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辦事的大鍋菜的味道,自己在家卻做不出那種味道呢?

棒奔霸

為什麼農村辦事的大鍋菜自己在家做不出那種味道?

前段時間剛在農村給家裡的老奶奶辦了九十大壽,老奶奶圖熱鬧,鎮上的酒店是說什麼也不會去的,做子女的當然要隨老人的心願,紅紅火火的就張羅了七八桌酒席,菜都是自己買,村裡的叔伯們互相幫襯著就做出來了,做的過程,我才發現,為什麼總感覺農村酒席上的肉比家裡的好吃,家裡總做不出那種味道,原因也許就是這幾個。

一、柴火

在咱們當地做酒席,一桌都是十個碗,俗稱吃“十碗”,以前生活條件差,有機會吃上“十碗”就不會忘記扣肉的味道。

現在有錢了,自己想做也做不出那種味,很好奇,問了下叔伯們,這柴火是關鍵,不像家裡的天然氣、液化氣,煮飯菜不溫不熱,柴火的火力就是夠猛,而且柴火煮出來的菜,有股純天然的農村氣息。

二、兩口大鍋

酒席上的菜,就兩口大鍋煮的七七八八了,左邊燒一鍋大水,豬腳肥肉一鍋煮,右邊一口大鍋炒豬板油(純白肥肉),四五十斤肥肉下去,出來十幾斤豬油,用來油炸“過了水的豬肉”亦或者油炸一些苦瓜圓子什麼的,實在再合適不過,這樣油炸出來的肉,特別的香。

三、“廚藝”

在咱們村,村小,往上數幾代都是一家人,辦酒席都是大家互相幫襯著,婦女清洗雞鴨魚和小菜,男人都是掌勺的多,特別是有幾十年煮大鍋菜經驗的老“廚師”,沒兩把刷子還真掌不了這個勺,做什麼菜,放什麼配料,手一掂量就知輕重,你會佩服他那種十拿九穩的準,就如屠夫老每刀下去都是你想要的斤數一樣,服。

也就是因為農村辦事時煮菜的這些條件,大鍋、柴火、廚藝,你在家都是不具備的,也就做不出大鍋菜的那個味道了。


農人說民俗

說起大鍋菜(大燴菜)味道,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那時的學校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一年至底基本吃不上什麼新鮮菜,冬春季節都是幹蘿蔔絲熬土豆,再不就是胡蘿蔔熬土豆,應季蔬菜下來基本上吃不到,等到下季的時候才能吃上!

雖然單調但是卻很懷念那時的味道,有人說,那是因為你餓的!餓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是它熬法應該和我們普通家庭的做法是不一樣的!它不放底油,而是上滴油,看似油花四溢其實油水有限!但吃起來味道還可以,最主要的是咕嘟的爛活,味道就進去了!我記得那熬菜的鍋是非常大的,大到什麼程度?打個比方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一個成人躺在裡邊洗澡,是看不見人的!

值得說明的是,在紅白喜事上熬的大燴菜就又和我們當初學校食堂的熬法不一樣了!大家可以去想,辦事伙房的油水是非常大的,各種硬菜的葷油湯(肉湯)是不缺的,放足底油,在菜傍出鍋時再放一些葷肉湯(甚或再放一些剩肉),你去吃吧,保準有滋有味!

我曾不止一次說過,一道菜好吃不好吃,從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用油量的大小,俗話說,油多不壞菜!尤其是熬大鍋菜,用油量和下菜量要成比例,否則任憑你幾級廚師都做不出可口的菜來!


冀之筆

為什麼農村裡面辦事的大鍋菜,自己在家裡卻做不出那種味道?

在農村裡面呢,我們都會感覺到,在辦酒席裡面的菜好像真的好吃一點。但是同樣的做法,我們在家裡面卻做不出那種味道。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們就分析了這幾個原因,不知道,符不符合這個具體的事情。

氛圍問題。

我們覺得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環境的氛圍問題。您說辦事的這個氣氛,就不一樣,所以人多怎麼了?感覺起來,這個可能會使得我們在思維轉變裡面,觸覺到這些味道的時候,好像會覺得好很多。

所以在人在一定的氣氛和環境之下,也許這些感官這方面的都會有,不同的變化。

調味的原因。

對於我們,大家都知道,大鍋菜,啊,在辦酒事的時候會放比較多的調味料,這些呢,都是這些廚師老師傅調出來的味道,也是比較可以的。

所以我們在家裡面做的少就沒有,放了這麼多調味料,所以這個味道吃起來就會真的不一樣。

在一個調味,不僅是這個唱的原因,而是菜的量,當量大的時候,我們可以隨意的調這個味道咸和淡或者是酸或辣。但是菜太少的時候我們就沒辦法,調這些味道了。而且很難調。

手藝問題。

我們都知道,他在做菜的時候,辦酒,是做菜的時候和這個家裡面做菜的時候,兩種是不同的方式,所以我們也會用著不同的手藝去做。

所以呢,我們覺得在手藝方面,那是一個比較大的差距。

看似很簡單,那麼掌握的火候不到位的時候,那也是不行的。

其實這個火候的,關係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辦酒席的話,我們一般都會使用高壓爐,但是在家裡面做飯,基本上不會使用高壓爐。

好了,更多農村相關問題,請關注我們,我們和大家一起了解農村裡面的點點滴滴。


農村新視覺

農村辦事的大鍋菜的味道,自己在家卻做不出那種味道。因為農村辦事的大鍋菜量大,放的調料也多,做菜的師傅調味與個人在家調味是不一樣的。農村大鍋菜上的菜,吃過的人通常會覺得比在家裡的味道好吃,自己在家卻做不出那種味道。直到現在,還是覺得農村辦事的大鍋菜的味道比城裡的酒店的菜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