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中國近代史上,降到袁世凱復闢,不得不提到他長子袁克定,字雲臺,別號慧能居士,原配於氏所生。袁世凱一生中妻妾眾多,於氏是他當年返回河南鄉試不第時在鄉完婚的。兩年後,袁克定出生,這也是於氏唯一所出。

袁世凱到朝鮮後,陸續添了多房妾侍並生了眾多子女,但這些弟弟妹妹們都與袁克定的年齡相差很大,譬如次子袁克文就比袁克定要小足足12歲,因此對他另眼相看,好生培養。從小就跟著袁世凱,無論是駐節朝鮮還是小站練兵,或者巡撫山東、總督直隸,袁克定就未曾離開過一步。

辛亥革命爆發後,受其父之託,拉攏汪精衛。據辛亥革命錄記載,袁、汪二人曾在袁世凱面前結為異姓兄弟。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見大總統的長子前來就醫,自然十分重視,招待也極為殷勤。威廉二世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當時正想在遠東擴展勢力,於是在袁克定耳邊吹風:“中國現在搞的*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要想發達,必須向德國學習,非帝制不能發達。大公子回國後一定轉告大總統,中國要恢復帝制的話,德國一定盡力襄助。”

不僅如此,威廉二世在袁克定回國的時候還特意寫了一封信讓他轉交袁世凱,信中的大概意思也是中德親善提攜並勸告袁世凱稱帝云云。

在德國期間,袁克定為德國所取得的成就驚歎不已,由此也對德國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1914年,36歲的袁公子在德國腳傷沒治好,倒是懷揣著一個皇帝夢迴了國。由此,袁克定在家中颳起了一陣“德國旋風”,他給自己和弟弟們都定做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德國親王將校服,隱然以“太子”自居。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並鎮壓二次革命之後,統治逐漸穩固。袁克定此時便開始鼓吹帝制,希望能因此出任皇儲。他派人每日偽造順天日報送呈袁世凱,只收錄贊成帝制的文章,併發起組織籌安會,使其誤認為民心可用。因此,當袁世凱在護國戰爭中失利,不得不取消帝制之後,曾痛責袁克定“欺父誤國”。

袁克定:朝為太子爺,夕為潦倒翁,但不忘民族大義

袁世凱去世後,每個孩子分了一筆財產。抗戰時期,家境日漸敗落,他原來還想找關係,求蔣返還在河南被沒收的家產,但被拒絕,只好以典當為生。華北淪陷後,日本人想籠絡袁克定,希望對北洋舊部施加些影響。

上世紀30年代開始,袁克定生活窮困潦倒至極,靠一個忠於他的老僕人,到街上撿白菜幫子,蒸窩窩頭充腹。

據張伯駒講,袁克定至死不失公子風度,每次當老僕人端上飯菜,仍不改老規矩,戴好餐巾,手捧拉丁文書籍,用西洋刀叉將玉米麵窩頭切成片,佐以鹹菜進餐。張伯駒為此寫詩一首:“池水昆明映碧虛,望洋空嘆食無魚;粗茶淡飯儀如舊,只少宮詹注起居。”

後來見他家產耗盡,生活越來越潦倒,1948年張伯駒就將他接到承澤園。

張伯駒女兒回憶,承澤園裡的袁克定乾瘦、矮小,穿一身長袍、戴一小瓜皮帽,拄著柺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厲害,一個脾氣有點怪的老頭——這就是袁克定留在我腦海中的印象。

袁克定從不抽菸,和客人見面也很客氣、和善,總是微微欠身點頭致意,對我們孩子也一樣。他年輕時曾到德國留學,所以通曉德語和英語,看的書也以德文書居多,有時也翻譯一些文章。或許是因為早年跟隨袁世凱四處遊走,他的口音有些雜,聽不出是河南、天津還是北京話。

1955年,袁克定在張伯駒家中去世,時年7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