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商人為何在英國和荷蘭的戰爭中幫助英國?

仁勇校尉


如果說,有哪個國家的商人,愛錢勝過愛國,請記住,這一定是荷蘭商人。哪裡的人愛國觀最奇葩,請記住,這一定是荷蘭人。
荷蘭是世界最安定、最富裕、最包容、最自由的小國之一,荷蘭本名叫尼德蘭王國,因其荷蘭省最為著名,所以大家都稱它為荷蘭王國。這是一個個人主義極端至上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首個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在他們的眼裡,只是個展現個人理財投資能力的舞臺。

17到18世紀,荷蘭和英國一共發生了四次戰爭。兩勝兩敗,最後英國崛起、荷蘭衰落。第一次戰爭,是因為英國通過《航海法》,限制荷蘭的運力,荷蘭靠什麼積累財富?靠奶牛麼,不?靠替全世界運送商品賺錢的商船隊,靠運力賺錢。不給活了都,打唄,最後荷蘭輸了。荷蘭海軍比英國海軍要強大,但輸了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輸在海軍艦隻的戰列布陣上。於是,戰列艦誕生了。中間二次荷蘭勝,不多說。

英國連輸兩局後,又以荷蘭支持美國獨立為由,與荷蘭幹上一仗,由於法國也是英國的敵人,阻撓了英國對北美13州(美國前身)統冶,三個大哥不管不顧地撲在一起撕逼,結果,便宜了力量最弱的被奴役者,也就是小弟美國,美國乘機獨立了,用了二百多年成為世界級的大哥,前大哥們——英荷法,現在想想不知還後悔不?現在的英荷法,啥啥的都要看大哥美國的臉色。



再回來說荷蘭人,當時英國在第四次英荷戰爭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發行了戰爭債券,因為利息高,許多荷蘭商人購入這種債券,英國間接用荷蘭商人的資金打敗了荷蘭。經此戰後,荷蘭海軍再無能力與英國在全球抗衡,國運一落千丈。而英國雖然失去了北美13洲,但得到海上貿易權霸主的地位,世界金融中心,也從阿姆斯特丹變為倫敦。不算太虧,甚至還是賺大發了。

從荷蘭的歷史來看,17世紀到18世紀,荷蘭是全球海軍、航海工業、海上運輸業最強大的國家,被盛讚為“海上馬車伕”。在全盛時期,甚至佔據了全球1/2強的海外貿易額,全世界的商品,都需要由荷蘭商船轉運貿易,所以,荷蘭也是個以海上貿易起家的國家。

荷蘭還是個商業金融最早成熟的國家。人家很早就搞上了按揭貸款、股票、保險以及金融炒作,著名的”鬱金香泡沫”事件就發生在荷蘭。所以,在荷蘭,”金錢至上”的觀念幾乎深入骨髓、溶入血液,有的國家如英國,重視商業、發展商業,叫”重商主義”,而在荷蘭,根本不需要提什麼“重商主義”,她就是個純粹的商人國家。



荷蘭是一個低地頻海的國家。最初靠捕撈鯡魚等魚類為生,這就使造船工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後來,荷蘭人發現海運貿易更為來錢,當時,正是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的時代,隨著葡萄牙和西班牙傳統海洋霸主地位的衰落,荷蘭在西班牙手中獨立,並與英法一起崛起。他們不斷的一邊探索新大陸,一邊蠶食老牌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一邊忙著去開拓新的殖民地。


荷蘭商人創造了令人稱羨、極度輝煌的“黃金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好望角、印度尼西亞、蘇里南、安的列斯、新阿姆斯特丹(即美國紐約)據為自己的殖民地。歷史上,我國的臺灣省,也是荷蘭的殖民地。不過在殖民地的經營上,英國與荷蘭,理念完全不同。

英國在攝取殖民地的財富前,會向殖民地輸入大英帝國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所以,很多的殖民地即使宣告獨立或被原國家收回以後,還留有厚重的英國文化的價值觀印記。比如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而荷蘭人得到殖民地,就純為商業經濟利益,從不費心向所佔殖民地,去輸入什麼宗主國的文化和價值觀。所以,荷蘭的殖民地獨立或被原來的國家收回後。從不會留下什麼荷蘭歷史文化的痕跡。當然荷蘭人也無所謂,沒錢賺還保留什麼殖民地!

出於對商業利益的天性追求,荷蘭人對政冶、國家、階級觀念天生缺乏辯別性。這不僅表現在對殖民地經營的理念上。在對待國內的政局上,也是如此。荷蘭人無所謂誰在管理這個國家,歷史上法國、德國、西班牙都統冶過荷蘭。


西班牙宣佈荷蘭,是西班牙王國神聖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時候,荷蘭人無所謂;西班牙把荷蘭人總督換成西班牙人總督的時候,荷蘭人也無所謂;當西班牙皇帝對荷蘭人納以重稅,以支持西班牙對法國的戰爭時,荷蘭人造反了。生意人總不善於軍事反抗,所以,荷蘭人用了極其和緩的反抗方式,以80年之久,終於從西班牙的統冶下,取得獨立的資格。



荷蘭人追求開放、自由、包容的環境,目的就是就是為了賺錢。誰當皇帝都可以,但不許打我錢包的主意。

在近現代,荷蘭這種另類的歷史文化的價值觀,還是有跡可尋的,荷蘭人喜歡和氣生財,一戰她就是中立國,德國沒有攻擊她;二戰也是中立國,但納粹德國為了繞開”馬奇諾防線”,就攻擊了荷蘭。荷立對毒品、性交易、墮胎是世界上態度最寬容的國家,也是最早讓同性戀、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還有,什麼級別的禁書只要拿到荷蘭,或許就有出版的可能。


荷蘭的自由與開放,創造了安定、祥和和富裕的氛圍,在資本主義的歐洲也堪稱另類奇葩。所以,奇葩的荷蘭商人在英荷大戰中,幫助英國打敗祖國荷蘭,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因為荷蘭人還有句話,“沒有了祖國,我還是我。”作為中國人,很難理解這些奇葩的荷蘭人腦子裡倒底在想些什麼。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資本無國籍


為了支付戰爭的鉅額資金,英國政府為了應付財政危機,發行的戰爭債券阿姆斯特丹的證券市場上發行,而且荷蘭資本家借高利貸給英國政府6%的穩定收益。

荷蘭崛起


荷蘭是一個面積狹小資源資源貧乏的國家,本來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一直到了十七世紀初才徹底從西班牙獨立出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極富盛名,特別是身為海上馬車伕的國家造船業極為發達。首都阿姆斯特丹彈丸大小的地方,就有幾十家造船廠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幾百艘船隻。憑藉土地集約的優勢,許多造船廠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下游產業鏈銜接十分完善的情況下,在荷蘭造船的成本要比英國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左右。

憑藉以上優勢荷蘭很快就成為了整個歐洲的船舶製造中心,當時歐洲的商貿往來十分發達,主要依靠的是海上運輸。其中,荷蘭的商船十分龐大共有1.6萬艘船隻,一共佔總噸位的四分之三,壟斷了大部分的海上運輸資源。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英國在進行了光榮革命之後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逐漸增強。特別是克倫威爾上臺之後將原本衰落的英國軍隊整治成為了一個訓練有素的精英部隊,特別是海軍足足擴大了三倍有餘一共有一百二十艘主力艦,足以稱霸整個歐洲大陸。

英國想要對外擴張,特別是關於全球貿易方面當時克倫威爾不能容忍荷蘭人壟斷貿易。要想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讓英國在國際舞臺上大展身手,首當其衝的就是解決掉荷蘭自己當上海上霸主。當時荷蘭的商人倚仗著自己資本實力雄厚,壟斷了各國之間的貿易,甚至還可以左右其他國家商品的市場價格。不僅引起了當地資產階級的不滿而且隨著荷蘭商人壟斷階級的出現,下層的小資產階級很難再有發展的空間,他們對這種現象也十分不滿。商人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的國家觀念並不是很強,一切都是金錢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