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買還是不買?

假裝在哈爾濱

無論樓市如何風雨飄搖,學區房價格依然堅挺。

有人套用魯迅先生的名句這樣打趣,“中國有兩種房子,一種是住的房子,另一種是學區房。”跟帖人則更得瑟地表示,“我家有兩套房,一套是學區房,另一套還是學區房”。看客會心一笑的同時,卻不得不承認學區房這個“香餑餑”的炙手可熱。

又快到一年一度的中高考以及小學生報名入學的時間了。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討論要不要買學區房,我的建議是一定要買,即使你家沒有適齡孩子也要買。因為學區房有些好處,你不買根本想不到。

為什麼要買學區房?第一條原因肯定是上學。

最近有兩條新聞在房產圈刷屏式傳播:一個是北京90平方米地下室賣了一千多萬,被稱為“網紅地下室”;另外一個是天津人才落戶一天吸引了30多萬人申請,擠爆了公安戶籍部門的落戶申請系統。

這兩個事件都與“學區房”有關。

其實這並不是個例。因為這個小區是西什庫小學的學區房,孩子如果能夠入學,不僅能享受到英語和法語的教學環境,還能直升大名鼎鼎的北京四中。

而天津一直都是高考紅利區。985高校的錄取比例,天津考生排首位。211高校的錄取比例,天津高居第四位,僅次於北京、上海和西藏。

作為房地產市場的延伸產品,學區房的價格主要與區域內的教育資源掛鉤。有購房者直言,我們買的不是房,是入學名額。

但如果你說,我家沒有孩子要上學了,要不要買學區房?我的建議依然是要買。

首先,重點學校學區房比非重點學校學區房更保值。如今,石家莊的重點學校學區房比普通學校學區房在二手房市場要貴上三千到五千元每平方米。據說,有些學校的學區房名額就值10萬塊錢,當然這是違規的。

不僅如此,重點學校學區房比非重點學校學區房租金更高。比如,在石家莊43中附近,有些三室房源可以租到4000多塊錢一個月,而且是供不應求。

除了把房子租給孩子上學的家庭,輔導機構也是附近租房的主力。還有就是,學區房大多周邊配套齊全,生活起來很方便。

既然學區房這麼重要,那麼該怎麼買呢?

第一,多關注當地的招生政策以及目標學校的動態。比如,取得房本時間是否跟入學掛鉤,招生範圍有沒有變動,學校是不是會搬遷等等,有備無患。

第二,購買新房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學校是否能按時使用,房子是否能按時交房。

第三,購房二手房,調查清楚原房主戶口是否遷出、學位是否被佔用等容易忽視的細節。

最近,朋友貸款200萬,在省會城市買了學區房。很多人不解,為了一套房子,扛那麼大壓力,值得嗎?

朋友說:“為房子不值,為孩子很值。總有一代人,要為後代墾荒。”

總有一代人,要為後代墾荒。我被這句話震動。都說,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那麼,往上的三代,就必然要做後代的墾荒者,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來換取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成長環境。

因為,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的。既拼一個家庭的資源和條件,更拼家長的眼光和格局。

(文/高利鋒 燕趙都市報)


燕趙都市報

  近兩年來,北京市在國家大力實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打出了破解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均衡的“組合拳”,採取多種手段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然而,“學區房”仍炙手可熱,價格也居高不下,成為一些家庭的沉重負擔。

  “為了孩子,買還是不買?”———糾結在家長心頭的學區房,不僅是教育資源分佈的指示牌,也成了衡量推進教育均衡效果的風向標。

  天價學區房,不可承受之重

  “學區房一平米46萬”、“學區房一年漲100萬”……有關天價學區房的新聞真真假假近來時常見諸報端,撩撥著家長本已十分敏感的神經。在房屋交易大廳可以看到,只要與學區房沾上邊兒的房源,價格比地段相近的非學區房源貴上好幾成。可每年仍有不少家長對學區房趨之若鶩,學區房房源也是一套難求。

  在剛結束的“十一”假期,石景山區某小區的馬辰辰一家為了孩子上學搬到了西二環。他們賣掉90平方米的新房子,搬到阜成門附近90年代初建成的60平方米的房子裡,每月還要還近2萬元的貸款。不僅生活水平下降了,生活環境也變差了。“畢竟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現在教育競爭這麼激烈,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初中、好高中,就考不了好大學,最後也找不到好工作。”馬辰辰的母親說起這套“連鎖反應”的理論頭頭是道。事實上,抱著和她一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

  教育資源不均衡,是很多父母選擇購買學區房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學校僅一路之隔,學區房單價就有1萬甚至2萬元的差距,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就相差60萬至120萬元。

  一家大型連鎖房屋交易公司2016年3月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全市67%的學區房集中在東城、西城、朝陽和海淀4個區。這些學區房價格要比全市均價高31%,比同地區非學區房均價貴15%以上。如實驗二小的學區房達14萬元一平方米,史家小學學區房單價也要11萬元左右。粗略計算,購置一套學區房便宜的也要500萬元左右,貴的甚至上千萬。這對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家庭而言,無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新政出臺後,學區房不是保險箱

  買一套學區房,很多時候意味著一個家庭要背上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的經濟負擔。但隨著新政策的陸續出臺,有了學區房也不代表就進了保險箱,很多時候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國貿上班的孫女士原本住在東南四環的北京華僑城,房子居住舒適,離單位也近。“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機會,去年初,我貸了一部分款買了世紀城的一套三居。”當時,她從多方獲得的信息都是買世紀城就能上人大附小本部。“兒子如果能上這所學校,我上班辛苦也值得。”孫女士和眾多家長一樣,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

  然而,5月入學登記時,孫女士接到的通知卻是要求家長第二天到亮甲店校區進行入學登記。孫女士一打聽才知道,今年年初,海淀教委委託人大附小承辦該校,並將其更名為“人大附小亮甲店分校”。儘管校方承諾會按本部的標準教學,並可共享本部的資源,但這些天她還是寢食不安。

  後來孫女士才瞭解,原來每年世紀城成交的房子就有四五百套,大部分是為孩子上學買的,加上小區的“原住民”,每年入學的適齡兒童不是個小數目。人大附小本部資源有限,不可能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入學,只能通過年限等條件進行限制。現在,孫女士很後悔買房前的功課沒做好。

  目前,“供不應求”不是人大附小一所學校面臨的問題,不少名校都如此。於是,它們不得不設置各種“關卡”,並依據學生家長提交的相關材料排序接收。比如按購房年限,實際房屋產權滿5年優於4年,4年優於3年;或按順位,父母為戶主的優於祖父母為戶主的。西城區甚至要求,除符合條件的“二孩兒”,一套房子6年內只能有一個入學名額。對於學校無法接收入學的適齡兒童,只能按相對就近的原則在學區內協調派位入學。

  2016年年初,教育部正式下發通知,要求在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地方繼續推行單校劃片的方式。而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地方,要根據情況穩步推行“多校劃片”。這就意味著以後一個小區將對應多所小學或初中,即便買了學區房也無法確定最終上哪所學校。這一消息牽動著不少家長的神經:新的政策是否意味著學區房白買了,花錢也不一定能上好學校?

  由於該政策還在探索階段,具體如何實施、哪些城市實施都還沒有定論,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但這件事倒是給家長提了個醒:由於政策的不穩定性,將來學區房並不是百分之百等同於重點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教育均衡化:從“買不起”到留得住

  家住豐臺區芳星園二區的趙大媽,剛從房產中介那裡得到一個好消息,令她又喜又憂。喜的是,自己的房子成了學區房,升值潛力更大了;憂的是,自己的大孫子後年要上小學,怕擠不進家門口這所好學校———十八中附屬實驗小學。

  這幾年,作為十八中教育集團的一員,這所小學發展腳步很快。方莊教育集群理事會執行會長、北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認為,趙大媽不用擔憂。到2018年,整個方莊地區恐怕不再有差學校,方莊教育集群將構建一個優質均衡的區域教育生態圈。

  方莊現象只是整個北京市教育資源均衡化的一個縮影。全市各區都進行了不同形式的資源整合,教育資源分配日益均衡,適度緩解了幼升小、小升初家長的焦慮。學區房也不再是每個家庭“不可承受之重”。

  豐臺區第五幼兒園三環新城園大班很多家長的心態這一兩年悄悄地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一窩蜂地對東城、西城、海淀三區的學區房趨之若鶩,而是選擇留在片區內。今後,他們的孩子將就近就讀於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附屬學校、北京小學萬年花城分校和首經貿附小。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附屬學校一年級新生李欣然的父親,原計劃賣掉現在100多平方米朝南的房子,換到海淀或西城居住,但考慮到這兩個區的中高考競爭壓力較大,學區房價格奇高,且居住條件也受影響,反覆權衡後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他說,近年來,相關利好政策的陸續發佈讓他對豐臺教育重拾信心,附近的教院附中和首經貿附中基本可以滿足中學階段的求學需要,升學率也是逐年水漲船高,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一年級新生王含韻的媽媽說:“生源好了,教師學習機會多了,學校活動豐富了,初中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我們也不用學‘孟母三遷’了。”前些年,他們所住的小區住戶,很多都是孩子一到上學年齡就搬遷。今年,一年級的學生就近入學,小區裡的小學生也多了起來。

  優質均衡的“北京教育新地圖”目前已初步形成,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實際獲得感明顯提升。2015年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4.1%,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90.6%。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區域、校際差距進一步縮小。越來越多家門口的學校獲得了家長的認可。

  破解學區房難題,讓家門口就是好學校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校長張琳說,現在全市教育均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學區房的意義也在淡化。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讓很多學校的質量有所提升,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機會也多了,買學區房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但目前北京中小學教學質量區域差距依然存在。有些家長如果確實希望跨區擇校,也要量力而行。傾家蕩產只為一套學區房的做法並不可取。隨著教育均衡化發展,相信幾年後,學區房自然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近兩年,隨著中考中招新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進入優質學校就讀的機會。從名額分配到市級統籌,再到校額到校,每一次招生領域的改革,優質高中招生規模的擴大,都讓學生和家長吃了“定心丸”。今年,全市還首次將優質高中校額到校招生計劃打印在一般公辦初中的新生入學通知書上,這意味著到2019年,全市411所一般公辦初中的3萬餘名學生(佔具有升學資格學生50%以上)將通過校內選拔方式享受校額到校政策。

  北京市魯迅中學副校長蘆妙說,今年學校有7名學生通過校額到校政策進入四中、八中、實驗中學和北師大二附中就讀,加上名額分配的14個名額,最終通過這一方式進入優質高中的學生數量達三分之一左右。2019年,學校分配校額到校計劃將達59人,佔全校總人數的50%。這一政策吸引了附近很多學生,如西單小學、北京實驗二小等優質小學的孩子,讓每名就近入學的孩子有平等享受優質高中教育的機會。

  “十一”假期後,各區“十三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紛紛出臺:在未來五年,海淀區將推出20所義務教育階段新優質學校、10所普通高中新品牌學校,在優質中小學就讀比例提升至90%;石景山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將達到85%,100%學校達到北京市辦學標準較高水平,10所以上學校躋身全市一流學校行列;豐臺區將通過名校辦分校、教科研機構託管及高校辦附屬學校等方式,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到“十三五”末期,優質中小學學位佔比將達80%……這一組組數字,意味著各校優秀師資間的流動,軟硬件資源的提高,辦學薄弱片區的逐步改善,讓越來越多在為“是否要買學區房”而糾結的家長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孩子的未來。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說,今後,本市將通過調整優質教育資源佈局,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同時,採取組建教育集團、形成教育集群、推進學區化管理、實行託管、城鄉學校結盟、名校辦分校、學校發展共同體跨學段合作、優質管理輸出、優秀教師特派等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句話落在實處。


佛爺134493186

既然問到了,咱們就好好來聊一聊。

兩個問題

第一個:投資學區房到底值不值?

對不起,這個問題小司同學聊不了……因為這個不光是投資觀的問題,還有教育觀的問題。每個人評判的角度不太一樣。

但是第二個問題咱們可以來聊一聊:我買學區房既然是奔著孩子上學去的,就不要出現什麼差池,上不了學,那就吃虧了。

所以說買學區房的時候有這麼幾點,要格外地注意一下,切莫上當!

一、非住宅類的學區房是不能落戶的

即使你買了這種“房子”,孩子是不能落戶口上學的。

比如說前陣子很火的所謂的“學區過道”,就是有那種一部分房子,一部分過道,把過道拆出來賣的。

如果這個過道本身後面的屬性寫的是過道不是房子,這個戶口是落不下的。所以以後“學區過道”,真的,十幾萬買一平,就太虧了,而且風險太大,大家就不要碰了。

二、買到了真正的學區房也會被種種的條件卡下來

尤其是那些非常知名的大名校,像人大附小之類的,由於每年的應屆生父母都去那兒買學區房,還得輪換,每年的應屆生特別多。但是學校的資源是一定的,只有——比如說——200個名額,來了500人,怎麼辦呢?大家就得排排座了。

比如說按照房權(房屋的權限),5年的排在4年的前面,4年的排在3年的前面。

或者按照直系親屬,或者是旁系親屬的實有,房子在父母名下的,排在爺爺奶奶名下的前面。

所以說這種挑大名校的,一定要打聽清楚,別咱買了學區房還被種種條件卡下來。

三、政策性風險

政策性風險永遠都是不確定的風險因素之一,而且很主要。

因為現在包括北京在內都在試點多校劃區。

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有可能買了這個地方的房子,孩子還不一定劃到哪個地方去。

這樣第一孩子可能上不了好學校,第二房子有可能貶值。有一定的風險。

四、名額要看看有沒有被用

以北京為例,北京是六年一個名額。

除了二胎,六年只能有一個子女在這個房子上報名入校。

如果買之前這個名額已經被用掉了,那這套房子就暫時沒有學區房的價值了。

今天聊了這幾點,希望對那些想買學區房,而且最近都正在買學區房的朋友們有所幫助。大家能夠買一個房子,上一個好學校。


小司聊理財

窮人家庭想要讓下一代逆襲,怎麼辦?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態度,很多家長買下10萬元一平的“老破小”學區房。房太尉告訴你,學區房對孩子成績沒什麼用!但有一件事家長可以做,房太尉最後給你答案。

知識點1:重點中學對孩子前途沒有加成

哈佛經濟學家洛蘭特.福萊爾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重點學校的升學率高,只是因為收集了好苗子,相比一般學校,讀重點學校並不能額外提高孩子的成績。

紐約市有三所著名的重點公立高中,上這三所中學要參加專門的入學考試並按成績劃線錄取。這三所中學的升學率比普通高中高出許多。例如哈佛和耶魯兩校在紐約市錄取的學生,60%來自這三所中學。

研究對象為兩組學生

A是成績剛好達到分數線而進入重點高中的;B是成績沒有達線但只差一點的。

因為A和B兩個群體的學生在其他各方面的條件(智力,家庭)應該大致相同,可以設想,將來他們的成績有差異,可能唯一的因素就是是否上了重點學校。

用中國人的老話來講,這是去重點學校當“鳳尾”還是去普通學校當“雞頭”的區別。

美國非政府組織NSC的數據庫保存了美國幾乎所有大學的學生入學和畢業信息。通過耐心查找,福萊爾教授團隊獲得了所有1989年到2008年A和B兩組學生的大學升學和畢業數據,又通過權威大學排名對這些大學的質量進行了比對。

統計顯示,分數越高的孩子,四年後能上大學的比例也越高,但在分數線兩側,即A組和B組孩子並沒有出現成績斷層式差距,“鳳尾”和“雞頭”所讀大學的優劣,也沒有不同。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紐約市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教師水平並無非常顯著的區別。比如最強的高中教師平均工資2008年為78000美元,而紐約市平均水平為72000美元。

所以,孩子上一個中等質量的學校足夠,沒必要為了優質學校去買學區房。

知識點2:影響孩子成績的,是父母的學歷

《魔鬼經濟學》書裡講過一個案例:波士頓市政府為了讓窮人區的孩子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啟動了一項幫扶計劃,把黑人貧民窟的一些孩子送到富人區上學。但申請的家庭太多,最後只能抽籤決定。

統計發現,那些中籤去了優質學區的黑人孩子,成績雖然比不了富人家庭的孩子,但要比他們原來貧民窟學區的孩子更優秀。

這是學校的作用嗎?不是!因為統計還發現,那些家裡提出申請但沒中籤的孩子,成績比本學區的平均成績也高出一截,跟中籤去了好學校的孩子沒有差別。

這說明,那些提出申請的家庭是影響孩子成績的最大因素,而不是孩子讀哪所學校。家庭對孩子教育是最重要的,遠比學校重要得多。

還有一個經典而有趣的案例。

芝加哥一個教育局調查發現:區內很多低收入家庭很少有書,而這些人家的孩子成績往往不如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

於是教育局決定:由政府出錢買書送給那些沒書的家庭,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書看。此後,教育局不僅記錄了送給了誰送了幾本書,還記錄了孩子們花在看書上的時間,包括那些沒被送書的孩子。

獲得贈書的孩子學習變好了嗎?

結果很讓教育局領導失望:學習成績不僅跟送沒送書無關,跟孩子花了多少時間看書也無關。一個被送了書的孩子就算認真把書全看了,成績還是不會提高。

注意!但是,如果孩子出生在一個高學歷父母的家裡,就算家裡的書孩子一本沒讀過,他的學習成績依然很好。

結論是:藏書多的家庭孩子學習更好,不是因為讀書,而是因為父母是高材生買了很多書,說明父母的教育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的水平更高。

知識點3:實現階層突破,可行辦法是搬家

以上結論是不是讓人很絕望?好家長的孩子更好,差家長的孩子更差,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這就是馬太效應。

那麼,能力一般的父母是不是沒有希望了?不要絕望,我們有辦法破解馬太效應。

九十年代中期,克林頓政府實施過一個“Moving to Opportunity”(MTO)計劃——向機會搬家。在美國五個最大的城市一共有5000個貧困家庭參與。

政府給不同家庭提供了兩種援助方式:

1、政府給每個貧困家庭發一筆租房代金券,讓其搬離現居貧民窟,至於搬到什麼地方則沒限制。

2、政府也發一筆租房代金券,但是對貧困家庭搬去的地點有要求——目的地貧困率必須不能大於10%,即窮人必須搬到一箇中等收入或以上的社區。

統計發現,跟繼續住在窮人社區的家庭相比,搬家去非貧困社區的家庭,除了健康有些好處,家庭收入、失業率等其他一些指標都沒什麼改變。

讓你失望了嗎?重點在後頭。但幾年後再次統計發現,搬家到中產社區家庭的孩子,在收入、大學升學率等方面都遠遠超出了沒搬家的家庭!雖然家長這一代沒辦法向上晉升,但好的居住環境讓孩子得以突破階層。

所以,想跨越階級鴻溝,如果資金有限,更合理的選擇,不是買學區房,而是去大城市中心租房。


房太尉

買,學校差異太大,小學還好,關鍵是初中高中,學習是次要的,校風更重要,起碼孩子學壞的概率低。我當初想的是孩子上私立出國,老婆要求買就買了。然後折騰,賣了一套小房子,買了學區房。上學後,平時住60平的學區房,週末回大房子,兩頭折騰。後來覺得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太怨,就把大房子賣了,在學校附近買了一個200多平的非學區房。賣了兩套亞運村的房子,買了兩套馬甸橋的房子,育翔小學的學區,大家就知道賺了多少吧?10年學區房4萬,現在15萬,15初換的大房子,4萬多,現在8萬多。基本原則,手上三套房,不能斷,否則房子一漲就就完蛋了。這些年來,買房子也就花了300萬不到,但是買得早,也沒貸太多款,一直保持100萬以裡,生活沒任何壓力。勸年輕的同志,如果你能抗住周邊的壓力,就不買學區房,抗不住,趕緊買,否則後悔來不及,再鬧得夫妻不和就麻煩了。孩子一輩子的事,誰落埋怨也扛不住。


王軍之印

能力範圍之內可以考慮,能力範圍之外,不動這個心思。

理由如下:

1、政策會變 並不長時間看好

雖然中國的的教育資源不平等,但是也有一個限度,如果政策發生變化,學區房會立刻失去價值,今年你的孩子劃片在這個學校,有可能明年就不在了。如果以後,教育政策再有大的變化,買學房的意義更不大。

2、學區代表不來一切

學區代表不了什麼,就算買了學區房,孩子學習成績不一定拔尖,一個幾百萬的學區房,並不能篤定孩子美好的未來,而恰恰相反,家長的一廂情願,會無形中給孩子增加更多的心裡負擔。

3、越來越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湧現

現在優質說的私立學校越來越多,他們不看學區,不看劃片,看的是孩子的綜合素質,家長的經濟實力,把拿來買學區房的錢送孩子去好的私立學校也不錯啊。

4、多帶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

孩子成長就那麼幾年,很快就會長大,你說咱們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把錢投入到房子裡面,後面路節衣縮食的,圖啥?本來可以到他們去各地轉轉,感受下不同的城市,卻因為錢緊張只能在家門口轉轉,去電視裡瞭解大千世界,這未必不是一種損失。

所以我覺得,學區房並不是一種必需品,剛需品。


冰箱裡的星星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還是量力而為吧。

我身邊也有不少人為了孩子讀個好學校而陸續買了學位房。而我才剛買了首套房子,買房的時候根本就是看預算選擇位置和房子的大小,而學校就僅考慮周邊有無學校可以上學了,只要有學校就好,也算不得是不是省一級還是市一級了。所以說,還是一切向錢看的。如果沒那麼多錢,也沒必要為了學位房而傾家蕩產的,如果有錢,買得起學位房,也可以買。

個人還是比較看重生活環境,還有給孩子的快樂成長。沒必要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給自己孩子太大壓力,能快樂成長就好。至於學習,個人覺得跟家庭教育也有關,與孩子自身也有關,不一定去了好學校就一定成績好,也不一定去了普通學校就會差。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還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吧。畢竟家鏡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所處的年齡段不一樣,想法也不一樣。說不準,幾年後,我孩子要讀書時,也會想買學位房呢。哈哈哈哈


廣漂小X

前一段時間不是有一個新聞說清華出現的大學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嗎?所以筆者對學區房其實不是很感冒,就算你為孩子買了學區房,孩子將來考上了清華北大,但是結果又能怎麼樣呢?

另外來說,再好的學校裡也有差生,再差的學校裡也有優秀生,雖然學校教育環境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與其花幾百上千萬買學區房還不如用這些錢多帶孩子出去看一看,多培養點孩子的興趣愛好。


樓盤網

2017新政策,共校共片區,就是幾個片區可以選擇幾所學校,學校生源少的,報名可直接入學,熱門學校採取搖號方式,你中了就能上,搖不中就去其他學校。

國家出臺的最新抵制學區房新政策。


小崔侃侃侃

個人覺得,學習還是得靠天賦,好的學校只是外部因素,再說沒有絕對好的老師,只有適合自己的老師,好的學校裡也有差老師。至於買還是不買,得看個人條件,如果小孩成績好,家裡也有條件的話,可以買,如果家裡沒這個經濟能力,承受巨大的負擔買學區房,對小孩也形成了無形的壓力。如果小孩對學習興趣不大,那就沒有必要買了,總而言之,修行看個人。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學習,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