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

高陵區隸屬陝西省西安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建於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處關中平原,涇河、渭河兩岸。東靠臨潼區,南接未央區、灞橋區,西連咸陽市渭城區、三原縣、涇陽縣,北臨閻良區,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

截至2016年,高陵區幅員面積294平方公里,轄3鎮3街道2管委會;全區戶籍人口33.22萬(常住人口35.11萬)。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24億元。

高陵境內有唐昭慧塔、李晟碑、東渭橋遺址等古文化遺蹟,是中國建縣歷史最早的縣份之一。

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

中文名稱

  • 高陵區

  • 外文名稱

  • Gaoling District

  • 別 名

  • 關中“白菜心”

  • 行政區類別

  • 市轄區

  • 所屬地區

  • 陝西省西安市

  • 下轄地區

  • 3鎮3街辦2管委會

  • 政府駐地

  • 鹿苑街道縣門街29號

  • 電話區號

  • 029

  • 郵政區碼

  • 710200

  • 地理位置

  • 陝西省西安市北部

  • 面 積

  • 294平方公里

  • 人 口

  • 35.11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方 言

  • 中原官話-關中片-東府小片(秦語)-高陵話

  • 氣候條件

  • 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涇渭分明自然景觀 昭慧廣場景區等

  • 機 場

  •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

  • 西安北站 涇河站

  • 車牌代碼

  • 陝A

  • 行政代碼

  • 610117

  • GDP總計

  • 300.24億元(2016年)

  • 地方特產

  • 甜瓜、大豆、高陵土豆片饃

  • 地方球隊

  • 高陵熱波羽毛球隊

歷史沿革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縣。

新莽天鳳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

更始元年(公元23)覆命高陵。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陸。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又複名高陵,相沿至今。置縣以來,隨著歷代行政建置的改變,縣境屢有增析,變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趨於穩定。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撤銷陽陵縣,其轄地部分併入高陵,縣境較前為大。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萬年縣入廣陽、高陵二縣。縣境較前又有所增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縣涇河以南置鹿苑縣。

貞觀元年(公元627)撤銷,轄地復歸高陵。

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析本縣清平鄉以奉莊陵,縣境較前縮小。

最早記載縣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長安志》。據載:縣境東西28裡,南北33裡。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涇陽縣併入高陵,次年(1266)復立。

明《高陵縣誌》中,有在明代析東南數里(即張橋、孝義、安信三里之一部分)劃歸臨潼的記載。縣境廣28裡,袤35裡。其南省城,東南臨潼,東櫟陽,又東渭南,東北蒲城,北富平,西北三原,西涇陽,西南咸陽。

清代縣境變化不大。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誌》記為東西距30裡,南北距30裡。東至臨潼界10裡,西至涇陽界20裡,南至咸寧界20裡,北至三原界10裡,東南至臨潼界20裡,西南至咸陽界30裡,東北至三原界7裡,西北至三原界15裡。

光緒十年(1884)《高陵縣續志》記為東西30裡而遙,南北30裡而近。

民國時期,縣境亦未有明顯變化。據民國三十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載:本縣東西相距36裡;南北相距33裡,面積1188平方里。東至臨潼縣13裡,西至涇陽縣21裡,南至長安縣23裡,北至三原縣14裡,東北至三原、臨潼縣11裡,東南至臨潼、長安縣28裡,西南至咸陽、長安33裡,西北至三原縣20裡。距省城70裡。

1953年高陵縣與鄰縣調整插花地時,將高陵區東南的惠家場村劃給臨潼縣,換回原鄧、鄧家溝、六家莊3村。將高陵縣渭河南的班家、草店兩村劃給原長安縣(現長安區),換回馬坊灘、興隆村兩村。

1956年5月,高陵縣東北的邸家、學楊、劉家莊、灣裡趙4村及王化孫的一部分劃給三原縣,換回南任、北任、官村聶、官村劉、蜜蜂王、吳鄭坊馬家、白馬寺灘7村。

1958年12月14日,高陵縣渭河南的耿鎮地區(即今耿鎮,當時稱紅旗耕作區)割歸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還歸。高陵縣東西長20.55公里,南北寬20.1公里,總面積為294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高陵縣,設立西安市高陵區。

2015年8月4日,高陵“撤縣設區”正式掛牌,結束2365年的縣制歷史。

風景名勝

流陽陵縣城遺址

流陽陵縣城遺址位於馬家灣米家崖村東產經300米涇河南岸臺地上。呈長方形,城牆夯築。現存南牆殘長約600米,東西牆均殘長約60米;殘高1—2米,基寬3米,夯層厚13—15釐米。因涇河南移,北牆已不存。採集有“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瓦當及外素面、內布紋筒瓦、板瓦殘片。西漢景帝時以弋陽縣改制,王莽時改為渭陽縣。1982年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流陽陵縣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涇渭分明

涇渭分明自然景觀本區歷史景觀之一。位於城區南5公里涇渭河匯流之處。汛期,澤水相對為濁而渭水相對為清,非汛期,涇水相對為清而渭水相對為濁。二水任性而自遇,清濁而並流,界線異常分明,成為千古奇觀。騷客文人常以此指陳時勢,剖析義理,悟出了許多人生哲學,教育了不可勝記的人民群眾。唐代呂牧《涇渭揚清濁》詩云:“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京。二渠通作潤,萬戶映皆清。明晦看殊色,潺流聽一聲。岸虛深草掩,波動曉煙輕。御獵思投鉤,漁歌如濯纓。合流合禹力,同共到滄瀛”。

昭慧廣場景區

主要有昭慧塔、昭慧院、佛教文化小品、環塔廣場、古建長廊、牌樓等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