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僧人為什麼要讀書?

一、讀書對自己的意義

許多年輕法師們都認為,出家的目的不是讀書,很少有人出家是為了能夠去佛學院讀書。可是,只要一出家也會面臨著生涯規劃的問題:出家的生活如何完成?

現代僧人為什麼要讀書?

首先,我們要肯定自己不是一個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肯定自己有潛能,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東西,都是有用之材。教育對於年輕僧人,也是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這是教育的普遍規律。通過讀書,發現自己的才能是什麼,就是對自己擔起應盡的責任。

讀書是一種生命存在與生活的方式——與世無爭、與聖賢對話、不斷成長的方式。讀書的和尚,遊心於法海,攀登於法山,成就聞思慧,很好地體現了專注、寧靜、反思的生活方式。在讀書的過程中,聚焦於佛法大海,亦是成就定共戒、道共戒的過程,所以讀書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

出家就是希望自己在佛法道路上有所成就,而讀書無疑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佳方式。許多年輕出家人的觀念中,出家就意味著隱退與雲遊,這是一種遮詮的表達方式;可是,出家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責任,這是表詮的表達方式。當然,隱退與雲遊也可以是自己生命的責任。可是,任何生命都無法離開“他”,面對“他”的責任就意味著更強烈的責任,就無法選擇“隱退”,只能去面對“他”,接受“他”,為“他”創造更好的因緣。這時,讀書就是一種責任,因為讀書是觀照自他關係的最好參照。

讀書也是出家人弘法利生的途徑。無論是管理寺院、坐禪冥思、說法度生,都需要受到相應的教育,任何修行方式都需要付出汗水、接受訓練與好好學習。當今佛教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學術研究、坐禪修行、弘法度生、國際交流,如果沒有好好靜下心來,天天埋在故紙堆中,怎麼可能寫出學術論文?如果沒有多讀禪經,多翻禪宗語錄,如何能明瞭祖師禪的核心?如果沒有天天讀外語,瞭解世界形勢,怎麼能從事佛教的國際交流?如果沒有厚積薄發,沒有接受現代學科的訓練,怎麼才能作大師子吼?

二、讀書對於佛教的意義

對於現代學僧來說,教育是擔負正法久住和廣度眾生的責任。教育不僅對學僧個人的未來有重要意義,也會對整個佛教乃至國家的未來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僧教育的水平,最終會決定大陸佛教在未來迎接各種挑戰時的表現。學僧們的學術水平,會影響佛教的學術品位和國際交流的能力;學僧們的文化程度,會影響佛教的文化形象和社會影響能力;學僧們的清淨僧格和純潔的人格,是佛教立足於社會不敗之地的根本;學僧們的觀察力、判斷力、語言表達能力,是開展弘法事業的根本能力。所以,學僧們在佛學院逐漸累積和發展出來的創新意識與批判能力,是推動佛教發展的基礎。

佛教的發展,需要每位出家法師都能培養和發展各自的天賦、技能和才智,來解決佛教所面臨的困難。所以,如果佛學院的學僧們放棄了學習,這不但是放棄了自己,也放棄了整體佛教。當然,快速發展的佛教,豐厚誘人的利養,想讓年輕一代放棄外面世界的誘惑,能夠遊心於佛法世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靜心讀書,不斷地向內沉思,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但是,任何外在的理由都不是不讀書的理由,生命的書寫者是個體,每個人的未來都由自己掌握。

一切都是為了整體佛教,為了正法久住。作為一個出家法師,必須繼承佛教的“法統”與中國佛教的“祖統”。所謂“法統”,就是繼承釋迦牟尼佛覺悟真理後所闡發的“法”,學習、修行、證悟“法”,讓正法不滅。所謂“祖統”,就是承續釋迦牟尼佛以來的師資相承,代代相承,燈燈相續;尤其至禪宗譜系,“祖統”的繼承具有更為具體的方式,學習祖師的禪法,體悟祖師的心性,受授祖師的法脈,弘揚祖師的家風。

所以,讀書並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佛陀,為了古今成千上萬的祖師,這是一種神聖的責任與使命。人生就是一條不歸路,讀書更是一條不歸路,玄奘法師“寧向西土一步死,不回東土半步生”的求法精神,是現代學僧讀書所需要的精神。

讀書是一種真正青燈古佛的生活,寂寞、寧靜、與世隔絕的生活,更需要一種專注、堅持的意志力。在大陸佛教界,會看到某種錯覺,一位出家未久的法師,因為種種因緣便能榮膺名剎方丈,甚至成為中國佛教界的領袖,一下子就功成名就。一位地位顯赫的師父,或者某位政治人物賞識,都會改變一位年輕法師的命運。但是,現實中的我們幾乎沒有可能走上其中的任何一條道路。而且,三世因果的觀念會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任何現實的種種不公平,我們唯一能改變自己,而無法改變這個世界。如果我們不放棄自己,諸佛菩薩就不會放棄我們,護法龍天更會擁擠我們。當一位出家法師自我放棄時,也意味著放棄了佛教,放棄了所有眾生。

三、讀書對社會的意義

現代學僧的讀書,不僅為了自己、整體佛教,更是為了廣大的信徒。出家法師的社會功能就是在於教化信徒,有什麼樣的法師就會有什麼樣的信徒。一位佔相吉凶的法師,身邊就會有一堆喜歡八卦的信徒;一位坐禪冥修的法師,就會培養靜心冥想的信徒;一位講經弘法的法師,就會培養智慧圓融的信徒……

所以,現在我們讀什麼書,就意味著將來就會以所讀的書去教化信徒,學僧的讀書具有神聖的社會意義。1500多年,玄奘法師不僅帶給唐朝社會的影響力,而且波及整個世界;鑑真法師帶給日本佛教乃至社會的文明載體,影響至今仍然深入中日兩國的心中。100多年來,太虛大師通過自己的閱讀乃至對世界佛教的考察,提出“人間佛教”,仍然是當代佛教的指南。乃至30年前,一批“文革”後的法師走進佛學院,恢復了中國佛院、閩南佛學院等,都極大地改變了今天的佛教。

所以,我們要反問自己:我們會對佛教做出什麼貢獻?會發現佛教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會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作為一個辦學機構的主持者,作為一位導師,我們都在盡最大的努力,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這是我們的責任。

作為學僧,你們也有自己的責任,認真地對待自己,不要讓自己失望,不要讓佛教失望!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做到!諸佛菩薩一定會加持我們!護法龍天一定會護佑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