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大嘴讀史

今天一早,朋友圈被一則新聞刷屏,《外公外婆竟成方言,教材被改以後上海人也要跟著叫姥姥嗎?》,群情激憤。不久,該貼被刪。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大嘴上網查閱了一番。

“姥姥”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北方話中的外祖母,南方湖南一帶把曾祖母稱為姥姥”。

“外婆”的詞條是這麼解釋的:“一種稱謂,指母親的母親,口語叫姥姥或者老孃”。

追根溯源,“姥”這個字在剛出現的時候,跟媽的媽沒什麼關係。

中國現存的重要韻書《廣韻》中說:“姥,老母,或作姆,女師也。”是對老年婦女的俗稱和尊稱。

“姥”字更多的時候讀作mǔ,是丈夫的母親,也就是婆婆的意思,比如《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的“便可白公姥。”

其實,最書面也最正式的說法應該是“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爾雅·釋親》中說:“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禮記·喪服小記》:“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后者三年。”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中國方言五花八門。不同地方及方言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不同的稱謂。

北方稱祖父母為爺爺、奶奶,稱外祖父母為姥爺、姥姥。

南方稱呼就繁雜了許多。

粵語稱祖父母為爺爺、嫲嫲或阿爺、阿嫲,稱外祖父母為公公、婆婆;閩南語不論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都稱阿公、阿嬤;蘇州方言稱祖父母為好公、好婆;上海話稱祖父母為爹爹、唔奶。

外公外婆的稱呼也主要在南方範圍。

好吧,退一步說,就算外公外婆是方言,姥姥難道就不是方言嗎?口語可以入教材,方言就不可以嗎?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習慣,這麼強行更改,有意思嗎?

更何況,姥姥在北京方言中因為語氣的些許不同,還有另一層罵人的意思,相當於哼、胡說、你敢,比如“就你也管我的事兒,姥姥”。

“姥姥”還特指《聊齋志異》中的大反派,就是那個專吸男子精血的千年夜叉,在影視作品中被改成了蘭若寺邊的千年樹精。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好吧,你們是權威,你們有道理,你們可以隨意改、繼續改。

以後哄孩子的時候,我們就唱:“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姥姥橋,姥姥說我好寶寶。”

以後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說:“今天啊!媽媽給寶寶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狼姥姥的故事》。”

我去,太彆扭了。

姥姥!

外婆是方言,那麼姥姥呢?姥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