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核聚變是質量轉為能量輻射,那太陽的質量一直在減輕,為什麼行星不遠離太陽?

微友幫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是沒有人願意去計算,既然有人問了,我就幫你們一步一步的計算一下,

如果連看我計算都嫌麻煩的,就直接看黑體加粗的結果。

首先說結論,太陽質量確實在減少,因此行星的軌道確實會越來越大,離太陽越來越遠。那為什麼我們地球上看不到這個影響呢?答案是軌道偏移量太小,小到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

它到底偏離得有多小呢?

我們來算一下,首先導出地球公轉軌道距離r與太陽質量的關係,

我不用知道日地的參數,直接設太陽質量M,地球質量m,日地軌道r,地球的公轉速度為v。

我們地球和太陽之間存在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平衡,所以mv^2/r=GMm/r^2,簡單約分就可以得到軌道與太陽質量之間的關係式:r=GM/v^2

由於地球處於一個幾乎真空的環境,所以可以認為地球的公轉速度不變,則根據公式可以看出,地球的軌道半徑r只跟太陽質量M有關。

所以只要通過計算太陽質量的損失量就可以算出地球軌道的偏移量,所以軌道偏移量公式為:△r=△MG/v^2。

以一年為例,我們來算一下太陽一年損失的質量,由於這個質量太大,不好用數字直接表示,所以這裡我們用比例來表示太陽損失的質量。

太陽一直在向外發光放熱,每秒鐘約損失掉400萬噸的質量,也就是4x10^9kg,我們算一算這個比例:太陽的質量M約等於2X10^30kg

所以太陽每秒損失的質量為太陽總質量的4x10^9/2x10^30,大約等於2/10^21

所以太陽每天損失的質量佔太陽總質量的(2/10^21)x3600x24=2/10^16,為了方便計算,3600看作4000,24看作25。

所以太陽每年損失的質量佔太陽總質量的8/10^14,(將365看作400)。

可以看到我將所有的參數都整體偏大了很多,得出的結論按年來看,太陽每年也不過損失總質量的8/10^14,即△M=(8/10^14)M。

這個數字有多大呢?8/10^14,我拿計算器算了一下,它等於0.00000000000008。這個數字跟0的差距也就那麼一點!!!所以這個地方近似等於0完全沒問題。

所以△r=△MG/v^2=0,即軌道幾乎不偏移,要偏移它每年也只偏移原距離的0.00000000000008。

擁抱科學,終生受益


螞蟻科學

誰跟你講的太陽質量一直在減輕?如果你是老闆必虧損,你認為光捨不得嗎?一個老闆沒有說付工人工資,就減了財。他舍的少數,得的多數。又想馬兒好,又想馬兒不吃草怎麼可能?日日夜夜撞進太陽裡的流星,隕石都被你們吃了,還是被太陽吃了?隕石是小的,隕星是大的。流星隕石闖入我們太陽系,不是因為九大行星的引力捕獲的,是太陽的大引力圈捕獲的。不然太陽帶著他的9個小弟和小弟的小弟在銀河系,跑來跑去幹嗎?他們跑來跑去也是找吃的。你認為流星,隕石,隕星這些野兔、野雞、野豬,自己會送上門來。做為太陽系的眾星,他們也得打獵,也得吃飯,不吃就得餓死。當然了太陽是太陽系的領導,肯吃得多吃得好。你每當看有流星雨時,百分百都是奔著太陽去的,地球若碰巧了吃點,大多被太陽吃了。從四面八方來的流星、隕石、隕星、都是直奔太陽去的。你想想,九大行行能抓多少?抓住的是九牛一毛。當這些流星,隕石,隕星從行星從行星身邊經過,才被抓得住。從空白處被太陽引力拉著跑就別想吃。太陽有舍有得,怎麼能說它的質量只減少不加增呢?其實太陽吃得多,捨得少。太陽風暴發時,說明它吃的太多。把吃的轉化太陽風。那時也是流星雨高發期。


袁保新

答:有影響,但影響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大約每年造成地球軌道偏移量為0.9米!


我們可以來計算一下。



已知數據:

太陽質量M=1.989*10^30kg;

日地距離L=1.5億千米;

太陽每秒質能虧損Δm=400萬噸;

(1)可以計算出,太陽每年因質能虧損,損失的質能ΔM為:

ΔM=Δm*t=1.26*10^19kg;

(2)太陽每年損失的質量,佔太陽質量比為:

φ=ΔM/M=6*10^(-12)=1/六萬億;

可以看到, 這個損失是非常小的,但是還不夠直觀,我們需要估計對地球軌道的實際影響,地球的公轉速度可認為不變。




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GMm/L^2=mv^2/L;

得到軌道半徑的變化,和太陽質量成正比例關係:

L=GM/v^2;

於是可以估算出,地球每年因太陽的質能虧損,導致軌道的偏移量:

ΔL=L*φ≈0.9米;

相對於地球軌道半徑來說,相對誤差是非常小的,也是很難測量出來的。



而且太陽除了因質能虧損,損失質量外;太陽風還把自身大量的外層物質,吹向太空,但是這部分質量沒有質能虧損的多。



艾伯史密斯

質量守恆! 質與量丶恆與變,質恆量變。簡單的說: 以地球為例,地球的總質量在億億萬年的時空中維持恆定不變,這是物質存在的基礎必需。變量在於其相互對應對稱的虛(大氣層)、實(球實球)兩象間,其象量變比為異步,一象增加另一象對應對稱減少! 而太陽本身的質量亦恆定不變,其性質如化合反應的催化劑般質量1不參與氫核聚變反應2管控主導氫核聚變反應,氫核聚變消耗物質素為太陽系的虛象。另地球及其它衛、行星的溫度等困素非恆星溫差傳遞,而系自身因素! 它取決於物質素本身之乾丶坤兩象間的虛與實丶合與分!



王宏衛5

太陽的核聚變是質量轉為能量輻射,那太陽的質量一直在減輕,為什麼行星不遠離太陽呢?

這個還真被您說中了,太陽上一直都在核聚變,每時每刻都在丟失巨大的質量,行星也確實因為太陽質量的減小而逐漸遠離太陽,但減小的質量與太陽那巨大的體量相比,比九牛一毛的比例還要低,所以這個問題上您可以直接忽略

這是太陽上的聚變過程,太陽每秒鐘有7億噸物質進行聚變反應,大約有400萬噸的物質化為能量從太陽徹底消失,但是太陽的總質量大約有或1.989×10^27噸,400萬噸算個毛啊....

上圖為太陽的大致結構,太陽直徑達140萬千米,佔了太陽系99.86%以上的質量,從太陽誕生到目前的50億年中,太陽僅消耗了0.03%的質量,即使再過50億年也僅消耗太陽質量的0.06%。所以您完全無需擔心地球有一天會離開太遠,反而有一天太陽會紅巨星膨脹擔心地球掉落到太陽裡。

未來太陽的紅巨星時代,地球和火星不再處於宜居帶,到那個時候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將成為人類新的家園。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以今天地球知道最高燃燒效率,去猜太陽上在進行核聚變,確實有點不科學,無法解釋許多疑問,比如說太陽上的核聚變為什麼如此穩定,幾千萬年都沒有多少變化,在想想,我們人工控制的核聚變小太陽到今天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太陽上核聚變會如此穩定,今天就是說太陽上進行核聚變為時過早,就像以前我們認為地球是天圓地方,結果是錯誤的。


我上網來看看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算得那麼辛苦,有個方法計算很簡單,結果很直觀,口算就能完成(◔◡◔)

我們知道太陽核聚變在主序星階段是氫核聚變,質量虧損為7‰(千分之七)而這個階段大約持續100億年,也就是即使太陽是純氫構成的,而且主序星階段所有氫都聚變完,它一共也就減少7‰的質量。但是實際上太陽既不是純氫,也不會在主序星階段全部聚變完,所以它一百億年內的質量損失是小於7‰(0.7%)的,平均每1億年減少0.007不到,每100年減少0.000000007%不到,這個質量變化導致的軌道外移還遠沒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的變化幅度大┐(´-`)┌


星宇飄零2099

太陽的質量每天都在減少,普遍認為每秒有400萬噸氫物質轉變為能量,這就意味著每天有幾百億噸氫消失,幾百億噸看似很多,但與太陽質量相比,簡直就是微不足道。太陽大約有100億年的壽命,在這一百億年的時間,太陽損失質量不會超過千分之三。這點質量減少,是在一百億年漫長歲月逐步減少,引起的引力變化非常小,我們根本無法觀測,可以這樣說太陽一生,可以認為質量沒有變化,引力沒有改變。


泉水63362300

星球的質量與人的體重一樣,基本上是隨著個子的成長而增長的。這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則。可是,目前的科學就是隻要發明一個奇葩的公式,就認為是金科玉律了。孰不知,凡數學公式只要違背最基本的哲理、常理都必定是誤人子弟毒藥。

極性對應學的質能是由零性態空間分化的正負性,也就是說:0=1-1,這個正1就是能量、負1就是質量,如果0減去正2,也就是揮發了兩份能量,不就產生了2份質量了嗎?

這個學說的合理性就在於解開了物質與能量的起源問題,同時也解釋了星球質量的增長原因。


周慶和1178559755

這你儘管放心,太陽不僅會很專業很有能力玩出熱核聚變的高科技,而且還具備十分優秀不凡的本領-----到處去吸收別的卓越星球或星系的多種高能物質來為自己的熱核聚變提供不盡的原料供應耶.這種小知識也一定不是人類天文學家們有可能會明白的小事了.

所以太陽質量在不斷減少=無知的人類的自以為是的妄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