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高管為何頻繁出走?

作者 小愷

自從龍湖地產2017年的合同銷售額飆升77.1%至1560億之後,如今的龍湖再也不是江湖上那個“小而美”的龍湖了,相反,一個“大龍湖”時代撲面而來。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龍湖合計新增土地儲備76幅,涉及土地總建築面積2023萬平方米,總土地金額約740億。其中權益面積為1149萬平方米,佔該公司總土地儲備權益面積3900萬平方米之約30%。

2018年以來龍湖繼續保持積極拿地狀態。中指院披露的數據顯示,1~4月,龍湖以696億元拿地總額再次位列拿地榜榜首,拿地金額高企勢頭猛進,而行業銷冠碧桂園(02007.HK)同期拿地總額只有529億元,較龍湖少了167億元。

僅從拿地的動作來看,龍湖提速的意圖已是呼之欲出。該公司曾在年初披露,2018年合約銷售目標為2000億元,並努力在兩三年內實現3000億元的突破。

前景固然美好,但現實的問題不容忽視。擴張潮伴隨著核心高管的頻繁出走,以及客戶維權事件頻發等,都對龍湖原有的良好形象造成衝擊。

千億龍湖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未來將變得更好,抑或是走向反面,或許都取決於當下集團內部的一些重構。

穩健至激進的轉變

將時間倒回至2010年,在那個全國房地產行業高歌猛進的年份裡,龍湖以333億元的合同銷售金額實現了同比81%的增長幅度,此後的6年時間內,該公司的合同銷售金額始終處於500億元的關口上下波動,直至2016年,公司以881億元的銷售額實現了同比61%的增長,龍湖銷售舉步不前的局面才得以打破。

雖然過去多年裡龍湖在規模增長上不見起色,但這家公司以穩健的財務策略、業績回報以及市場上較為突出的產品品質,而贏得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認可,一度被稱作“小而美”公司典範。所以,當該公司2017年開啟了突飛猛進的提速戰略,難免讓內部和外部感受到對於變化的不適應。

數據顯示,2017年,龍湖合同銷售額1560.8億元,較上年增長77.1%;銷售總建築面積1016.7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68.9%;銷售單價人民幣15352元╱平方米,較上年增長4.9%。

僅僅一年時間,龍湖的行業排名由13提升至第8名,成效十分顯著。同時,為了保持行業地位,龍湖提出了2018年2000億元,以及未來突破3000億元的更高目標。更高的銷售目標,意味著更多的項目數量,以及更多進入的城市。因此,僅僅2017年,該公司新增項目總數76個,所進入的城市總數也增加至33個。

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擴張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匹配,一是資金,二是團隊。

資金方面,鑑於龍湖過去多年穩健的財務策略,使得該公司借貸狀況仍舊處於較為理想狀態。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綜合借貸總額為人民幣774.0億元,淨負債率為47.7%,平均借貸成本為年利率4.5%,平均貸款年限為5.92年,多項指標均處於行業較低水平。

高管團隊有待重建

龍湖擴張過程中更急需解決的問題,更直接地表現在團隊的組建上。

今年3月,龍湖戰略發展部總經理王亞軍由於個人原因將離開龍湖,原戰略團隊向CEO邵明曉彙報工作,這只是龍湖高管離職的一個縮影。

在龍湖長達七年的袁春,一度被外界看作龍湖集團五年後下屆CEO的第一人選,但袁春最終“由於個人原因”選擇了離開。從很多消息看,袁春的離職主要是集團將物業服務以及相應的O2O技術平臺交於其全權管理,而並非一些核心業務。

“從去年龍湖提出了更高的規模目標後,龍湖的人員流動就明顯開始加快,跟得上節奏的留下,跟不上節奏的就離開。”一名前龍湖員工評價。

高管的變動對銷售帶來了質的影響,雖然龍湖可售貨值較之前有很大提高,但是銷售金額並未表現得讓人滿意。

“高管團隊的穩定對於房企非常重要,這個涉及管理風格和團隊士氣,一般高管離職都會給企業帶來影響。”一位房企人力總評價。

高管變動同時,龍湖的產品同樣面臨問題。曾經龍湖的形象是豪宅專家,不過近年看龍湖幾乎已經沒有這樣的標籤。

一位龍湖前城市總曾透露,團隊每次擔憂的就是物業交付,一般都會伴隨維權。此前,互聯網一度出現一獨立IP“龍湖維權網”,各地業主均出現各類維權。

同策諮詢一份報告認為,高管人事變動頻繁、產品質量遭質疑、收益質量下降、週轉速度減緩、內增長變慢等,均需龍湖從自身出發,全面調整以達到適應市場的最佳狀態。

組織架構或存硬傷

從很多業內外的採訪看,龍湖的二級管理模式將很大程度影響其效率。

作為一家超過千億的TOP10房企,同類企業均實行總部、區域、城市公司的三級管控模式,而龍湖則沿用之前的總部、城市公司管控模式。

這意味著,龍湖的權力全部是集中到集團,重要審批均需集團拍板。其他公司則把權力下放區域,讓區域有更多的主動權。

“我們以前二級管控的時候明顯發現拿地的溝通效率不夠快,後來改成三級管控後我們區域自主性強了很多,溝通也快了很多。”一家房企高管說。

目前看來,龍湖進入城市超過33個,二級管控難度也開始陡增。這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是集團精力有限管不過來,導致決策效率低下。二是因為管控半徑過長,地方問題各異,集團難以深入瞭解,更難有效管理。

不難看出,龍湖的權力幾乎全部高度集中在集團層面,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多位龍湖城市總經理選擇離職。

有媒體報道稱,龍湖正在進一步優化這個機制,簡化流程,但是效果如何,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