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買理財,如果真的到時候銀行給你把本金都虧了,儲戶是自認倒黴還是有什麼措施?

鼠靈源

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是要面臨一些風險的,尤其是保本理財被淨值化理財取代的形式下,理財剛性兌付在已經成為過去式,在購買理財時銀行要做兩件事:第一進行客戶風險評級;第二做風險揭示,並且要求做雙錄。



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做這兩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確保買賣自願,風險自擔。

我講完這句話應該很好理解了吧,在提示你有風險以後合規做好雙錄工作,你確認購買了一款有風險的產品,出風險了反過來怪銀行,有理由嗎?沒有吧!

可能很多人並不關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我這裡舉例,給大家簡單說一下

首先對客戶的風險評級,一般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氛圍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和進取型,而理財產品的分級為PR1-PR5

PR1適用所有理財產品

PR2適合除保守型外其他四類

PR3適合除保守型、穩健型外其他三類

PR4適合成長型和進取型

PR5適合進取型

在做完風險評級以後會向客戶建議合適類型的理財,並對理財的風險,是否會損失本金進行書面和口頭的風險揭示,並要求籤字確認,並預留影音資料,來避免未來發生風險而產生糾紛。



其實在理財銷售之前,已經進行了責任劃分,如果銀行方面進行了正常流程,進行過風險揭示完成雙錄,那麼發生虧損,銀行無責的,你只能自認倒黴。如果以上任何一個環節沒做,那麼本金虧損,銀行是有責任的,可以要求賠償。

這就是你題目要的答案,說句實話,理財產品在6%以下收益的真的真的虧損幾率很小,不必杞人憂天。


不立而立

你好,這裡是7分鐘理財。

這個問題得從銀行理財的分類說起。眾所周知,銀行的理財產品五花八門,有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有銀行代理的產品。但是對於很多“不明真相”的公眾來講,經常在購買理財的時候自動默認只要是銀行賣的產品,就都是銀行自己“生產”的,風險不會太大。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後續產品到期收益不及預期或本金受損後,引發的一連串問題。

一般而言,發生題主所說的問題,可能性有三種。

一種是由於我上面提到的原因,客戶在投資時沒有區別所買的產品是銀行自銷產品還是代理產品,而通常問題頻出的就是在後面一種產品裡面。這類產品有的時候存在某些陷阱,比如銀行員工與銷售機構人員勾結私自銷售代理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飈高收益吸引客戶,但產品本身存在問題,一旦出現違約,客戶想要找到銀行進行索賠就非常困難;

第二種是屬於銀行內部銀行職業操守問題,有的員工會迫於完成業績,誇大產品的收益率,弱化產品的潛在風險,目的是想順利銷售給客戶,但產品到期後的結果和當初許諾的相差甚遠。像這種情況,由於當初簽署的文件中應該對於相關風險進行了披露,而且客戶又在文件中署名,所以如果單從文件看是確認客戶知曉風險的。但如果銀行是錄音+錄像的雙錄環境,當時又是在銀行裡簽署的文件,那麼可以找到銀行調出視頻影像進行佐證

最後一種是由於市場本身的極端風險發生導致產品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如果客戶對於產品本身分辨無誤,簽署文件清晰且銷售過程中充分披露了風險,那客戶確實只能將結果歸咎於市場。


7分鐘理財

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通過建立資金池,不斷髮行新的理財產品,以多款產品的收益去彌補虧損產品。所以之前的理財產品虧本的情況很少,最多是收益較低。

其實在投資者不知不覺中,很多壞賬已經通過“資金池”中和掉了。

對於銀行來說,高收益同樣對應著高風險,只不過作為專業機構對於風險防範更加專業,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借款企業違約。

資管新規出臺後,資金池沒有了,剛性兌付沒有了,一款理財產品的資金出現問題,銀行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兜底了,風險則要由儲戶承擔。

資管新規的出臺不僅僅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範,對於投資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銀行為了保護自身信譽,未來發售理財產品也將更加謹慎,每款理財產品的盈虧將一目瞭然。相應的,銀行發售高風險理財產品的比例也將大大降低。

理財都會簽署協議,風險會提前告知。今後的理財產品就跟股市一樣,盈虧自負。

股市虧錢了,沒有人補償;今後理財產品虧錢了,投資者也只能自認倒黴。

2018年結構性存款火爆,就因為這是保本的,同時也是因為在資管新規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替代選擇。

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新的理財時代到來,普通投資者還是要注重本金安全,理財產品要充分了解風險後再投資。假如有足夠資金,並且有餘力,有經驗,再拿出少量資金投入基金和股市尋求更高收益吧。


財智成功

從2017年下半年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也有一段時間了。

01

這次資管新規出臺了之後,推動的力度是非常非常大的。之前咱們專門做過詳細的介紹,比如說影響比較大的這幾條:

銀行不能承諾任何保本保息,出現了虧損不能以任何的形式兜底兌付,這些文字在理財產品的合同中基本都沒有了;

90天以下的理財產品不能再發了,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現在90天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也沒有了;

而且淨值化這個事,推得要比以前的速度快很多。

雖然說去年年初,就有一些銀行在推淨值化了,但在資管新規出臺了之後,明顯推行的力度要大很多、快很多。

現在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都變成了淨值化。

02

什麼叫淨值化?

之前咱們買銀行理財,如果產品的年化收益是5%,買10萬塊錢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一年到期拿到10.5萬。

現在不一定, 有可能沒有收益,甚至有可能會出現負數,變成9.9萬、9.8萬都是有可能的。

03

資管新規出臺了之後,對投資理財的朋友影響非常大。

而且這些文件是趨勢,比如說了多少年的打破剛兌,就是沿著這條路走的。

可以這樣理解,閉著眼投資理財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

之前很多朋友壓根沒把投資理財當很重要的業務來學習、來研究,很多的知識還有些欠缺。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看一些基本的規則、基本的邏輯、基本評判風險。


小司聊理財

很多顧客總覺得是自已運氣差,其實銀行是看人下菜。有一天我在銀行辦事,一個女顧客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到期兌負時銀行兌負連本金都不夠。銀行說虧損了,就是這麼多。這女的就不幹了,在銀行大堂大吼銀行足騙子。還讓其他顧客不要上當,別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我辦完事下午沒事就看熱鬧。那女顧客打電話叫了幾個朋友,用紙板寫銀行是騙子,大家不要上當。只一小會銀行就有管事的把女顧客叫到辦公室,不到半小時女顧客就出來叫朋友回去。我在銀行外問她怎麼樣?那女的說銀行按原來的宣傳收益把錢補給她了。原來銀行也像小菜場,是可以討價還價的。


一生一夢20

目前來說是沒有任何其他措施,只能說是自認倒黴,因為理財非儲蓄,投資需謹慎。

理財產品的種類

理財產品主要有保本型理財和非保本型理財,而相對應的風險還是不一樣,保本型理財,一般投資標的為,風險比較低的貨幣型基金,而如果是非保本的話,就會選擇風險比較高的,股市等,這些信息在寶理財的認購書裡面都會有體現,所以你購買理財並不是銀行儲蓄,而是購買有風險的投資產品。目前銀行正在逐步的取消保本型理財開始,也就是說有要求不能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保息的承諾,只要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能用這種承諾,但是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的,沒有人明確的規定,所以購買的時候需要認真的看清楚認購書認購的是不是理財產品,而非其他銀行代銷的產品。


出現不能兌付怎麼辦?

如果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不能兌付的情況,那怎麼辦呢?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購買都需要進行雙錄,你需要仔細的回想,銀行的業務員,推銷員,理財經理有沒有帶你進行做一個這樣的動作,有沒有對你進行風險提示,因為這些都是屬於銷售之前需要告知投資者的一個動作,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嘗試拿著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但是如果這些都說過,而且當時你也明白了風險,明白了購買產品存在的意外的話,那就只能是認為自己投資失敗。

關注銀行小狗,帶你揭秘更多銀行內幕。


銀行小狗

1.個人購買的理財屬於什麼種類的產品,保本的,非保本的,有的甚至是保險類產品。

2.售賣理財的是什麼機構,是銀行自己退出的產品,還是和其他機構合作退出的,有的甚至只是代理其他機構的產品。

3.認真確認當初購買產品的條款,確認條款內容和發行機構信息吻合,包括機構的銷售方式,投資方向,投資內容,信息發佈等,是不是按照合同內容進行的。

4.當初簽訂合同時的錄音,協議,影像是否有留存,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證據,目前社會誠信缺失,銷售人員為了業績可能會謊話連篇,虛假承諾等等。

以上內容只要發現,就立即向銷售方維權,一般銷售方為了名譽以及事態不擴大都會妥善解決的。


必要時保留錄音,影像等證據,為以後產生糾紛甚至虧損留下證據好維權。

一般大的投資平臺和銀行自身銷售產品安全性都比較高,出現問題也會妥善處理,目的是擔心丟失市場,出現連鎖反應,所以我們買理財還是要認準有資質有規模的大平臺和機構。


晚來風生活百態

銀行的理財一般分為保本型,低風險型,高風險型,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合同條款。一般如果你是銀行的vip客戶,或者跟某個客戶經理打交道比較多,一般客戶經理會根據你的抗風險能力酌情推薦的。但是如果碰到那種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在銀行駐點的工作人員,他們推薦的理財產品就要敬而遠之了,這種工作人員流動性很大,可能銀行工作人員跟她們打交道都不多,出了事,人都找不到。


土家農婦
吃一塹,長一智,但是在“自認倒黴”之前,我們要確認幾個事情,以防再“吃虧”!!

確認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每項條款

無論銀行理財還是互聯網理財,都有必須有的產品說明,不要只看所謂的“預期收益”,也要仔細查看風險,是否保本,去年資管打破剛兌,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但是關於本金的條款還是有的,要每個字研究清楚,整明白,理性決定。

合法錄音也是一種權益的保障

理財是為了讓資本保值增值,增值很重要,保本更重要,在講解和簽定理財合同時,做合法的錄音,可以界定對方做理財時有沒有存在“保本保息”的誘導,畢竟口頭承諾也是有一定法律效力的。

“預期收益”並非最終的真實收益

預期收益並不代表你到手的真實收益,很多理財員會用“預期收益”來吸引你,預期是預計可以達到的收益,並非一定,你就不要一定相信了。

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記得問三個問題,好好聽聽理財員給你的答案

  1. 這款產品是投資於什麼方向的?

  2. 這款產品的投資策略與風險保障措施是什麼?

  3. 如果有風險的話,主要的風險點在哪裡?

投資有風險,理性選擇很重要,明確後再出手


夏天的清檸

從銀行買理財,銀行是代銷,是代為銷售,並不兜底,也不負責盈虧。現在新政以後,不允許剛兌,強調買者自負,保本型理財都不允許了,因此出了問題,投資者只能買者自負了。

購買銀行理財比社會上野雞理財好的原因,在於銀行的理財標的是真的標的。社會上有的根本是詐騙,有的根本不存在投資標的。

購買銀行理財儘量購買“屌絲”型理財,這種理財收益雖然低一點,但是買的屌絲多。萬一出了問題,一堆屌絲要跟銀行沒完,因此這種理財風險小,還沒有出現過風險……如果買私銀理財,一個理財就幾十個人,出了風險影響小,這種理財風險較大,已經出過風險。

針對老百姓對保底型理財的需求,銀行開發了大額存單業務,結構性存款業務。保本保息,收益也不錯……大家可以自己諮詢下。

注…本人銀行信貸工作二十年,炒股韭菜二十年。歡迎加關注,多交流。經常會發“腦洞新聞”…好心情,才有好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