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用“打”?

孩子該不該用“打”?

中國有句老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這種教育模式是非常錯誤的,體罰孩子是暴力,美化再多還是暴力!然而許多人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打著“為孩子好”“不打不成器”的旗號對孩子進行體罰。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家庭教育專家王濤博士在《規矩和愛》裡這樣說:“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屬品。作為父母可以愛孩子,但不能佔有孩子。”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動不動就對孩子進行打罵,我常常聽到“我生你養你,打你一下怎麼了?”這種話。其實,這一類家長,根本沒有做到發自內心尊重和愛護孩子。如果用大人的力量去壓制孩子,孩子也只會暫時屈服,甚至想著離家出走。

我媽就是一個脾氣火爆的人,最要命的是她對我的教育不過腦子,別人說什麼她信什麼,為此我捱了好多冤枉打。而且我媽認為,自己的孩子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童年捱打的經歷對我性格的影響很大,我現在就處於痛苦的調整階段,不願意複製我媽的模式,可是我的急脾氣又真的像她。

孩子該不該用“打”?

而有的家長自我情緒管理不佳,經常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家庭的瑣事而煩躁,一不順心就連看孩子做什麼也不順心了,這時候孩子稍微犯點小錯,家長一氣之下就直接上手打孩子了,甚至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尺子等工具去打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經不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許多悲劇就是在無意和失手中釀成的。

從更長遠來看,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口更加難以癒合。“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孩子如果經常面臨家長的暴力行為,時間一長他很有可能會產生一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繼而出現對世界的恐懼感,自閉、自暴自棄,甚至仇恨,並埋下暴力因子。

專家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也就是說,當孩子遭受懲罰後,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從這個角度來說,打孩子真的是下下策。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首先應該冷靜下來,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氣頭上用打罵來實現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你放任自己的不良情緒,對孩子進行打罵,孩子只會覺得,他是爸媽的出氣筒,爸爸媽媽不愛他,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王濤博士說:“當孩子鬧情緒時候,我們不能和他講道理,這時他們沒有接收能力,沒有學習能力,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交流,而且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不僅要有語言交流,還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輕聲輕氣地說重話。通過這種交流幫助孩子避免以後再出現這樣的錯誤。”

孩子該不該用“打”?

木子在這裡建議各位家長,在發現孩子犯錯誤後,不要急於指責孩子。可以對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你這樣做媽媽真的很傷心”,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樣有助於孩子反思自己,過後家長再進行教育,孩子也能夠聽得進去。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我偷偷拿了同桌的HelloKitty卷筆刀回家,這件事被我爸媽發現了,我媽怒不可遏,當場就抓起掃把想要打我,我爸卻阻止了她。他淡淡地說了一句:“你自己回房間好好想想吧。”我趕緊跑回自己的房間,然而那個晚上我的心裡一直很不好受,甚至寧願我媽衝進來打我一頓。我想了很久,當時的我只是一時衝動,就把同桌的卷筆刀偷回家了,我越想越覺得羞愧。隔天早上,我爸送我去上學,他問我“你知道自己錯了嗎?”我點了點頭,我爸又問我想好怎麼跟同桌道歉了沒有,而後他又嚴肅地告訴我:“做人要堂堂正正的,犯了錯誤並不羞恥,逃避、不去解決才是羞恥的。”

這件事我一直記到現在,設想如果當時我媽簡單粗暴地打我一頓,我可能哭過了就忘了,根本不會記得這個教訓。

當家長平靜下來,孩子也反思了自己之後,家長要嚴肅地和孩子講道理、立規矩。這個時候不可嬉皮笑臉,你要認真告訴孩子他錯在哪了,讓他想辦法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孩子該不該用“打”?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教育孩子要把握好一個度,要讓孩子感覺到規矩的背後是有愛的,而不是讓他感覺冷冰冰,是跟他作對,讓他受苦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全的孩子,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