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統治階級的形成與演變——從士族到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和士族,在史籍中所使用的稱謂非常混亂,往往被混為一談,我在《 》中也沒有將之嚴格區分,但是在研究東漢-魏晉時期統治力量與社會形態轉變時,還是有必要加以區分一下的。

世家大族是士族的進化版,士族只是在地方上有實力,在中央他們還得抱團,在行使統治時還得依附皇權,能否做官也是要靠大家相互幫忙舉薦;而世家大族卻能通過中央政權設立制度,成為壟斷階層,後世強大的世家大族有時一家就能與皇權分庭抗禮,甚至凌駕皇權之上。

通過“獨尊儒術”後,儒家化了的豪族成了士族,他們在經濟上擁有土地與農奴,在民間擁有意識形態的督導權,但他們在朝廷上對統治權力的追求還不是一蹴而就的。剛開始士族的力量還比較薄弱,由於傳播技術(竹簡)的落後,大量豪族還未轉化為士族。另外,在朝廷上他們雖然有參政、行政權,但皇權集權架構與官僚體系鬆散還是對他們不利的,霍光倒臺後,宣帝仍能像武帝一般專權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國曆代統治階級的形成與演變——從士族到世家大族

但隨著後世皇帝對儒家的迷戀,士族們便開始借用儒家為自己背書,利用儒家思想將官僚體系完全士族化,終於在漢末形成了思想一致的官僚集團,皇權開始萎靡。為了不受士族的控制,皇帝選擇了外戚,王莽從此上臺。但王莽的行為讓士族們錯認為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王莽家族也進入了士族的行列,於是士族們便力挺王莽取代了漢朝。

可王莽並不想代表士族的利益,他是儒家虔誠的信徒,王莽隨即一系列復周禮的改革反而要剝奪士族的利益,這引起了一系列社會動亂,加上他們在地方上土地兼併引起流民起義,士族的統治出現危機。但危機恰恰也是機遇,昏亂的中央政府與盲目的起義軍怎麼會是士族的對手呢?在動亂中,士族們找到了新的代言人——劉秀

中國曆代統治階級的形成與演變——從士族到世家大族

劉秀借用士族的力量消滅了王莽政權,也鎮壓了起義軍,光復了漢朝。可身為開國之君的劉秀,並沒有劉邦劉徹的霸氣,他深知自己是被士族捧起來的。劉秀想遷都長安被士族集體反對,遷都長安(易守難攻)則意味著皇權獨立於統治階級之上,而洛陽則是關東士族們的大本營。士族就要給劉秀留在洛陽,才能與之“共治天下”。至此,士族的統治階級的地位終於站穩了腳跟。

東漢前幾代強力的皇帝還能駕馭得住士族在朝廷上的權力,但隨著更多的豪族進化為士族,士族日益壯大,皇帝再次受到挑戰,這時統治者與統治階級的關係就由統一轉化為對立了。皇帝就必須找幫手來對抗士族,他們先是搬出了外戚,後又搬出了宦官,不幸的是,東漢的皇帝往往英年早逝,要麼就是嗷嗷待哺,“幫手”們反而利用皇權的長期真空,成了權力鬥爭的主角,於是中央政府成了外戚、宦官、士族三方的角逐,中央政府就此衰微。

而地方上,士族的力量越來越強,後期還出現了汝南袁氏(袁紹家)這樣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漢末中央權力瓦解後,整個天下都成了士族的舞臺,雖然曹操想打擊士族,可為了自家利益(孫策因打壓江東豪族被刺),還是進行了一定的妥協,曹操死後,士族的力量更是不可收拾。終於,在曹丕許可下,士族們獲得了統治能力的質變——

九品中正制。士族終於蛻變為了世家大族,成為權力的壟斷階層,封建貴族之後最強的統治階級就此誕生。

中國曆代統治階級的形成與演變——從士族到世家大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