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積電只是一個代工企業,利潤率卻還比蘋果高呢?

我與IT的日常

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TSMC,

是臺灣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企業,總部與主要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最核心的是芯片製造的工藝,該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臺積電作為純芯片代工廠,可以提供先進製程,又不涉及終端消費市場,和其客戶又沒有直接競爭關係,因而絕大數的設計公司都願意把產品交給臺積電來製造。

臺積電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銷售收入為2480億臺幣(合85億美元),同比增長6.1%。淨利潤為897.85億元(約合30.6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876.29億元增長2.5%。強勁的營收數據受益於加密芯片的訂單增長,國際大多數科技公司能自主設計芯片,但是要實現規模生產就只有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三家公司,而其中臺積電的製造實力最為強勁,加上競爭的關係,很多科技公司也不會把訂單交給三星、英特爾來做。

臺積電利潤能做到這麼高的原因,是因為掌握了別人做不到的技術,頂級的技術加工手段,是帶來豐厚利潤的手段。近年來臺積電一直是芯片代工市場的老大,市場份額已經接近60%,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而在製程工藝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奠定了其產品擁有高利潤率的基礎。而蘋果掌握的是人家跟不上的營銷,通過技術限制營銷,也是帶來豐厚利潤的重要手段。


天方燕談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臺積電和蘋果的利潤率到底有多大差距:

根據臺積電的財報顯示,2016年全年營收為9479.38億新臺幣,較2015年增長12.4%,稅後淨利潤為新臺幣3342.47億元,年增率9%,再創歷史新高。毛利率超過50%,淨利潤率也高達35.26%。而過去五年,臺積電的加權平均毛利率為48.6%。顯然,在電子行業當中,這樣高的一個毛利率和淨利潤率確實很恐怖。

再來看看蘋果,根據蘋果的財報顯示,2016財年,蘋果的營收和利潤分別為2156億美元和457億美元。全年的毛利率為38%左右,淨利潤率為21.2%。

顯然,蘋果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都是要比臺積電要低上十幾個百分點。

那麼為何在大家眼中非常暴利的蘋果的實際利潤率要比“代工廠”臺積電更低呢?下面我們來粗略性的簡單分析下:

先來看蘋果:

首先,我們來看下蘋果營收的結構:

從上面這張圖表上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蘋果iPhone的營收佔到了蘋果總營收的60%。也就是說,影響蘋果的利潤率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由iPhone的利潤率。

那麼,我們粗略的來看看蘋果的一些比較大的支出數據。

資料顯示,蘋果預計2016財年在製造、數據中心、設備和零售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了150億美元。這個就佔到了蘋果2016財年總營收的7%。

蘋果2016財年總的運營支出約為240億美元,佔到總營收的11.1%。

另外,還有稅率的問題,比如在國內的iPhone售價是包含17%的增值稅的。還有就是不論是在國內還是美國企業都是需要交企業所得稅的,國內大約是利潤的25%,美國此前是利潤的35%,這都將較大的拉低整體的淨利潤率。

就上面的這些數字,粗略來估算,在去除硬件成本(約38.2%)的基礎上,再扣去上面這些支出,以及還沒有計算的營銷等方面(不知道營銷費用是否有被蘋果包含在運營支出內)的支出,不難估算出,蘋果iPhone淨利潤率肯定是低於30%的。

再看軟件部分,蘋果的數據顯示,2016年App Store營收達到285億美元。蘋果從中獲得了30%的分成,即約85億美元。如果扣去運營成本及企業所得稅,可能這部分的淨利潤率要低於20%。

所以綜合來看,雖然iPhone等硬件產品的利潤率較高,但是由於蘋果公司其他各種繁多的支出,使得蘋果整體的淨利潤並不高。

我們再來看看臺積電:

首先臺積電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成本、設備成本、生產成本(水、電、環保投入等等)、研發成本、稅率、運營成本(包括公司運營、非研發人員的員工工資/福利、辦公設備等支出),相對於蘋果至少是少了很多營銷成本、

渠道成本(不需要分銷渠道)、運營成本,特別是在員工工資福利成本方面。比如,2015年蘋果員工約為11萬人,而臺積電2015年員工僅為4.5萬人左右。這塊粗略的來看,僅公司運營及整體員工工資的支出可能就要比蘋果少了一半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臺灣的員工(特別是研發人員)的平均薪資成本要遠低於美國的成本。

根據資料顯示,2016年臺積電的研發費用支出達到22.15億美元,佔銷售金額的 7.5%,佔總營收(594億美元)的3.7%。

2016年,臺積電的資本支出達到102億美元,主要用在擴建10nm先進製程產能。佔總營收的17.2%左右。

目前,臺灣的企業所得稅是利潤的17%左右。這個也要比美國要低很多。

另外還有就是生產成本,對於晶圓廠來說,除了必備的材料之外,生產所需的水、電也是很大的一筆支出,特別是在用電上。光刻機非常的耗電。而新的EUV光刻機則更加的耗電。比如一臺一臺輸出功率250W的EUV機器工作一天,將會消耗3萬度電。資料也顯示,過去五年,全臺灣增長的電量,其中1/3都被臺積電給消耗了。

但是臺灣的工業用電的電費卻非常的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2016年8月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臺灣工業電價為全球第8低。

在硬件成本上,以蘋果iPhone為例,其主要的元器件都是直接向第三方採購,佔整體的售價的比例所以會更高一些。而臺積電的在這塊的硬件的成本佔芯片售價的比例則要低很多。大家經常都說,“芯片的成本就是沙子的成本”。當然只是一句笑談,但是還是反應了硬件材料等在芯片本身成本當中的佔比很小,更多的還是需要依靠技術投入所帶來的增值。

按國際通用的低盈利芯片設計公司的定價策略8:20定價法,即硬件成本為8美元的情況下,定價為20美元。Intel一般定價策略為8:35,AMD歷史上曾達到過8:50。考慮到臺積電是為芯片設計廠商做代工,所以不會那麼高的比例,但是臺積電的芯片產品的利潤率應該也是不會低於60%的。

而且臺積電近年來一直是芯片代工市場的老大,市場份額已經接近60%,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而在製程工藝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也奠定了其產品擁有高利潤率的基礎。

綜合來看,臺積電在維持產品高利潤率的基礎上,整體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對於總營收的佔比與蘋果相比都要小很多,這也使得臺積電在公司整體的利潤率方面要遠高於蘋果。


芯智訊

臺積電在昨天公佈了2018年3月營收報告,2018年3月營收約為新臺幣1036.97億(約合35.54億美元),較二月份增加了60.4%,同比增長20.8%,第一季度累計營收為新臺幣2480.79億(約合85.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339.14億增長了6.1%。

在臺積電還沒正式公佈2018年3月和第一季度營收前,就有媒體指出由於有來自NVIDIA和比特大陸的ASIC訂單,臺積電的營收因此大漲,使臺積電三月份的營收突破千億新臺幣大關。展望第二季度臺積電在代工方面的態度會更加積極,由於臺積電在7nm工藝上的率先佈局,他們已經拿下了華為海思的麒麟980訂單,預計在第二季度正式量產,準確點來說是預計在6月份開始量產7nm FinFET芯片。

臺積電曾表示他們擁有7nm芯片100%的代工市場份額,現在這個數字似乎已經有點不可靠,因為三星的7nm工藝出乎意料提前半年完成,他們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和臺積電搶來自高通驍龍855(暫且這麼稱呼)的訂單,況且目前三星已經拿到了高通5G芯片的訂單,退一萬步說即使搶不到驍龍855的訂單也會有其他Fabless青睞三星的EUV 7nm工藝。

在往後一段時間內,比特大陸的訂單依然會讓臺積電第二季度的業績如第一季度那麼好看,NVIDIA那邊動靜不大,霧裡看花的新卡不知道用誰的工藝,對了,聯發科在12nm產能佔比上同樣不小,畢竟本季度就會有不少採用Helio P60的手機上市。


超能網

臺積電這家公司掌握的是人家做不到的技術,而蘋果掌握的是人家跟不上的營銷。臺積電掌握的是加工方法,而蘋果掌握的是“專利權”。

如果沒有競爭對手,臺積電也可以出售價格超過十倍現在產品。但是,蘋果不得不面對多如牛毛的競爭對手,努力尋找自己的賣點,努力圈自己的顧客群。

但是,臺積電這個公司的短板是“有可替代性”,只要某家公司掌握了加工手段,一夜之間就可以顛覆。或許,只要某公司通過其他手段彎道超車,一夜之間也可以顛覆。而蘋果的短板是,只要做營銷的部門出一個昏招,一夜之間就會聲譽倒地。或許只要因為政治問題,一夜之間也會在某些市場血本無歸。

頂級的技術“加工手段”,是帶來豐厚利潤的手段。打造一個厲害的營銷系統,通過“技術”限制營銷,也是帶來豐厚利潤的重要手段。

但是,據我觀察,世界上沒有一個公司兩者兼得。這是思想傾向的問題,無法融合。


老龔說勢

這是一個企業經營的問題,和是否“代工”企業性質無關。

1、先來普及企業利潤率的知識。利潤=毛利-三項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銷費用),毛利=收入-成本,淨利潤=利潤-所得稅-(或加)營業外收入,利潤率=利潤/收入。

2、基本知識有了,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臺積電利潤率為什麼高?第一,毛利高;第二,三項費用率低。什麼原因?作為市場份額佔比60%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以及技術上的優勢,對上下游均具有定價權,加上規模大,所以代工價格高,成本控制低,所以毛利率很高。其次,管理上原因,三項費用率低。

所以,問題很簡單,一家企業好壞關鍵在於核心競爭力,即是否有技術上的相對壟斷優勢以及管理上的優勢


任我行3188778293

一個企業的利潤率高低取決於該企業的技術門檻和行業壟斷程度。簡單來說,別人做不了我做的了,別人能做但是做的沒我好,那我就可以收費比別人高,從而利潤率比別人高。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臺積電雖然是代工廠,卻是全球技術最好的芯片代工廠,技術最領先,效果最好,收的其實是服務費,高端工藝水平的收費,知識付費,而且各家芯片公司只能依靠臺積電才能生產出他們要的產品,包括蘋果,臺積電有足夠理由高利潤率。而蘋果雖然很厲害,但是本質上是個電子產品整合商,元件需要外購,加工需要委外,對外依存度高,同時市場競爭還激烈,這必然會降低他的利潤率。

另外,蘋果的芯片要依賴於臺積電生產,但是臺積電卻不依賴蘋果喲。


非正經分析師

全世界能代工這個的也就幾家,你蘋果在牛逼設計出來的芯片還是要請臺積電來生產,想要變成現實沒有臺積電不行,不像其他的代工企業,麼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只是個勞動密集型企業,找些打工仔來都能做,比如富士康給蘋果組裝個手機才賺幾塊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華為的麒麟芯片自己也只是設計,生產還得請臺積電來幫忙,人家不高興了你還得慢慢排隊等。真正牛逼的就是三星了,自己設計自己能加工生產完全不依賴別人。


shenqr

臺積電雖然是代工廠,但是並不只是一般的代工廠,能代工生產晶圓芯片的全世界也沒有幾家。大陸沒有一家有這個技術給蘋果代工(中芯國際的工藝達不到要求)。不同行業有不同的代工廠,技術水平千差萬別。阿迪耐克也有代工廠,利潤率卻很低,就是因為做鞋子做衣服能有什麼技術?跟高大上的晶圓設計生產不是一個量級的。


金雞湖的晚風

利潤率跟利潤總額不是一回事。你利潤率再高產品買的不多,利潤總額上不去,但你固定費用又省不了,結果就是你的淨利潤並不高。就象A股上市公司中旅遊行業的利潤率都很高,但其每年的收入其本不會有爆發性的增長,這也就是該企業每年的利潤都是可預知的。而一個生產企業就不好說了,如果它推出一款產品,能引領潮流,那利潤率和總利潤都能成爆發性的增長。一個代工企業具有這樣的可能嗎?你就是生產的再多,人家說我用不了,你的利潤不還是不可能無限增長嗎?


熱血梵心

這就是張忠謀的眼界。在半導體技術鏈中面向高集成度、大批量製造的基礎單元和工藝技術中蘊藏著許多關乎經濟效益的非專利技術,而這些沒有多少理論,不能寫文章,不能出名的東西卻為企業帶來了滾滾財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