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以後要靠什麼在新集體中立足?

每天面對著一群自我意識爆棚,天天刷存在感的孩子們,聆聽你們成長的喜怒哀樂,作為過來人,想從老教師的視角,用從教二十多年的經驗告訴你們,希望你們在人生路上快樂成長。

孩子,你以後要靠什麼在新集體中立足?

一 堅持善良

在一個新的集體裡,大家總是由陌生到熟悉,自發形成小圈子。剛開始吸引人的,總是那些成績優秀的,才能出眾的,隨著相處的時間越長,好的性格、好的品行越能夠顯現出吸引力。如果你沒有驕人的才能,請你務必善良。

什麼是善?

學誠法師說:一念不為己而利他之心就是善。

善良的人從不計較得失,常常主動幫助他人,因此會贏得更多人的讚揚和尊重。“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鍾之惠”(語出《菜根譚》),這句話的意思是:施恩給別人,既不考慮索要回報,也不思量揚名顯傑,那麼一斗粟米的付出可以收到萬斗的回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為世人稱頌,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的善良,在利他的同時,也在利己。

家喻戶曉的“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告訴我們挑水並不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人總怕自己吃虧,總是斤斤計較,結果人我俱損;不計較付出與所得,心甘情願“吃虧”,利他的同時更是利己。

另一個家喻戶曉的瞎子點燈的故事,一個盲人,眼睛看不見,提著燈籠走夜路,對他來說,絕對不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他的燈籠,既給別人夜行照亮了路,又避免了自己黑暗中被撞的危險。

2004年,馬加爵殺人案驚動了整個中國。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因打牌不和連殺4名舍友,林峰(音譯)是馬加爵放過的唯一舍友。據馬加爵本人事後指稱,當時曾打算將林峰殺死,因其曾給生病的自己買過飯,所以心生惻隱,放過了他。善良使林峰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吃虧是福,無助時天助”。

善良是一種力量,看見光明,戰勝陰暗,喚醒美好的力量。

孩子,成長路上,請務必堅持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不敢善良?我們總擔心:人善被人欺。孩子,請相信被欺不是因為善良,是因為你不夠強大。當你想放棄善良時,恰恰說明自己內心的軟弱無力。我們也會擔心:我善意待人,別人不真誠待我,該怎麼辦?要捫心自問,我對別人的付出是否有期待?如果對付出有期待,一旦期待不能達成,就覺得委屈、困惑甚至覺得不公平……孩子,要始終善良,要懂得堅持善良是自己的事,不因他人的好惡而改變善良的初衷。

在集體裡,善良不一定要做的驚天動地。給他人的一句真誠讚美是善;對別人學習上的一點輔導是善;對生病同學一聲關切的問候是善;對參賽同學一個鼓勵的微笑是善;尊重同學,不揚人隱私是善;平等待人,不仗勢欺人是善。 誠如學誠法師所言:有善念,處處皆可為善。

網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你的善良要有鋒芒”,個人認為有鋒芒的必定會傷人,所以善良不應帶鋒芒,而應該要有是非觀念。作為在校生,他人違規違紀的行為,若盲目相助,善良就成了縱容。

孩子,你以後要靠什麼在新集體中立足?

二常懷感恩心

古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有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感恩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常懷感恩心的人,人生旅途大多順暢,即使遇到挫折坎坷,也能安然渡過。

人生在世,請記得感恩,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應該對你好。所以不論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導之恩,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幫助,我們都應當心存感激。

雷鋒在日記及言談中,多次談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我每成長一分,進步一分,這裡面都滲透著黨的親切關懷和苦心栽培。”可以說,“感恩”是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動力源泉。因為感恩,他無私奉獻;因為感恩,他樂觀堅強;因為感恩,他熱愛生活;因為感恩,他甘當螺絲釘。“感恩”讓雷鋒精神在半個多世紀裡不斷綻放光芒!

孩子,你以後要靠什麼在新集體中立足?

在一個集體裡,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比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受歡迎。

自私自利的人在班集體的表現就像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提到的某些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相處越久,他們的行為也會為別人所不齒。

《菜根譚》教導世人“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意思是說,對別人有功勞不可念念不忘,對別人有過失要常常記在心上;別人對我有恩,千萬不要拋諸腦後,而對別人所產生的怨恨則應徹底忘記。

對於別人的幫助教導關愛,我們常常容易感恩,但是對於別人對我犯下的過錯卻常常耿耿於懷,滋長仇恨之心。常懷感恩之心,我們就會放下怨恨,感激那些曾經給過我們的傷害,因為它讓我們變得堅強。

人生路途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總會遭遇困難挫折,在人生低谷又遭受冷眼歧視,感恩那些在你無助時伸出援手的人,感恩那些歲月給予的痛苦和磨礪,請相信,精彩的人生總是屬於那些面對挫折、傷害也心存感激的人。

常懷感恩之心,那麼即便達不到以德報怨的思想高度,最起碼我們能放下怨恨,具有愛的能力,心態會更陽光,人活在世上,沒有什麼比心態坦然、祥和更讓人覺得幸福的了!

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常常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因此大多自私自利。一旦遭遇挫折,不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一味怨天尤人,似乎普天下只有他(她)自己是對的,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結果越活心量越窄,人生道路也越走越不順暢。

孩子,你以後要靠什麼在新集體中立足?

三 寬容

一個集體四五十人,性格迥異,朝夕相對,難免摩擦衝突,若有意見相左,若有他人有意或無心對自己犯下過錯,請寬容。

同學之間的感情非短時間可以建立起來,在彼此交往期間,不計較小的恩怨,適當消除小的誤會,原諒對方有意或無意的錯誤等等,都是使友誼鞏固和增進的好辦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你若過於計較,到最後,反而成了集體裡最孤立可憐的那一個。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菜根譚》這段話告訴世人:生活的空間裡良莠混雜,善惡交錯,所以君子必須有清濁並容的雅量,要能夠容忍和寬恕他人的過失。這樣既有助於君子的品性磨練,又在不知不覺中感化犯下過失的人,使對方的品德在潛移默化中有所提升。

羅蘭也說:寬宏大量是一種美德,它是由修養和自信,同情和仁愛組成的。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快樂必多,煩惱必少。對人抱持抱持一個‘恕’字,欣賞別人的好處,記著別人的好處,忘掉別人的錯處,原諒別人的缺點,不去故意挑剔別人,這就可以獲得一種心安理得的快樂。

孩子,你以後要靠什麼在新集體中立足?

四 找到班級歸屬感

央視網《新聞調查》20170114播出《七個被刑罰的女孩》,視頻內容講述的是:2016年12月13日,溫州市鹿城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校外欺凌未成年人案件進行了宣判,以強制侮辱罪、非法拘禁罪數罪併罰,分別判處7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至八個月、緩刑一年不等。7個女孩基本都是在離異家庭,缺乏家庭的關愛,通過打人施暴來釋放自己。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最大的需要就是歸屬的需要。”畢淑敏在《畢淑敏心靈獨白》中這樣寫道:“歸屬,這是太不可忽視的內心需求。尤其是小孩子,如果他沒有培養起正常的歸屬感,一生都會搖擺飄零。”

所以作為一個學生,應當建立對班級的歸屬感。歸屬感,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學習自信心的建立,尤其在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方面,無疑起到有利的促進作用。

班級歸屬感就是通過對新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的適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以獲取班級認同。

而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例子都可以看到,越是後進生越沒有班級歸屬感,他們不熱衷於參與班集體活動,除非強制性要求,他們在集體裡的人際關係較差,因為得不到認同,所以更加不願意融入集體,如此惡性循環,他(她)們更多的向班外甚至校外尋找能夠依附的群體。因此隨之產生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曠課早退抽菸喝酒網吧夜店,漸漸的,他們的生活也會偏離正常的學生生活軌道,直到輟學甚至誤入歧途。

如何找到班級歸屬感?

一是培養責任心,小到日常衛生,大到各種競賽,凡屬我職責範圍內的,凡屬關係到維護集體榮譽的,我都樹立起自己的強烈的責任心。做的好不好是能力問題,做不做卻取決於態度,態度的優劣來自於責任心的強弱。責任心越強,歸屬感越強。

二是與同學相處、合作應有豁達寬容的心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更利於建立良好融洽的同學關係。

三是塑造新的自我形象。進入新的學校,接觸到陌生的老師和陌生的同學,相互之間的認知都是新的。所以,在新的環境裡,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因為你的一言一行,是好是壞,在向他人展示自身的素質與品行,也在無形中形成他人對自己的監督與管理。良好的班風有賴於全體成員的努力,同時又反作用於全體成員,更利於每個同學的健康成長,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