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9歲兒子,學校特批44歲農婦入學,成小學三年級最大學生


這個故事發生於2017年,至今仍在上演。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後村鎮崖頭小學三年級二班,最前排的“同桌”顯得有點特殊,他們是“同學”,也是母子。時常左顧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的的男孩叫周東林,今年9歲;坐在旁邊的是他的媽媽,今年44歲的韓愛芹。

一個40多歲的婦女,除了繁重的家庭負擔和心理壓力,她還要記住每堂課的學習內容,困難很大。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韓愛芹都要認真做好筆記,課餘時間和回家後再給兒子講,一遍不行兩遍、十遍、二十遍……直至慢慢讓兒子領會。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韓愛芹風雨無阻地陪伴著兒子,一節課都沒落下。

周東林是韓愛芹夫婦的二兒子,出生時和別的孩子沒有多大區別,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發現,周東林比同齡孩子說話和起坐、走路都晚,13個月後到青島一家醫院檢查,確診腦發育遲緩,可以慢慢康復。由於生活在農村,條件有限,最後錯過了最佳康復時間。

到了上學年齡,遇到了上學難。由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學校不敢接收,在韓愛芹的苦苦哀求下,學校答應了要求,必須有家長照顧,以防發生意外。經過“特批”,2015年9月1日,母子倆一同進入後村鎮崖頭小學,學校裡也就多了一對“母子同學”。


韓愛芹和丈夫周洪海相識在吉林省樺甸市,原來都有一份稱心的工作,但隨著大兒子出生後的一次醫療事故,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

1997年11月3日,吉林省樺甸市的一家醫院,大兒子周溢降生了,由於出生時長時間缺氧,最後被診斷為腦癱。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好的醫療和氣候環境,1998年,小兩口辭掉了工作,回到了家鄉山東省日照市。

由於沒有特殊技能,小兩口就買了一輛農用車,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做起了販賣蔬菜的生意。每天凌晨2點左右,小兩口就開著農用車,到30公里外的蔬菜批發市場,裝上菜再到離家近的幾個農村大集零售,為的是離家近,方便照顧孩子。

2008年8月7日,夫妻倆滿懷歡喜地迎來了二兒子周東林的降生,1年後孩子的診斷又給了夫妻倆當頭一棒,使這個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本能的母愛,讓韓愛芹做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每天,她早早起床為丈夫和孩子做飯,然後陪二兒子周東林上學;中午還要回到2公里遠的家中,照顧兩個孩子吃飯;下午再陪二兒子上學,放學後回家準備一家人的飯菜;晚上幫助丈夫整理貨,準備第二天趕集。

每天的辛勞,只是為了一個最起碼的想法,奢求孩子能融入社會,過上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