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中華周易文化應用研究

習近平談文化自信

★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

  ★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圍繞堅持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嚴格黨的組織生活等重點內容,集中解決好突出問題。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宗旨意識,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幹立身。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

  ★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一是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要善於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

  ★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住兩條:一是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各級黨委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把文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貫徹好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把握文藝發展正確方向。

  ——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

  ★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佇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組浮雕,表現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的全景圖。我們一方面緬懷先烈,一方面沿著先烈的足跡向前走。我們提出了中國夢,它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2015年11月3日,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會見外方代表


文化龍巖

自信,從古漢語角度看其實是信自,即相信自己。一個人要自信就要有內容,有態度,有基礎。


文化自信和個人自信是相通的,文化自信一樣是自信。

想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我們不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積澱,無論從哪方面看都絕對深厚,也絕對足以支撐我們的文化信心。


其次是態度,這要包含自己的態度和別人的態度。先說自己即國人的態度,在國家綜合實力不高的時候很多人就喜歡“崇洋”,在國家國際地位還未提升的時候,很多國人出去甚至不願說自己的國籍。當然在祖國還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很多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但現在不同了,國力強盛,地位穩定,國人的態度也發生了大轉變。再說別人的態度,即外國人的態度。在很多沒有到過中國來的外國人眼裡,中國是極其落後的,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大概還停在上個世紀(網上有很多類似視頻調查),這不能怪他們,畢竟不知者無罪。但是隨著我國全方位的發展和帶動傳播(如一帶一路),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瞭解更加客觀了,中國落後的面貌在他們眼裡也有了很大的改觀。現在的流行趨勢大致是,希望把中國新四大發明搬回國(也有許多視頻證實)。內外態度的轉變給文化自信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外面人羨慕,裡面人自豪,這一效果一下子就出來了。



還有就是基礎。以前我們總覺得人家很強,覺得國外的各項研究都比我們厲害,從而忽略了我們自身的精神文明的優勢。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的科技研究水平也上來了,雖不能算齊頭並進,但我們的進步是神速的,於是我們有精力迴歸到文化上來了。

我們發現中國文化經典中蘊藏的哲學正是外國人不具備的,也是他們羨慕想要獲得的,而我們卻不需要刻意學習了。浸染在文化大染缸的我們,很多文化學識是刻在骨子裡的,是他們無法比擬的。有了這種文化基礎,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深厚的基礎。



老娜年方十八

這個話題很大,今天我就從互聯網上的文化自信這個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互聯網上的文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人有份的。顯而易見,“世界上大多數人能夠利用電子媒介參與主流文化的進程並有所作為,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互聯網上,網民(也即民眾)既是文化的生產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文化的消費者。這一複雜的文化身份,也使得互聯網上的文化鬥爭顯得格外複雜。


時尚的主導和當代的發明進步之間有一種相互刺激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新興媒體的發展往往會刺激時尚的熱流湧動,而這往往都會刺激各種發明與發現,推動社會在文化、科技和經濟方面的進步,其文化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文化能否藉助新興媒體的崛起而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文化對傳播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如傳媒專家所言,我們所成長的文化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會接受這種文化的觀點、習俗和世界觀,“這些觀點、習俗和世界觀都深深紮根於我們身上。因此,在每一次傳播中,我們攜帶我們的文化參與傳播,於是,我們的文化就反映在我們語言裡,並通過我們的語言表現出來。”體現在互聯網上,就是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文化(既挑戰傳統文化,又很難完全擺脫傳統文化,既吸收異域文化,又充滿了文化自尊),無論是傳播方式,還是網絡語言,都顯現出這種互聯網文化的影響。


在另一方面,互聯網還是加強文化融合的地方。用法國學者的話說,“互聯網不會消除差異,它接受差異。”這裡有爭吵,有差異,甚至有衝突,但這裡更有文化融合、文化寬容的土壤,就看如何引導了。而能夠有效地進行文化融合,也彰顯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與線下一樣,互聯網上的文化自信,顯然有助於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能夠凝聚人與人的,大致有三個因素,興趣、利益與“三觀”。“傳播發生時的關係看上去很簡單: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由於一些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而聚在一起。”但真正能夠長期聚合人們的,是共同的利益和比較接近的“三觀”,而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恰恰能幫助形成比較一致和接近的“三觀”,也有助於強化民眾“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認同。


文化自信,要建築在對互聯網文化傳播的清楚認識上。正如法國學者所言,“這既是一個‘智能的世界’,又是一個‘小世界’,但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個世界既不是平坦的也不是平面的。……互聯網並沒有革除傳統的地理限制,也沒有消解不同的文化特性和語言,相反,互聯網更強化了它們的不同之處。”也就是說,互聯網儘管是全球化的產物,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及其語言特點,也恰恰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強化,併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贏得網絡話語權的文化底氣。


人們在互聯網上的發言、互動及其對各種信息的接收與甄別,多半是基於“三觀”的“選擇性報道”(也即選擇性接受),人們對傳播信息的接收的確是有選擇的,人們趨向於接受自己贊同的信息。……有選擇地接收信息本身實際上並不存在疑問,存在疑問的是它的起因。”這種起因,在很大程度上,都與人們的文化自信有關。也就是說,如果人們普遍充滿文化自信,那麼在互聯網上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對於民族和國家未來的信心,也會對發展中的問題有更多的包容性,反之,就會表現出更多的失望情緒,也會對社會現實有更多不滿,更多戾氣。而互聯網的傳播,更是具有情緒的強大傳染性,這也將使得這種或積極、或消極,或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和心理廣泛、迅速地傳播開來,進而成為一種社會情緒,對社會發展形成或推進、或阻滯的作用。



互聯網上的文化自信,也是在與來自“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與反滲透中不斷強化的。許多評論家都認為,“華沙組織的解散和蘇聯的解體與西方世界持續滲透‘民主’主題的信息有關,這些滲透都是通過電子傳播完成的。” 也就是說,西方世界對華沙組織和蘇聯的長期的滲透在最終的“推牆”行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其中,電子傳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西方世界的滲透也就更加如虎添翼了,滲透更全面、效果更明顯,所能動員的力量也更大。


互聯網上的懲惡揚善,也有助於走強文化自信。如果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不能在線下與線上同時得到保護,就很容易被割裂、質疑乃至遺失。因而,在網絡上進行有效、有力的懲惡揚善,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捍衛民族價值觀,非常重要。對於那些典型案例,重大的網絡事件,需要引導,也需要權威部門及時發聲,比如虐童事件、扶老被訛詐事件等等,有關部門需要給予有力回應,這樣才能在互聯網上贏得文化話語權。


社科院張國慶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有一顆愛國之心,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如果不熱愛自己的祖國,文化自信就失去了自信的基石。對自已幾千年來的祖國要有所瞭解,有所認識,有所認可。對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現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第二,要有一定的思維定力,這個定力就如毛主席在詩中的"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不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堅信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堅信中華中文是中國之道,中國之魂。第三,將中華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文化,文化金句與個人的生產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真踐行中華文化。任何優秀文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運用到我們生話中的方方面面,才能…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優越性和智慧的魅力。停留在口頭上,而不付諸於行動,就失去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第四,我們可以,在充分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的優越性的基礎上與西方文化進得對比或比較,中華優在什麼地方,不足又在什麼地方?西方文化好在什麼地方,其缺點又在什麼地方?有益於中華文化西方文化我們可以拿過來為中國服務,不好的文化基因我們就不能要。一定要學會取捨,絕不能全盤照搬。必須堅持繼承發揚創新中華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學習借鑑西方文化。改革幾十年來,現在把許多西方文化都搬到國內來,汙染中國各行各業文化,用上了外國文字,外國語句,自以為洋氣點好,有品味,有吸引力,有文化。這是一種偏見,好象不來點西方文化,就不行。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對中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這其中也有不懷好心的人,故意搞亂中國文化,搞上汙染的東西,垃坡圾文化而後快。自已砸自己的中國文化。賣國求榮者,汗奸總是有的,不必大驚小怪。只要十三億中國有定力,有自信,中華優秀文化永遠是中國崛起的軟實力。中伴文化之花盛開不衰,天長地久。


吳定律

國家也在倡導文化自信,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確實是個問題,畢竟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個概念,更應該落地。

自信首先是要自己有底氣,更要接地氣。我們都知道要自信首先得胸中有物,心有雄兵百萬,自然不怕!所以要學習文化知識,正如你說,中華文明延續千年,一脈相承,自然有者其獨特的地方,這就是凝結在我們心中的愛國情懷和對華夏的認同,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再想去學習那些難懂的文字,不想在古書堆裡爬格子,都希望過目不忘或者斷章取義又或者用來調侃,所以要獲得文化自信,要先要從教育引導開始,不要求大家博覽群書當五經博士,但是有所涉獵,懂得基本常識,形成崇尚傳統文化的氛圍,這樣才能積累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需要深厚的底蘊,而這個底蘊我們有,我們民族長期的積累,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財富,為什麼我們現在仍然謀求復興?是因為我們曾經輝煌過,我們的文化底蘊是可以呈現出輝煌的太平盛世的,在古代可以,在現在也是可以的,只不過在經歷近代以來百年的屈辱和動亂,加上西學東漸的衝擊,特別是西方的堅船利炮讓我們的文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難免會出現對自己文化的懷疑,甚至否定。

但是這並不能怪我們文化的本身,而是具有文化的人故步自封,認為地扼殺了文化更新前進的步伐,比如十四世紀中葉的資本主義萌芽,海禁、火藥等技術的旁落甚至扼殺,以致後來被西方追趕甚至壓制。這樣的環境對近代以來數代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有學之士有的感覺無奈、失望、消沉、不甘,又或者認為復興任重道遠,不願意做這個領頭人。但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有一個強國夢,因為我們是從輝煌中走來的,始終還是帶著高貴的血脈,註定不會永遠沉睡。而要崛起就必須我們後人重新撿起自己的文化,重新追尋祖宗的足跡,重新復興自己的文化,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的文化,才能讓別人信奉我們的文化。

這是一個新時代,雖然傳統文化短時間無法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和金錢,從長遠來講,這是千年大計,每個人都只是這條河流中的一員,要想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影子,就必須為文化的復興出一份力,只要人人學懂會用,將自己的文化來龍去脈融會貫通,自然就有底氣,有自信。這都需要個人的自覺、教育的引導、內心的認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他們所創造的文明與進步,在他們走過的路上所留下的文化瑰寶。是我們這些後來人值得驕傲的一筆財富。所以我們後來人才需要好好珍藏,在傳承古文化的基礎上,要繼續創新。我們有信念,也有信心!下面我以個人的看法和經歷。就詩詞的發展談談樹立文化自信的問題。

詩詞是我們祖仙留下來的一大文化瑰寶。千里馬寫的一首《背古泉的孩子》大家有空去欣賞一下。他把歷史比作古森林,把古老文明比作林中的岩石,從岩石上滲出的水滴比作詩詞的源頭,那些水滴在一棵千年大樹底下匯成一股清泉。路上跑滿了大大小小的背古泉水的孩孑!這些孩孑用這些泉水擦亮行人的眼睛,讓人們看到光明。他們用泉水洗淨人們的心靈,讓人們感受乾淨的美好!而這些孩孑卻在忙碌的搬運古泉水的路上一個個倒下。因為他們腳底全是血泡,血泡破過留的餘傷讓他們心痛而死。但後來還是有很多的孩孑繼續著搬著古泉水的遊戲,他們在尋找一條出路,一條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接軌的出路。

我本來有二十來沒有執筆寫作了,正是因為看到這首詩讓我感動落淚,懂了這首詩所包含的意義才感覺我們應該繼續傳承詩詞。因為它確實是一種最美的語言。

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是,我們的社會進步的太快,古詩詞和現代文明有點脫節。好多喜愛詩歌的詩人。不知道如何適應這個變化的節秦。所以出現了詩詞的內容空洞,人云亦云。東施效顰。這樣一來,讀詩的人享受不到他們想要的精神食糧,所以詞歌暫時頹廢下來。但仍有人繼續著,努力著。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閃光的語言!

現在有了互聯網,我們更容易交流,在頭條裡有幾位律詩特別在行的詩人,他們把祖仙留下來的寶貝發揮的淋漓盡致。那些平仄韻挑不出半點毛病。可問題是,一個非常美的意境,會因為非要平仄,押韻,會拆得支離破碎。我希望大家能夠多交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說詩詞不受歡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空間裡有一大半是年青人,他們每天都讀我寫的詩,我覺得水平有限,不是很好。他們卻熱情的模仿!還有我看到有一個七歲的孩孑寫的詩也在網上。這些都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現在想要做的是如何讓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接軌,讓手機,電腦,汽車,高樓都成為新詩,古詩的亮點。如果有人的詩裡出現“下班途中,車堵一片,一人罵一句!"這首詩肯定會被年青人瘋傳,因為詩進入了他們的世界。

如果你看完了此文。還能對我們的文化沒有信心嗎?

中華文化燦爛五千年,不能在我們的手上失去光澤!

(由於時間關係,如果有錯字,溜字請大家多多包涵。敬請見諒)


快樂的草兒1


興文192025802

個人覺得,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在經濟上富有,這是前提條件,中國人只有富有起來,才有心思去思考國家社會,人文,民主的部分,而目前中國正在逐步實現這一夢想,從目前來看,文化自信目前還有點遠,至少到本世紀中頁,中國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

而從歷史的長河來看,西方社會也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實現民主,自由,而這是之前任何社會個體都不曾擁有的權利,因此在當今社會具體強大的號召力,因此就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文化自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除了經濟富強之外,還需要創造自己獨有的,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對外極富吸引力的文化,這個需要我們中國人一代代的奮鬥摸索,把文化創造與中國古代思想以及西方思想相結合,取精華去糟粕,創造我們獨有的中華文化。

除此之外,文化自信本身上就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斷積累,自信是積累出來的,一個勤奮的民族即使再落後,也會一步一步創造輝煌,我們原本的自信來自於我們古代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以及這片神聖的土地,因此我們是在找回曾經的自信,望中華文化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像古人一樣再次登上世界文化的巔峰!


觀前

文化是世界發展史中各域界各民族獨有的不可替代的標誌,即有關聯性又有獨立性,具有明顯的民族特性,是推動歷史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和介體,國家富強不富強民生好不好發達不發達,都於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作用,文化的發展決定著人的素質,社會性制,文明程度,生產力的作用,有先進的文化,能創造出先進的動力,所以文化是導致歷史文明,人類進步的基礎和引導作用。文化,歷來是為人的社會活動,政治體系而服務的,有它的從屬性,民族性。在每個階段都有階級的烙印,看為什麼人服務,被人為操控著,利用著,以達到為自已服務的目的。從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創造發明階段,百家發展階段,奴隸階段,封建君主階段,新民主半資夲階段,社會主義階段。縱觀歷史,唯有社會主義的文化使中華民族才有了飛躍發展,質的提高,不論那個階段,始終都沒離棄中國文化,堅守著中華文化,繼承和發展著中華文化,只是階段不同,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不同。現今有個熱詞,叫文化自信,自信,中華民族都很自信,始終堅守著漢文化,沒有放棄,沒有改用外國文化,都維護著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就顯示出文化自信從未改變。問題是發展什麼階段的文化,為什麼人服務,就值得探討和研究了,有一句話是對的,文化是應站在人民大眾利益原則上為人民服務,有它的階級性。鑑定文化發展的成功於否主要還是看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是科學了還是愚昧,是禁錮了還是開放了,文化決定著人的思想意識,社會行為,文化理念,社會制度,經濟利益,國民狀況的走向。社會現實無一不反映在文化主導的作用上,有什麼樣的主導,就有社會上的表現來證明。文化自信應建立在先進,科學,文明,民主,公平,公正,正義,為全體人民服務的原則上,為什麼人服務是考量文化自信不自信的根夲依據,人民認可不認可是評判的標準。總之,前進是光明的,倒退是是沒有出路的,文化自信是反應在引導作用和效果上,先進的文化,始終是中國人的自信力的期望。


自耕老農

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一提到中國文化就是上下五千年,在此期間,傳承下來的,多是經過歲月的洗禮,是經過無數次考驗或稱之為實踐得來的。如生死觀,個人價值觀念,家庭觀、國家(相對於以前的君王),民族的傳統和習俗,以及個人的為人處世,信仰等。

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多是優秀的。相對於優秀文化,上下五千年裡,也有不少的糟粕。而這些是可以有比較的,優秀文化是大家所向往的,追求的。糟粕在歷史長河中,也會有不時的出現,但它是一直被人所惡的。這些,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榮辱觀,美醜觀。

自信表示的是有理由並且有能力做到。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遭受百年的被奴役,被欺凌。更有長期的封建迷信等致使中國近代被奴役,被欺凌的原因。從被壓迫到站立起來,到現在在地球村中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發展。回顧一下自身,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是有這個必要的。

當“外國的月亮要比中國的圓”,“白人就是高貴”,“外國就是比中國強”,“以身為中國人為恥,以嫁外國人或成為外國人為榮”時,又不時以“萬邦來朝”,“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等,呼喚歷史的回憶。相信以上現象,包含著基本的榮辱觀。

歷史發展到現在,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在國際上也漸漸吸引著外國的目光。中國快速的發展,中國將要做什麼越來越受到國外的關注,甚至是猜忌。中國應該以什麼面目對世界,是需要直面的問題。中國到底是誰?

近代百年的恥辱走過來了,中華民族又得以存續,優秀傳統繼續得以傳承,中華民族歷經滄桑,仍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每人都應以生為中國人為榮,不必要羨慕外國人,不必要以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為恥。做回自己,找到自己的榮耀,體現真我,以此為基礎,做到文化自信。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簡單,“真善美”。

能識真假。不會上當受騙,不會被迷惑。中國不會再受他國無端欺壓,自己不亂就不會亂。有自己的思維,對他人的指責,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誰對自己好內心有譜,不會受到他人的挑撥。怎麼做能識體。

能知善惡。與人為善,應知是非善惡。個人與其他人之間,自古就有:子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要比外國的尊重更能夠表達平等的關係。大是大非的道理一直傳承,大奸大惡的歷史人物及作為歷代熟知。禮義廉恥等是非觀,已是深入人心。

能懂美醜。美是可供欣賞的,也是他人嚮往的。愛人先愛己,只有自己認為是美的,拿出來才好與他人共享,醜的就作罷,別嚇壞了花花草草,有礙觀瞻。自己欣賞的美,知道美在哪裡,說出來,提高大家的欣賞水平。中國的年、傳統佳節,中國人自強不屈的精神,中國真正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及團隊精神等。相信也是外國人希望認識並交流中國的一個角度。中國人的美和美好的生活體現在哪裡?有了自信,也好有完全的展現,供自己享受,供他人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