株潭配套產業,承接清水塘老工業區“背井離鄉”企業。南洲新區首位“安家者”,時代絕緣高性能亞胺薄膜項目,一號線可年產180噸絕緣材料,年產值達6個億,給株洲市軌道交通、航天航空產業提供配套,替代進口。

拓展長株潭城市群戰略要地,撤縣設區是株洲縣最大的機遇。縣委書記羅紹昀說:株洲縣要瞄準株洲城市功能拓展區、主導產業配套區、休閒宜居生態區,建株洲城市副中心。

大城向南,株洲县静待“进城”

巨菌草基地,迎來老撾客人。

激活田原,城鄉協調前行

農業大縣株洲縣,要轉向“區本位”,須激發田原活力,城鄉統籌協調前行。

株洲縣希望田野上,也帶有濃厚“兩型”色彩。

5月中旬,株洲縣巨菌草種植基地,迎來老撾前常務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商談老撾引進、推廣巨菌草事宜。巨菌草酷似甘蔗,可培育食用、藥用菌,飼餵牛、豬、羊,栽菌廢料、牲畜糞便有機肥還田,循環出生態農業。巨菌草還是能源草,可用作生物質發電,減輕溫室效應,且能富集各種重金屬,保護生態環境。株洲有政協委員建言,建巨菌草院士工作站,治理土壤重金屬汙染。株洲巨菌草種植熱情,正逐年高漲。

破水稻傳統種植模式,株洲縣大興再生稻。水稻收割完一季,高留出禾蔸“種一季收兩撥”,如同割韭菜,割一茬長一茬。培植史達1700多年,再生稻的魅力在於:生產簡化,中間省卻一次育秧、耕田和栽插成本,無需重複噴灑農藥,大米口感好於雙季稻、一季稻,超市裡常常供不應求。收完頭季,田裡不必多操心,村民能脫身打工掙錢,兩頭都不耽誤。

國家調減長江流域雙季稻面積,再生稻迎來新機遇。湘米優化,魚米之鄉湖南擬種再生稻1000萬畝。全省“萬畝再生稻示範片”株洲縣,再生稻種植近萬畝。以往種稻大肥、大藥,增加了成本、破壞了生態。再生稻扭轉粗放式經營,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排頭兵”。

株洲縣“進城”道路先行,計劃3年投資90個億,建60公里骨幹路網,一條條“大動脈”縮地有術。湘、淥兩江邊,60後株洲縣,在知天命之年,時刻準備著脫胎換骨、華麗登陸。

文/陳乘

專題:逐夢新時代·縣市區掃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