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四川人,能做出的最大讓步難道不是“鴛鴦鍋就鴛鴦鍋吧”?

7個人吃火鍋

作為一個在四川讀書的重慶人,見證了無數個發生在火鍋店的故事,我覺得我很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應該說一個四川人

在飲食上能做出的最大讓步是“鴛鴦鍋就鴛鴦鍋吧“。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是微博上比較火的一張圖,簡直是生動形象的還原了在四川吃火鍋時的場面。

提到在四川吃火鍋,相信很多人腦袋裡想到的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還有一部分同學會不會想到這樣的~~

沒錯,在四川這些火鍋都存在,不過第三類就少得多,因為在四川吃火鍋,除了絕望透頂是不會點鴛鴦鍋的。我們都知道,四川人重慶人是無辣不歡的物種,因為地理原因,四川人通過吃辣來驅逐體內的寒氣以及排出一些毒素,久而久之也就愛上了辣椒這種神奇的東西。那麼跟不那麼常吃辣椒的外地人比起來,就顯得四川人特別能吃辣,於是就出現了這一類有趣的說法~

四川人內心OS:都微辣了,你還要我怎樣~~~

大一剛開學的時候,跟幾個新生群裡勾搭的朋友出去吃火鍋,有一個福建小哥哥,一個安徽小哥哥一個四川小姐姐以及兩個四川室友,加上我兩個重慶人。因為我暑假做了暑假工所以我請他們吃,他們就讓我點,我就按照在重慶的習慣說了個“特辣吧”,然後坐下的時候四川的幾個朋友就說“要不中辣吧,怕他們倆外地的吃不消”,我說“好吧,中辣,免得他們倆明天起床走不了路哈哈哈”,本來我覺得中辣就不怎麼過癮了,然後福建小哥哥說“要不微辣吧,看隔壁的好多辣椒~”再然後,安徽小哥哥說“我覺得鴛鴦鍋最好,我們倆吃清湯鍋,你們吃紅湯鍋”。我:emmmm~~~想讓我點鴛鴦鍋?不存在的好嗎?“微辣吧,微辣是我最後的底線了,你們要學會吃辣,對身體好.......(各種講歪理)”在我把口水說幹之後,他們倆一臉不情願的同意了微辣,其實你們不知道我那時候心裡有多絕望!!!用一張圖來表達一下我心聲。

對於我這樣一個愛吃辣的重慶人,吃微辣就是最後的妥協了,那可以想象想跟我們一樣愛吃辣的四川人說出“鴛鴦鍋就鴛鴦鍋嘛”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有多絕望了。最後,關愛你的四川朋友,吃火鍋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吃中辣的機會,如果你對他們愛的深沉,那麼就給他們一個吃特辣的機會吧~~~


一凡叨娛樂

吃貨界最懂減肥,減肥界最懂養生的晶晶湯博士前來作答。這是真的,四川人對於麻辣火鍋的熱愛,不是其他地域人民可以理解的。



成都的街頭基本上是三步一家冒菜館、五步一家串串香、十步一家火鍋店。真是滿街都飄揚著花椒牛油香氣的城市。

把食物在熱湯中燙熟的吃法,竟然衍生出了這麼多種形式。單身狗一人吃飽全家不愁、情侶閨蜜小聚小酌、閤家歡樂呼朋喚友,都能用各種形式的涮燙來解決。

我們看看成都的火鍋館子的菜單吧。

人家管特辣叫原味。咱們外地人平時吃的微辣、中辣神馬的,都是人家的減辣版。特辣才是王道。在火鍋店環視一圈,凡是點鴛鴦鍋的,都是操著普通話或者是外地口音的。只要是說著四川話的,真的沒有人會點鴛鴦鍋,都得是紅油鍋。

對於四川人來說,火鍋不麻辣大概等於做菜不放鹽、等於做飯不放大米、等於開車不加油、等於飛機沒有翼。總之就是沒有意義。

大大的麻辣鍋非要分出一半給你,真的已經是他們能做出的最大讓步了。


晶晶湯愛健康

作為一個四川人,其實現在這邊已經開始流行小鍋了。畢竟有的人吃牛油有的人吃麻辣。一個小鍋就什麼都處理了!

再來,其實分特辣中辣的,那是重慶火鍋不是四川火鍋。外省人看來可能都一樣,但是四川人還是有區別的,重慶火鍋是用牛油炒制,主料就是花椒辣椒,而蘸水相對淡一點。四川火鍋其實白鍋更多,比如什麼蹄花湯啊,酸菜魚啊,蘑菇鍋底什麼的,當然也有辣的。不過四川火鍋的蘸水就是特辣了!小米辣一勺一勺的加,再配上蔥薑蒜,香油耗油,滴上幾滴醋。所以說,其實四川火鍋沒你們說那麼誇張。不過一些小火鍋店,還是保留的整鍋,畢竟小鍋需要專門的桌子,成本很高。大鍋的時候,還是點鴛鴦為主,不過鴛鴦鍋很多店,也是分了的,清湯鍋要什麼,紅鍋要什麼。

至於你們說的四川人是騙子,我覺得沒有嘛,特辣鍋底真的只有微辣的感覺,你們想啥呢!而且我們的微辣真的一點辣味都吃不出來啊!

還有人問,四川人這麼重的辣味,還能吃出食材本味嗎?你這就是挑事兒了啊!四川人人地,特潮溼,不吃辣椒去溼氣,出事兒你又不給我醫。當吃了幾百年之後,已經是習慣了,沒法兒改。再說了,你沒吃過特辣,你怎麼知道吃不出本味?真吃不出我點毛肚,鴨腸,茼蒿,香菜乾嘛?我不知道直接叫老闆上一鍋鍋底丟一把麵條進去?四川火鍋必不可少的菜是豌豆尖,為啥?就因為那玩意兒,本味清香,很解油膩,吃到最後膩了之後,一把豌豆尖,過一下水就撈起來,那個清爽。

等我擦擦口水,最後說一句,你們這些不吃香菜的就是異端!有本事順著網線過來打我啊!


死猴子jy

我吉林人,去過重慶,沒去過四川。

大學同學重慶人,鐵哥們,和他一起去重慶玩,吃的全是辣的,讓我這個不能吃辣的人很是鬧心。同學也知道我不能吃辣,所以,吃小面,我一點辣椒都不放。

吃火鍋,我只吃鴛鴦鍋。我不在乎你們吃什麼,吃的多辣,是否是特產,我稍微嘗一下可以,但是我本身胃不好,吃辣椒吃多了胃就痛,不得不吃清湯鍋。所以去火鍋店吃火鍋,連著去了四家,清湯鍋也就二兩米飯碗那麼大,真心吃不下去。同學的女朋友(重慶本地人)也不樂意,說什麼重慶人的底線就是微辣,礙著面子,只好跟著吃辣鍋。結果回去胃痛只好吃胃藥。

好客,可以,我作為客人可以嘗一嘗特產,稍微吃一點辣椒。但是,我不吃辣的都能遷就吃辣的,吃辣的為什麼不能遷就不吃辣的呢?有人是無辣不歡的,有人是不能吃辣的。我看有些重慶火鍋店的廣告語就是底線是微辣的,不存在鴛鴦鍋,實在搞不懂。

地域不同吃得也不一樣,但都是一個國家的人講求和睦,為啥就不能互相遷就一下?

我沒有任何地域黑的意思,只是搞不懂,不明白。


cover執念

其他人我不知道請人吃火鍋能做到多大的讓步。

作為一個重慶人,最大的讓步不是“要得嘛,鴛鴦鍋就鴛鴦鍋吧”,而是,“老闆,微辣的嘛”。


火鍋,起源於重慶長江碼頭飲食文化,相聚圍鍋而食,麻辣鮮香燙,本是火鍋宗源,如果要吃清淡的,就別吃火鍋,直接去吃北京涮羊肉多好,那才鮮。

重慶人請客火鍋那可是把你當作內夥子,兄弟夥、姊妹夥。帶著你轉山繞水找個我們認為味道最地道、最有特色的火鍋館,帶自家兄弟姐妹整火鍋,哪能上清湯鴛鴦鍋?那多沒感覺!

鴛鴦鍋一半清湯、一半紅湯的,視覺上就不能激發出來胃口。吃著吃著,紅湯裡面的油還會沾一些到清湯裡面去,把清湯也弄得不像清湯了。


一鍋紅湯端上來,冒著泡泡,飄著牛油和海椒、花椒,幾盤毛肚、鴨腸、老肉片、腰花、酥肉、黃喉、珺片、泥鰍、血旺、豆芽、紅苕粉、小蔥、泡菜外加山城啤酒,三杯兩盞下肚,邀五邀六,酣暢淋漓,好不安逸。


這才算得上是吃火鍋,這樣才能吃出境界了。如果重慶人請你吃火鍋不點鴛鴦鍋,一定是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對待,想要和你分享一切他們、她們所感受到的味覺的盛宴。

確實吃不了辣,吃完火鍋就胃難受、拉肚子、嘴巴和胃都火辣辣的朋友,就嘗一嘗就好,別逞強多吃就行。其實,你要相信,也不是每個重慶人都能吃老火鍋,都受得了那麼辣,只是要一種無辣不歡的感覺!



重慶火鍋還有這種每人單點的小鍋,可以要清湯或者紅湯,下面是一個朋友要的清湯鍋,這像是在吃火鍋嗎?



歡迎點擊頭像關注莉莉話美食


莉莉話美食

沒去過四川,去重慶耍過。親戚吃餛飩,哎呀,開始我還沒看出是餛飩,還以為一碗辣椒油……要翻開辣椒才能看到餛飩。

但是人家喜歡吃辣是人家的事情,能吃辣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怎麼吃個辣椒還吃出優越感來了。還說什麼最大的讓步是微辣,真是搞笑啊。說實話,如果飯桌上真有這樣的人,那我會說OK,我離席。

其實我發現就算是重慶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吃辣的,有的人就是不吃辣。吃火鍋點鴛鴦鍋,能吃辣的就重辣,不能吃辣的就清湯,大家都吃得爽。你來整個微辣,能吃辣的雖說可以備一碟辣油,但總不如直接涮出來的爽。不能吃辣的直接就慘了,什麼也不能吃,頂多夾個餃子、年糕。大家都吃的不痛快,這樣的吃飯有意思嘛。

我覺得四川重慶人能吃辣,很多都是天生的,因為潮溼的環境,他們喜歡吃辣椒幾百年,有些人都要擁有吃辣基因了。但是好多不能吃辣的人,吃了辣椒不僅嘴上難受,胃裡也會翻江倒海,最後要麼腹瀉要麼痔瘡,這樣強迫人家吃飯有意思嘛。

作為一名山東人,很多人會想到大蔥大蒜,但我就不吃大蒜,因為吃了難受。大蔥雖然吃,但只吃熟的,生的不碰。我是很反感別人給貼上標籤的。什麼四川人吃辣椒,山東人吃大蔥,都是扯淡玩意。活了這麼大,吃點什麼還做不了主啦。你有你重辣的權利,我有我不吃的自由。


張三鳴

在重慶,遇到過兩件事兒讓我現在都想笑。第一件,有一女同事真是吃不得辣,可我們要在重慶呆2個月,因為總去一家館子吃飯,和老闆也算熟了,那女同事有次讓老闆專門給她來個小灶,要不辣的,老闆說“閨女,我這兒鍋子都是辣的,咋給你做不辣的”😳😳😳😳。第二件,同事一起吃火鍋,看到有小牌說不能吃辣的可以點鴛鴦鍋,激動的那女同事不行,然後我和她點了一個鴛鴦鍋,上來以後懵了,所謂的鴛鴦鍋就是一個微紅,一個紅的要死,至今還記得那女同事再三確認這是鴛鴦鍋以後得表情,😄😄😄😄


皇朝灬傑哥

我無法理解這種觀點,愛吃辣的底線就是微辣,還吃的不過癮。不吃辣的怎麼就沒有這種底線,能容忍鴛鴦鍋。你說鴛鴦鍋涮不開,那點一個清湯得了,為什麼要點微辣。不吃辣的能遷就吃辣的,吃辣的怎麼就不能遷就不愛吃辣的,如果四川人都是這種觀點,大家同為華夏兒女,我表示很失望,(不是在拉仇恨)


思v緒

作為一個地道的四川人,我可以很負責的說,四川重慶的火鍋,絕對都是辣max級別的,有時候你點一個鴛鴦鍋,或者白湯鍋,你就得忍受老闆娘可能會投過來的鄙視眼神😂😂😂😂

做菜,你們可以比四川人做的辣,但是吃火鍋,就算是浮南人也不行(最後大嫂鎮樓)。


哆一啦一A一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