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的意義是什麼?

忠肝義膽嶽老三

有一句俗語叫:“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意思是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情真意切、禍福與共、並始終如一。而瓦崗聚義卻是虛情假意,兄弟們最終為各自的利益,不但分道揚鑣,甚至還拔刀相向、作出手足相殘的事情來。其中就有一段京劇名折--《斬雄信》(《鎖五龍》中的一段),即唱的是:瓦崗好漢單雄信在上法場前,將其昔日的結義兄弟們,一個個罵得狗血淋頭,備述他們(徐茂公、羅成等)的種種忘恩負義。

其實,瓦崗聚義又何止是到後來才出現的問題。其聚義之始,內部就充滿了矛盾與互相不對付,最典型的就是其中的兩位重要人物,羅成與單雄信之間互相看不慣,兩人在秦瓊母親的壽宴上都幾乎要大打出手。有傳說羅成是白虎星臨凡,而單雄信是青龍星降世,兩人天生相剋犯衝。如此互相不對付的兩人,又怎麼能讓他們同心同德,始終聚攏在一起?

不只是單雄信一人與瓦崗寨好漢分道揚鑣,到後來的瓦崗好漢中大多數都成了李世民的黨羽,而他們的“大哥”魏徵卻去輔佐太子李建成了,兩撥人又都各為其主了,鬥得你死我活,其昔日結義的情分又去了哪呢?而《斬雄信》這一京劇名段,是借單雄信之口大罵兄弟們的“虛情假意”也真可謂是酣暢淋漓、大快人心。

而梁山108將聚義卻也有瓦崗聚義一樣,甚至比瓦崗聚義還要惡劣,其聚義不但是虛情假意,互相之間還充滿了種種惡毒的算計。梁山108將之間也有許多互相不對付的人,美髯公朱仝就因李逵劈死3歲的小衙內而幾次欲與李逵拼個你死我活。還有李逵殺了扈三孃的全家老少呢?縱然是扈三娘礙在黑三郎的面子上,不找李逵那廝算賬,但還能將李逵視為“兄長”般看待嗎?

宋江、吳用為賺得“兄弟”上梁山,其有些手段也可謂是喪盡天良。那些被斷了歸路的“兄弟們”,雖不得不上梁山,但是在他們的心中難道對宋江就真得沒有怨恨嗎?當宋江初上梁山時,晁蓋執意要讓位於宋江。可是,當晁蓋臨死前,宋江可以名正言順的接位時,晁蓋非要來一句: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以噁心宋江一把。難道,這些都是兄弟間的坦誠?

自古感人至深的朋友相交,無論是管鮑之交、羊左之交,還是劉關張之交,都是寥寥數人之間的交往。寥寥數人之間,因為意氣相投,才約為兄弟,以共富貴與患難,互相之間就容易真心相對。而那些幾十、上百人之間的大聚義,都是朋友圈+朋友圈而來的,就會有互相不對付的人,那麼也就沒法做到真正的坦誠相待、禍福與共了,也就只能互相以虛情假意相客套與籠絡了。


歷史聞知社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這句話來自一首小詩——“漢末英雄劉關張 ,隋唐豪傑推瓦崗。三人同心扶漢室 ,眾友齊力反隋煬。麥城餘恨悲白帝 ,洛陽蕭索二賢莊。寧學桃園三結義 ,不學瓦崗一爐香。”它實際上告訴後人的一個交友原則——交朋友寧缺勿濫,朋友或者兄弟不在於多,而在於情意的真切。而桃園三結義和瓦崗一爐香,給我做了精彩的演繹。

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結為異性兄弟,他們是真兄弟,肝膽相照,生死與共。在劉備落魄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對其不離不棄,他們是劉備成就一番霸業的最重要的支柱。而在關羽被殺後,劉備衝冠一怒為兄弟,親帥大軍為關羽報仇,最後落得喪失蜀軍精銳,自己也不久一命嗚呼。他們三人以實際行動做到了“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他們的兄弟情義成為佳話,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

瓦崗一爐香,瓦崗四十六歌好漢一個頭磕在地,他們雖然成了異性兄弟,但很多人都是互不瞭解的。只有兄弟之名,沒有兄弟之實。看著人數眾多,然並卵用。在後來,他們更是為了個自己的利益,不但兄弟散夥,甚至兄弟反目成仇,自相殘殺,令人吹噓不已。大哥魏徵, 二哥秦瓊, 三哥徐績, 四哥程咬金, 五哥單通, 六哥王君可, 七哥尤通, 八哥王勇, 九哥謝映登, 十哥杜文忠, 十一哥張公瑾, 十二哥白顯道, 十三哥屈突通, 十四哥屈突蓋, 十五哥尚青山, 十六哥夏玉山, 十七哥尉遲南, 十八哥尉遲北, 十九哥唐萬仁, 二十哥唐萬義, 二十一哥賈雲福, 二十二哥柳州臣, 二十三哥盛延師, 二十四哥丁天慶, 二十五哥黃天虎, 二十六哥李成龍, 二十七哥任敬司, 二十八哥鐵子健, 二十九哥張公, 三十哥李義, 三十一哥金甲, 三十二哥童環, 三十三哥金城, 三十四哥牛蓋, 三十五哥張轉, 三十六哥楊合, 三十七哥李濟, 三十八哥何輝, 三十九哥史大奈, 四十哥樊虎, 四十一哥連明, 四十二哥侯君基, 四十三哥毛公遂, 四十四哥呂公旦, 四十五哥柴紹, 四十六哥羅成。

桃園三結義和瓦崗一爐香的鮮明對比,警示後人交朋友寧缺勿濫,不在於多,而在於真。兄弟不在於多,有兩三個足夠了。各位,你們找到自己正真的朋友了嗎?


密探零零發

桃園三結義,三國曆史上最經典的片段之一,所傳遞的理念就是忠義,而劉關張在之後打天下的過程中,忠義也貫穿始終。這種理念和價值觀一直影響後世,對於弘揚正氣、樹立人格,都有積極的影響。



反觀瓦崗。自從翟讓拉起反旗以後,瓦崗寨就一直以一種鬆散、沒有紀律性的山寨流氓組織的形態存在,李密奪取政權後,這種狀態絲毫沒有改變,甚至瓦崗高層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權利結構非常不穩定。李密時刻擔心翟讓會重新奪權,並且自己也確實沒有能力把整個瓦崗的控制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翟讓呢?自己雖然樂於退居二把手,但架不住手下這幫人不幹。兄弟們辛辛苦苦聚在你的大旗下,還指望著將來升官發財呢,現在倒好,你自己樂的清閒自在,讓我們這幫兄弟怎麼辦?!後來瓦崗內部火併,翟讓本人及其心腹被殺,瓦崗義軍大寨上空,瀰漫著腥風血雨。所以,瓦崗這幫人,看起來稱兄道弟,實際上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都只為自己謀利益,並且,瓦崗敗亡以後,我們熟悉的秦叔寶,程知節也是先投王世充,再投李唐,雖然在這種天崩地裂的亂世,這種個人行為無所指摘,但是,瓦崗這種“兄弟”關係,卻看起來很可笑,也很諷刺。



多說一點,瓦崗的單雄信,當時的評價是“輕於去就”,不在乎自己的主公是誰,跟著誰幹都一樣。當初跟著翟讓,後來翟讓死後又跟著李密,李密死後又跟著王世充,勇冠三軍是沒問題的,但實在稱不上忠義。


姜小姐的浪漫滿屋

謝 邀!

漢末三國劉關張,隋唐豪傑推瓦崗。三人同心扶漢室,眾友齊力反隋楊。麥城餘恨悲白帝,洛陽蕭索二賢莊。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經歷了多少慘痛的血的教訓,才會有這樣的勸人良方。這不是說歷史,而是以史為鑑,闡述一個交友的原則。

“寧”,說明這是在做不得已的選擇。其實這句話不能從前往後看,而要從後往前看。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不學瓦崗”,如果一定要結交朋友的話也得是劉關張那樣的“三結義”


其實“桃園三結義”中的“三”不是對應“瓦崗一爐香”中的“一”,而是對應“一爐”,這句話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裡。

“一爐”其實是指一個香爐裡插著的無數個先先後後代表著不同利益追求而來的香杆;“三”在這裡既不是多,也不是少數,而是上限。

“寧學桃園三結義”的真實含義是說兄弟結義後的交朋納友,不管你交的是諸葛亮、趙雲這樣的人才,還是曹操、袁紹這樣的靠山,兄弟三人的情義都不會因為任何一竿子插進來而改變,這樣的情義才是值得提倡的。

“不學瓦崗一爐香”的意思也不是提倡交友少就是好,這背後隱藏的真實含義是指人活在世,安身立命無可厚非,但不能做反反覆覆的小人,這是儒家提倡忠義的普世價值觀,這是底線,也是原則。

背信棄義在任何時候都是被人唾棄的!

你可以什麼都沒有,但只要堅持這份底線,人們才會尊重你,你才能再次東山再起;如果破了這個底線,一旦被人知道了,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別人在背後藏刀的提防。你得勢的時候別人當然不能拿你怎麼樣,如果失勢呢?

所以關羽並不是真的有天下第一的能耐,也不是曹操沒有見識過人才,而是關羽代表了義,代表了一種最基本的普世價值觀,那就是堅持忠義,不背信棄義!

得罪關羽就是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玷汙,就是挑戰世人的底線,會讓天下人都對曹操留個心眼。

禮待關羽,遵守道義,博取名聲,獲得威望,這就是曹操擒住關羽後的一系列所為的背後原因所在。


所以隋唐交替之時,不是李世民不惜才,而是單雄信必須死!

人無信不立的這種普世價值觀,曹操、劉備看得最清楚,李世民、秦瓊也看得最清楚。

放眼漢末三國、隋唐交替,凡是幹大事的人,只要不是太趨利逐勢的都明白人心可用,忌憚人心背向。

這正是“知道義所用,才見世間究竟!”


江東汪郎

為什麼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炷香。

桃園三結義,關羽死後,劉備二話不說便發兵前去報仇,張飛於途中被手下所刺殺,劉備聽聞後鬱郁不得歡,後更是兵敗駕崩,這所提現出來的感情便是不一般。

再看瓦崗,瓦崗46位英雄除卻少數人外並不能真心相交,在這個亂世裡逐漸被財富名利和權利所打敗,雖然後面大唐建立後也有了凌煙閣功臣,但仍然不可否認他們得失敗。

人生知己,三二足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