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密宗之“祕”

密宗,又稱真言宗,亦稱瑜伽密教,原為印度佛教的一個通過持誦密咒來破惑證真獲利求福的教派,大約在7世紀時才開始系統化並且形成哲學基礎。雖然8世紀密宗才正式傳入中國,但是,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翻譯了一些簡單的咒法過來。東晉南北朝時期,來花僧人不斷增多,他們也往往也傳譯一些密咒。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盛行的主要是小乘佛教,後來逐漸轉為大乘佛教。大乘教內摻有許多密咒,因此,隨著大乘佛教的流行,密咒也在中國佛教界傳播開來。

密宗在中國成為一大宗派,是在唐玄宗開元時期,其創始人為高僧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等所謂"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673-735年),中印度人,曾在印度著名佛教學府那爛陀寺學習密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來到中國,受到唐玄宗的禮遇,被尊為教主。善無畏一生翻譯密宗經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經》,為密宗基本經典。

佛教:密宗之“秘”

金剛智(669-741年),南印度人,自幼出家,先習經律,後專密宗,開元八年(720年)來到長安。金剛智也譯出不少密宗典籍,比較重要的有《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唸誦經》。

佛教:密宗之“秘”

對密宗創立貢獻最大的是不空。不空(705-774年)也是印度人,他自幼便來到唐朝,15歲時,拜金剛智為師,學習密宗,20歲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成為一名和尚。開元二十九(公元741年),不空奉金剛智遺命,赴印度和獅子國尋求密藏梵本。五年後,攜大量密宗經典回國。之後,不空一直致力於密宗經典的翻譯,也正是因此,不空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一起被稱作中國佛教史的四大翻譯家。

佛教:密宗之“秘”

密宗在理論上主張即身成佛。一般佛教宗派都把成佛的希望寄託在遙遠的來世,而且認為即使這樣,也必須通過現世的艱苦修行,消除過患,積累功德。密宗則認為,只要覺悟了,不必通過艱苦的修行,人們就可以在現世實現成佛的理想。與禪宗講求即心成佛,著眼於人的心性不同,密宗著眼於人的身體,還認為人的惡性惡行有其積極作用。

密宗在實踐上強調修習三密法門。三密即身密,口密,意密。身密,就是指身結佛的契印;口密,主要就是念佛的咒語;意密,就是想象佛的字種或者三形,尊形。密宗認為,通過修習三密法門,人們可以使佛力與修行者的信念互相攝入,融洽無礙,從而達到不經劫難即身成佛的目的。

密宗在唐玄宗,肅宗,代宗三朝達到鼎盛。宗師不空深受當時諸帝的青睞,"積恩重疊,日月相繼",還被代宗皇帝賜號"大廣智三藏"。不空之後,密宗逐漸在走下坡路,後經會昌毀佛的打擊更形衰落。但密宗信仰在世俗社會一直很盛行。唐朝宮廷內一直設立密宗道場。在民間社會里,密宗信仰主要與觀世音等密教神靈的崇拜信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非常世俗化,大眾化的信仰系統。廣泛地流傳在社會各個階層之中,對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有著重要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