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爆雷”,投資者懵了

唐小僧“爆雷”,投資者懵了

唐小僧廣告宣傳圖。資料圖

唐小僧“爆雷”,投資者懵了

6月16日,唐小僧母公司資邦金服被公安部門查封。 投資者供圖

唐小僧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始終雲遮霧繞,無法看到與借款方的借款合同和理財產品購買合同,募集的真實資金用途,還款來源等信息披露不夠

就在大家沉浸在端午節假期的愜意中時,有一群投資者卻過得異常糟心。

6月16日,P2P行業突發變故——網貸平臺唐小僧疑似“爆雷”,有趕赴唐小僧母公司——資邦金服網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邦金服”)辦公現場的投資者反饋,資邦金服確已被警方查封。根據該公司門上張貼的告示:資邦金服因涉嫌非法集資案,目前,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經偵支隊在依法調查之中。

一時間,不少投資者紛紛在網上組建“抱團取暖”的交流群;也有投資者前往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經偵支隊進行報案。根據唐小僧官網介紹,早在2017年8月,唐小僧註冊會員就突破1000萬人,交易額超750億元。

投資者搭進買房錢

根據前往現場的媒體報道,有位收集投資者報案信息的警察透露,唐小僧高管在6月16日上午主動找到經偵。目前調查細節不方便透露,投資者可以撥打經偵支隊電話瞭解案件進程。

如今,打開唐小僧官網還可以看到,其在首頁抬頭介紹稱:“安全再升級,唐小僧接入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反欺詐系統”“中國互聯網金融領軍企業百強榜,唐小僧躋身第19位”“唐小僧母公司資邦金服集團與上海銀行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唐小僧母公司資邦金服榮獲‘2017國家金融科技高峰論壇’案例徵集優秀企業獎”……

唐小僧頭上的諸多光環,未讓投資者察覺出會“爆雷”的徵兆。直到看到網上傳來的消息,投資者王堯(化名)一下就懵了,猶如遭受晴天霹靂。

“我還有12萬元在裡面,怎麼辦?”在上海工作的王堯第一時間趕往唐小僧公司總部現場,按照門上張貼的告示,其又前往經偵支隊進行報案。而此時已有二十多人聚集在經偵支隊門口做筆錄。

張苛介紹,其一開始都是短期的小額投資,因為前期提現正常,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加大投入;而平臺發放的代金券,也是投資時間越長,代金券額度越高,這也是很多投資者投資定期被“套死”的原因;“現在還有將近37萬元陷在裡面,這本來是準備買房子用的,還沒有交首付,就出事了”。

“央企”背景幻滅 多處違規

事實上,唐小僧在“爆雷”前已有跡象。唐小僧曾經一度被外界譽為是高額返利平臺之一,和它同獲該名號的平臺還包括錢寶網、雅堂金融等,而目前這兩家平臺前者已崩盤,後者也宣佈清退。

企業信息查詢工具“天眼查”顯示,唐小僧運營公司為資邦元達(上海)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0月,註冊資本2.6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陶蕾。該公司的股東分別為資邦金服,持股佔比達99%、資邦(上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佔比為1%。

媒體報道,2017年1月,唐小僧母公司資邦金服正式被瑞寶力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寶力源”)戰略重組,變身成為“央企”旗下的平臺;值得注意的是,瑞寶力源的“央企”背景是指背後的母公司中國瑞寶國際合作有限公司,但中國瑞寶在經過一系列股權變更之後,已經變成民營企業,而非其宣傳的所謂“央企”。

“央企”背景幻滅之後,再看唐小僧本身,其自稱是一家網貸信息中介服務平臺。2016年8月,監管部門對網貸資產作出限額規定:“個人借款不超過20萬元,企業借款不超過100萬元。”不過,張苛介紹,在唐小僧平臺上仍有一些大額標的——以“如意棒360—132號”產品為例,該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9.6%,產品期限357天,起購金額1萬元,截至募集結束已投資107人;簡單計算,以每人投資1萬元,就已募集到107萬元,而根據該標的投資記錄顯示,投資者的投資金額在1萬元至5萬元不等。

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

除了部分理財產品存在問題之外,還值得一提的是唐小僧的銀行存管問題。

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5月,唐小僧與浙江民泰商業銀行簽訂《資金存管業務服務合作協議》,未來平臺用戶的賬戶資金將逐步脫離第三方支付託管系統,由民泰銀行提供一系列賬戶資金存管服務。2017年6月,資邦金服與上海銀行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企業金融、個人金融、存管業務、託管業務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而根據張苛反映,唐小僧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始終雲遮霧繞,無法看到唐小僧與借款方的借款合同和理財產品購買合同,唐小僧募集的真實資金用途,以及還款來源等信息披露不夠。

加強投資者教育

6月1日,網貸之家發佈的《P2P網貸行業2018年5月月報》顯示,截至5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1872家。據不完全統計,5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38家,其中問題平臺10家(提現困難8家、跑路2家),停業平臺28家。

於百程認為,在監管不斷趨嚴的背景下,網貸行業還將延續快速出清的過程——除了因經營問題而退出的平臺,那些不規範、打擦邊球的平臺,也將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

“平臺‘爆雷’後,對於投資者而言,要第一時間保存投資證據,報警登記。”於百程表示,一些平臺會為自己增添諸多“權威”光環,對投資者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建議加強投資者教育,在選擇平臺時,應優先選擇主動合規的網貸平臺,多瞭解該平臺的實際情況以及口碑評價。

石大龍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為防止“踩雷”,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首次投資是否有風險評估環節,如果沒有,則不符合監管對理財產品購買的要求,可能不是正規平臺;宣佈保本保息的產品都是違法的;保留好投資截圖和電子合同,預防網絡數據丟失或被篡改合同等;切忌貪心,投資理財可讓財富增值,但不會一夜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