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液體彈道導彈?

香榭麗舍15

提問中的俄羅斯液體彈道導彈指的應該是“薩爾馬特”。2013年12月17日俄軍宣稱他們已經著手研發新一代液體洲際彈道導彈RS-28“薩爾馬特”,該型導彈由俄羅斯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於2011年6月開始研發,根據2015年俄媒發佈的數據,RS-28長約34米,全重約100噸,屬於重型井基洲際導彈,導彈採用液體燃料發動機推進,最大射程超過1.1萬公里,可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截至目前,RS-28已經成功進行過兩次發射試驗,俄軍計劃於2020年開始列裝,替換現役的R-36M2“撒旦”洲際導彈。



薩爾馬特

俄羅斯目前服役井基洲際導彈包括R-36M“撒旦”和井基“白楊M”以及井基“亞爾斯”,這三種導彈均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其中RS-36M的服役年齡相對較長,這種誕生於蘇聯時期的大殺器儘管在俄軍披露的性能上依舊非常兇悍,不過隨著時間的侵蝕,包括各種零部件的壽命將至,其真實的殺傷力已經大打折扣,所以俄軍必須進行更新換代。俄軍目前的兩款陸基機動型“白楊M”和“亞爾斯”洲際導彈雖然也有井基版本,不過其射程應該有所偏短,否則俄軍也不會另外發展RS-28。


俄軍宣稱其能夠突破任何防空系統

大國目前發展固體燃料導彈是趨勢,因為液體導彈無論是使用還是維護都太不方便且危險性太大,早期我國的導彈部隊在沒有固體導彈那會,採用值班制,通常為灌注值班,到期後再抽出,檢修,再灌注。現在的液體導彈雖然能夠使用可儲存的液體燃料了,不過其在安全性能上還是低於固體導彈。俄羅斯此番重拾液體導彈,最主要還是因為液體導彈推力大,運重大,而且服役時間長,維護費也低。俄軍目前還有大約46枚行將就木的“撒旦”,如果短期內搞一個同等能力的固體洲際導彈也不太現實,而液體導彈他們至少還有些技術底子。



梁無咎

其實我也是個門外漢,在此斗膽和大家交流交流,談一談自己看法。

液體火箭(導彈)的最大弊端就是燃料不易保存,通常腐蝕性特別強,還有毒。所以液體火箭一般是火箭和燃料分離,燃料單獨特殊保存,待到需要發射時再分批次按比例加註燃料。這樣的方式顯然決定了液體火箭不能像固體火箭那樣隨用隨發射。並且還有燃料洩露的危險。也正因為此,各國潛射導彈全都採取固體燃料。

當然液體火箭也有兩個固體火箭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門檻低,研究液體火箭遠比固體火箭來的簡單,我國也是最先研究液體火箭再研究固體火箭的。二是單位液體燃料的燃燒釋放的能量更大,這意味著液體火箭可以達到更遠的射程。這點從我國上世紀的東風5火箭和新星東風31的對比能看出來。

80年代初的df5使用液體燃料,射程12000km,改進型15000km。

20世紀初的df31使用固體燃料,射程11500km。

另外,在航天領域各大國不約而同的使用液體火箭(比較先進的是煤油液氧和液氫液氧),這也足以說明液體火箭足有可取之處。不僅俄羅斯,中國也沒放棄液體燃料火箭,固液兩條路走,取長補短。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問主和各位網友。

如有不正,歡迎拍磚。


阿旁

圖注:俄羅斯液體燃料的撒旦洲際彈道導彈

俄羅斯是戰略彈道導彈發展的大國,歷史上發展的戰略彈道導彈型號非常多,其中很多都是液體燃料的,戰略導彈採用液體燃料,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落後做法,新時代以來各國發展戰略導彈大多是固體燃料,但俄羅斯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發展液體燃料的戰略導彈,比如,近年來,俄羅斯就宣佈成功試射過三級液體推進劑潛射彈道導彈“郵輪”,以及“薩爾馬特”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據稱,“薩爾馬特”導彈的發射重量超過200噸,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戰略導彈,那麼,俄羅斯為什麼這麼熱衷發展液體燃料的戰略導彈呢?

對俄羅斯來說,戰略導彈採用液體燃料,其帶來的優點是很突出的,比如,液體燃料的比衝高,比衝越高,導彈的末速度也就越大,也就意味著導彈飛行需要的推進劑越少。

此外,導彈飛行的末速度越大,同時還意味著導彈的射程越遠,或者說射程相同的話,導彈的有效載荷越大。有效載荷越大,意味著導彈可以攜帶更多數量的分彈頭,或者在子彈頭當中安排更多的假彈頭,以此作為突防措施,提高導彈突防命成功率。

舉例來說,俄羅斯最新發展的“郵輪”液體燃料戰略導彈能夠攜帶12枚彈頭,彈頭數量要比固體燃料的“布拉瓦”戰略導彈的6枚彈頭多出了1倍!

目前,俄羅斯德爾塔級戰略核潛艇搭載的戰略導彈,就是液體燃料的SS-N-23導彈改進型號,下一步將在“郵輪”導彈項目成熟後,由其替換前者的位置。


兵工科技

俄羅斯之所以大力發展液體導彈,是因為液體導彈的優點決定的。

液體導彈燃料推力大,可以多次點火,並且可以調節推力。

液體導彈擊中目標爆炸後所產生的炸後效果會進一步加強和擴大。

彈道導彈一般是攻擊固定目標,準備時間可以長點,但它的射程普遍比戰術導彈遠,要求推力大,所以俄羅斯更喜歡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