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勝蠶桑產業如何“破繭成蝶”

武勝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曾經,武勝優質蠶繭比重約佔全市總產量的“半壁江山”,也是全省蠶繭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蠶桑產業對農民增收作用十分明顯。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繭絲行情跌宕起伏,傳統蠶桑產業呈現出嚴重萎縮之勢。

近年來,武勝縣委縣政府將蠶桑產業確定為“一基兩主四特”農業產業格局中的特色產業,緊緊圍繞產業發展、生產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創新發展模式,引導和鼓勵土地經營權向核心戶轉移,堅持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積極培育發展種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合組織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其通過租賃、託管、自耕等多種方式,發展規模栽桑養蠶,走集約化、科技化的轉型升級之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看武勝蠶桑產業如何“破繭成蝶”

毀桑棄養傳統優勢產業日漸沒落

5月24日,武勝縣白坪鄉裕豐村,蠶農劉學珍一邊查看新栽植的桑樹生長情況,一邊琢磨著今年如何設置蠶房。田野間,成片的桑樹已有一米多高,綠油油的桑葉迎風飄動。這1000多株桑樹是劉學珍去年重新栽植的,為今年再次養蠶準備食料。“以前家家戶戶都養蠶,田間地頭全是桑樹,現在好多樹都砍了。”劉學珍說,最少的時候,裕豐村只剩下兩三戶蠶農,“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養蠶規模相對較小。”

這只是武勝縣蠶桑產業規模銳減的一個縮影。

武勝縣蠶桑局局長劉國彥介紹,武勝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絲綢產業興盛,武勝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栽桑養蠶,這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鼎盛時期,武勝縣桑樹充足,每年發蠶種24萬張,產繭5000噸,繭款收入6000萬元,居原南充地區第一位,全縣有河東絲廠、東西關絲廠、國營武勝縣絲廠等10家繅絲廠,產品暢銷國內外。

看武勝蠶桑產業如何“破繭成蝶”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絲綢市場行情萎縮,生絲價格低位徘徊,加之勞動力大量外出,蠶桑生產“老齡化、低文化”現象日趨明顯,蠶桑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大幅下降,年富力強且有文化的農民則大量湧向二、三產業,蠶桑產業在農村逐漸從“主業”變成“副業”,農民毀桑現象逐日增多,全縣蠶繭產量銳減。

據統計,2016年,武勝縣桑樹僅剩1800萬株、桑園7000餘畝,發蠶種9160張,產繭320噸,繭款收入1100餘萬元。受市場行情、企業轉制等多方影響,全縣繅絲企業僅剩四川安泰繭絲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泰集團”)一家。

調整模式讓蠶桑產業重獲新生

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養蠶人口日漸老齡化、產業規模不斷縮小,武勝蠶桑產業出路何在?

為推動傳統蠶業向現代蠶業轉變,武勝縣委縣政府通過充分論證,把蠶桑產業定位為全縣“一基兩主四特”農業產業格局中的特色產業,先後出臺了《加快蠶桑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做大做強做優武勝蠶桑產業的決定》《關於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編撰完成《武勝縣現代蠶桑產業發展規劃》,以多種產業發展模式,破解該縣蠶桑養殖逐漸衰頹的困局。

看武勝蠶桑產業如何“破繭成蝶”

與協豐蠶桑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不同,白坪鄉裕豐村選擇以村集體為主導,採取“小蠶共育”發展模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光華介紹,“小蠶共育”是指小蠶和大蠶進行分開飼養,小蠶由村裡的養蠶能手在村裡的小蠶共育室內集中飼養,至三齡再出售給蠶農,每期蠶在蠶農家中飼養十五天左右即可上蔟結繭,蠶繭由安泰集團按照市場價格統一收購。這種養蠶新法,不僅提高了小蠶存活率,而且改變了蠶農全齡養蠶的傳統模式。今年,裕豐村共育春蠶151張,將為100餘戶蠶農帶來收入36萬餘元。

去年,武勝縣政府與安泰集團簽訂蠶桑基地建設協議,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3萬畝現代蠶桑產業園,其中,安泰集團自主建設1萬畝,輻射帶動農戶建設2萬畝。產業園建設由縣業務部門提出建設標準、企業承諾蠶繭收購最低保護價、政府給予適當建設補助,企業和業主自主流轉土地,建設高標準桑園和機械省力養蠶配套設施,以生產優質蠶繭。

看武勝蠶桑產業如何“破繭成蝶”

截至去年底,全縣已流轉土地1萬餘畝,產業園覆蓋猛山、雙星、樂善、沿口等8個鄉鎮,現已全部完成土地整理,栽建桑園8000餘畝。桑園建成後,除業主自行管桑養蠶外,安泰集團將桑園按20至30畝的面積劃片,並修建養蠶配套設施,向社會招租,承包給農戶經營,以市場價格收購蠶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蠶繭市場較為穩定,蠶桑產業發展也正當其時。”劉國彥說,接下來將引導企業通過產業化運作機制,把企業、業主、養蠶農戶聯結成整體,把蠶桑產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加強技術培訓指導,發展規模養殖,深度開發桑葚、蠶蛹、桑枝菌、林下養殖等多元種養模式,推動武勝蠶桑產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