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如果以現代人的戰略才能,趙國能改變敗局嗎?

水晶化雨

戰國末年,七雄爭霸,英才紛起,雄主輩出,天下紛擾,民心思安,大局歸一之勢初成。秦趙皆為霸主,長平一決雌雄,若令時光倒轉,再現昔月崢嶸,誰該問鼎天下,看我論戰長平!

據《史記》記載,強秦通過戰爭,兼併東方諸國,公元前264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佈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

而趙括有理論沒實戰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並截斷趙軍糧道,昭襄王親至河內,悉發成年男子到長平助戰,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拼死突圍,馬服子趙括被射死,白起收趙降兵四十餘萬,白起認為趙兵不忠,夜裡坑殺之,趙國繼而衰落。

馮亭獻上黨於趙,沒有錯,秦趙交兵兩敗俱傷,韓可得生息之機。趙王接受上黨也沒有錯,上黨臨趙國國土,若秦得之則國門洞開。秦國攻上黨也是正確的,趙國兵力僅次於秦,上黨屬地17城歸趙,國力大增,若不除之,久必為秦勁敵!這是一場勝者為王的賭局,退無可退!

長平之戰前期第一個錯誤的人是廉頗!這個看似最正確的老將!

馮亭自願投趙,趙軍先入為主,軍民同心抗秦,且早已猜到秦國會戰,準備時間較充分。秦軍遠道而來,若有機可乘,當努力擊其先頭軍隊,小勝而贏軍心,然後乘秦國之怒,以深溝高牆以拒之,秦若強攻,必損。然而老將廉頗沒有把握這個戰機。長平之戰歷時三年,趙軍在城中自保有餘,秦軍在城外需時時提防,三年間不可能沒有任何主動出擊的良機,若能把握好,有可能反敗為勝,但最少能讓秦軍時時心驚,但是廉頗又沒把握住。

如果廉頗沒有死守一城,而是攻守兼備,引誘敵人攻城,可以有效消滅秦軍有生力量,縱失幾城,看似失敗,實則讓秦國以軍隊換城池(攻城戰攻守雙方兵員損失三比一),此消彼長,雙方力量均衡,則可談和後雙方罷兵。

三年攻一城,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且如此攻城之法多數會輸,但是廉頗讓秦軍贏了!接下來的是趙軍糧草不繼,無法堅持守城,只得起用主攻的趙括為將。趙括雖是英才,但初次出戰就遇白起,何況他還不知對方將領是白起,難免誤判,在白起誘敵之下中計,軍隊被圍!趙括髮現中計,立刻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攻,但多次反攻都不能突圍,只能設防待援。

這時趙國有名將廉頗和李牧,如果趙國拼盡舉國兵力,完全有可能衝破秦軍圍困,雖然損失很大,但決不可能40萬軍隊被滅,或者滅40萬軍隊讓秦國付出耗盡國力代價。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趙國虎口奪食,秦國為尊嚴和利益不得不戰,但是秦國絕對不願同趙國兩敗俱傷!若兩國精銳拼盡,他國反成強國,這是秦不願看到的。如果趙國全力一戰,秦必見好就收,在有利戰況下一換二、三拼殺秦當然願意,可一且解圍就變成一對一拼命了,以白起之智,在圍趙兵無望之後,必收兵整軍再謀良機。雙方疲憊之時,趙割半個上黨以息兵應該很容易。

再者,趙國割地求別國救圍,秦趙兩強相逢,雙方拼到不足以威脅別國對五國最有利,這也是五國隔岸觀火的原因,但趙兵40萬被圍,一旦殲滅或投降,則秦一國獨大。兩強相逢,雙方都要提防對方,對別國則以拉攏為主,一家獨大,必將奴役天下。所以別國應該會救趙軍(事實上長平之戰後秦欲滅趙,就有別國救援)。當然,別國軍隊只要擊破包圍就不再與秦軍對拼,如果如此,秦趙在此時也不會過分對拼了。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在趙國40萬大軍被圍之時,也是決定天下命運的時刻,竟無一能辯之士,分析利弊得失,適當利益誘惑,說動五國出兵相救!!!真人謀之災也!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趙括在被圍46天后,眼看救兵無望,親自引兵突圍,結果趙括死,趙軍降。其實趙括被圍後的作為完全符合兵法,也是最有利的做法(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但他親自引兵突圍是錯誤的,他戰死後,趙軍完全失去了戰鬥的決心。(估計是英雄主義在作怪)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趙國有可能贏,縱然失敗,也不可能敗的如此慘烈!畢竟舉全國之力圍城三年,太險!!!五國尚在而秦趙力拼,不智。只是秦趙兩國都走上了不歸之路,雙方不分輸贏都不敢退兵。原本是第一強國之爭,因趙國缺乏謀略,竟差點成為滅國之戰。





龍嘯九天令

廉頗其實並沒有犯大錯,長平之戰部署的三道防線還是可以的。

趙括戰死後導致趙軍混亂,軍心不齊,沒能有主心骨。才是長平守軍沒能全部撤出長平,導致被秦軍全殲的主要原因。而且長平之戰時上黨地區還有幾座城邑沒落入秦軍手中,完全可做戰略縱深,沒必要死守長平。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靠近敵軍的幾座城都佈下簡陋的防禦,越是靠後越是要建設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大到城池,小到各個河岸,山坡。甚至路邊的山上都建設一些簡易的長城,營壘,紮寨。戰壕裡藏著射程更遠的強弓勁弩,設置陷阱。這樣可以很好地利用地利優勢,殲滅秦軍。

同樣做到攻守兼備,進退自如後,逐漸將兵力集中到一個點上,等敵軍逐漸攻到上黨最後一個城池的時候再死守不退。將一戰盈,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論用上。在堅守幾個月後,等到預備隊到來就是戰略反攻之時。

另外,秦國盡全國之力對戰趙國,國內空虛,在秦趙對耗上黨時,應廉頗守城,趙括奇襲秦地,以搜刮錢糧為目標速戰速退也不失為辦法。

趙國如有蘇秦,張儀那樣的能辯之士出使五國,秦不亡國也差不多了!

我如果指揮趙軍,那麼,讓廉頗只守不攻耗住秦國大軍,再讓趙括帶精兵襲擾秦內地,然後許諾五國共分秦地!!!秦趙兵力不差多少,如此之法,應該能贏!





正義令主

如果當時的趙國人沒有改變戰局,那麼我想以現代人的戰略也無法改變戰局,除非是現代人能夠帶著現代的武器,去趙國幫助趙人攻打秦人!我們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也不要高估現代人的智慧,古人並不傻,咱們能想到的他們應該也能想到!我們之所以顯得比古人聰明,僅僅是因為我們掌握了古人並不掌握的信息!在當時的情況下,華夏地區有戰鬥力的軍隊,就是趙國的軍隊和秦國的軍隊,而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了,但同時秦國的精銳部隊也遭到了重創,但毫無疑問,趙國的損失肯定比秦國要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不能給趙國人提供更先進的武器和更精良的部隊,他們是無法扳轉戰局的,也就是說他們無法改變趙國的命運!

在當時,如果要翻轉華夏地區的局勢,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將巴蜀地區從秦人手中奪回來,只要秦人喪失了巴蜀,他們就成了甕中之鱉,南方的楚人和北方的趙人,就能夠將秦人再次趕回關中地區!可是應該說,當時沒有給華夏地區其他勢力這樣的機會!


帝國曆史觀察者

趙國上頭猶豫不定,在主和與主戰之間下不了決心,耽誤了戰機,給了秦國步步推進的機會。

上黨一郡,趙國要不要這塊"燙山芋",秦國都要進攻趙國。時間早晚而己。趙王和平原君趙勝在利益面前己經沒有理智了,也就是一對見利忘危的君臣而已。相反平陽君還理智得多。

廉將軍掘地固守,以消耗秦軍。這在戰役上是正確的。打戰打糧草,秦人供給不足必定鬆動,再反擊就有作用。但上頭不給廉頗機會。趙王沒分辯能力又中了秦相應侯的反間計後,立即換將,中套圈而不反省其中的利害。

趙括之選將,是趙王急功近利,不聽眾諫,剛愎自用的直接後果。趙括是"紙上談兵",你給他一個平臺,他不用才是傻眉傻眼。但這上戰場一用,就用錯了,害人誤國,危害不淺。

趙國的軍隊民眾一致抗戰,保家衛國。但是"船上人不使力,只怕你岸上人掙斷腰",大錯己經鑄成,過後努力改觀,怕是比登天還難。

趙國的上層昏憒貪婪,讓趙國軍民買單,實在是冤死了那前後英勇作戰的四十多萬趙人。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前後死亡軍隊四十五萬餘人,除去被坑殺四十餘萬。趙國在戰鬥中傷忘人數不過五萬餘人。這廉頗,趙括把仗打成這樣,也壞不到哪裡去!李信與蒙恬帶二十萬人平楚,開始順利,結果損兵折將,遠不止五萬餘人。而對楚國並沒什麼損傷。

相比之下,長平之戰的防禦作戰是成功的。若不換將,派趙括帶一萬奇兵截秦兵糧道,糧道一斷,秦兵必潰,(當然白起會派重兵守護糧道的),秦趙之戰勝負就沒法定論了。


劉一千五

我認為趙軍可以贏!

第一,白起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前期白起只所以不出戰,我認為在他眼中此戰甚危機,有很大可能輸,畢竟勞軍遠征山區,運糧不便範了兵家大忌!

第二,秦趙兵士戰力不差多少,胡服騎射當時也只有秦軍敢於交手,卻不佔便宜。

第三,秦軍共計60萬人,趙軍被坑殺就有40萬,應該趙軍總兵力在50至60萬之間。趙軍處於守勢,完全可以敵得過秦軍。

第四,秦連十五歲以上人員都徵用了,內地空虛到任何軍隊都可以直搗老巢的地步,太危險了,此時蘇秦聯六國抗秦的思想還在!秦國贏的太危險了!!

第五,趙國太小氣了,應該割地求救,以換支援,一個肥肥的上黨吃下,連半個城池都不捨得交換五國支持,不智之至!





龍之夢142363583

過在死守長平,過在把決戰地點放在長平,早該先放棄長平讓秦軍深入。①可以找有利戰機,②可以向其它國家示弱讓其它國家看到秦國的虎狼之心和虎狼之師,其它國家必聯趙共抗強秦。③縮短戰線便於趙軍後勤補給,而秦軍深入後勤補給肯定出問題。④可以找到更有利地勢出擊,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民心。⑤攻該攻的城,伏擊該打的部隊,機動進退,不要在上黨長平一棵樹上吊死。⑥合縱連橫運用外交手段許其好處,聯合楚韓魏等共同出擊秦國。


忘情水172990920

長平之戰,上黨之爭是引子,卻不是原因。廉頗共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二道防線均位於空倉嶺,第三道為長平關,長平關與一、二道防線之間是丹水河谷,所謂太行八徑之一。第一、二道防線是三道防線中最易守難攻的,因為它們就是設置在兩山夾一溝的深溝谷地中的三處城關,進攻方夾在山溝裡,根本展不開進攻隊形,而防禦方卻可以依託城關,以少量兵力防禦。第一道防線是扼守兩條山溝谷地的兩座鄣城,簡稱二鄣城;第二道是空倉嶺通道的出口光狼城,從二鄣城經過的兩條深溝谷地在光狼城前合為一條;廉頗正是在一個月之內,丟失了前二道防線之後,被撤換的。而第三道防線,除了長平關,廉頗還築起了長達百里的石壘,防禦正面寬闊,利於進攻方展開攻擊隊形。連防禦正面狹隘的二鄣、光狼三城都守不住,廉頗如何守的住長達百餘里的防線?基於這一點,所以在秦軍攻擊第三道防線之前,連續防禦失利的廉頗就被替換了,因為他己經讓人失去了信心。


沉140769451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主要責任人如下:

1、首先是趙國國君,戰前失策,冒然接受上黨,秦軍得到韓國國君割讓領土卻被趙國輕易拿去,如同虎口奪肉,被虎狠咬是必然的,而且輕易得上黨,諸侯各國心裡不爽自然也不會幫你,這些因素趙國國君未加綜合分析就決策,是戰略失策。

2、當戰勢膠著明顯不利於趙時,有兩策,一是繼續堅持一段時間,積極交往列國,讓出足夠利益爭取多國援助,另一策是乾脆與秦講和,放棄上黨。結果選了最下策,和秦國死扛,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正好兩虎相爭,最好兩敗具傷。國君不會因勢而變。

3、趙括,不分析形勢力主出戰,增兵20萬,以為憑兵力優勢可一舉拿下秦軍,結果指揮失當,大軍被白起憑藉地勢包圍並全殲,戰場責任當然是趙括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