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當時光匆匆流去,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兒時記憶卻清晰依舊。沒有辦卡,更沒有託尼老師的老式理髮店;沒有炫技的國際大片,卻依舊堅守的老式電影院;在如今小物件能換不修的年代,卻依舊堅持的高齡修筆匠…

老式理髮店藏著光陰的故事

在事事都要講格調的今天,說起理髮店,大家腦海中往往浮現的是裝潢精緻、音樂喧鬧、項目眾多的美髮沙龍,或是更具代表性的標籤——Tony老師、Kevin老師、Andy老師等等。

而每個老城都依舊存在著那麼幾家樸素敦實的傳統理髮店,靜靜地站立在老街一隅,默默注視著理髮業變革起伏的洪流。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來渡雞口理髮店的中老年人比較多,老店凝視著許多人從青絲到白髮,自然也見證了各種人事變遷老顧客們都對渡雞口理髮店有著很深的眷戀。

店鋪中的老式理髮椅和略顯老舊的理髮工具,已經服務了幾代人,見證了數十年的日升月落、光陰變改。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時光不會為誰而停留,但這樣充滿溫情與回憶的老行當,總讓人希望時間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高齡修筆匠失傳的手藝

六十年代,鋼筆是夢想,七十年代,鋼筆是身份的象徵,八十年代,鋼筆是學問的縮影,但是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鍵盤取代了鋼筆,顯示屏取代了紙張,似乎覺得用手寫字成為了一件麻煩事,好像小時候那股記憶中的墨香味再也找不回來了。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廣義修筆店”位於北京東四南大街102號,在這條開著各色店面的老街上,有一個十分不起眼的小門面,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店面的主人,就是京城最後一位修筆人:張廣義老師傅。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據說老師傅17歲就開始和父親一起賣鋼筆,憑著自己的興趣,慢慢鑽研出了修鋼筆的絕技。如今,老師傅已經87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天坐在店裡,幫助慕名前來的人們修修鋼筆。因為張廣義老師傅沒有徒弟傳承手藝,他的修筆"絕活"已經面臨失傳。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而如今老師傅也明白就算開店一天,也鮮少有人在去修筆了,老師傅早就不在乎修鋼筆能不能賺錢,而是堅持著能少收就少收,能不收就不收,當謀生的職業變為一種習慣時那麼這輩子都不會在放棄他,為了守一份情懷,也為了守一絲期許。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老上海影院“十里洋場”的夜話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是一個浪漫和懷舊的符號,當年的一座座老電影院,一個個電影公司,一個個電影名星,早已成為傳奇,輕輕地打開它,一個個浮光掠影的印象便在膠片的輪轉中突顯了出來……

1895年,在巴黎的一個咖啡店裡,法國人的盧米埃爾兄弟讓人們看到了活動的照片――電影,七個月後,這個當時世界上最摩登的東西,便悄然出現在了上海灘。

1896年8月11日晚,在上海徐園的一次遊藝活動上,電影第一次出現在了中國人的黑眼睛中。最初上海人稱電影為“西洋影戲”,放映的地點一般都在人來客往的茶樓裡,最有名氣的便是位於上海的福州路上的青蓮閣。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雖然青蓮閣的舊址還在,但曾經的那份喧譁與熱鬧卻早已被如今外文書店的那份冷清與淡雅所替代了。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上海灘的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叫維多利亞影戲院(現虹口大戲院)。儘管這所謂的大戲院,其實只不過是一西班牙人搭造的一個鐵皮屋子,但正是這鐵皮屋子的出現,才讓電影由好奇而逐漸變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需要。於是,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灘矗立而起。其中大光明大戲院、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這三家就是當時上海灘電影院的代表。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幾乎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這個昔日的“遠東第一影院”不僅目睹了近百年來中國電影的興衰流轉,更是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活樣本。

對於這些傳統的老店,我們總是有著別樣的情懷,是一套有條不紊或是歎為觀止的程序,是一種深植腦海的時代感受,更是一份終將逝去的聲聲嘆息。

行將消失的記憶中的老店

做世界的問候者

每週一到週五上午10:30

手機端

花椒平臺準點直播

每週一到週五晚19:10

電視端

福建電視臺旅遊頻道首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