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史上最快IPO“閃電”過會 下一個被開綠燈是小米嗎?

“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廠”富士康即將登陸A股上市,並創造了IPO史上最快過會記錄。3月8日,證監會發審委召開2018年第41次發行審核委員會工作會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康”)首發獲通過。

從此前2月1日,上報招股書申報稿,到3月8日,首發申請通過,富士康IPO“閃電”過會僅用36天,創造A股IPO過會新速度。預計富士康例行拿到批文、發行上市最快將於本月完成,富士康也將一躍成為A股科技股龍頭股。

“巨無霸”富士康“閃電”過會

富士康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製造與銷售業務,依託於工業互聯網為全球知名客戶提供智能製造和科技服務解決方案,主要產品涵蓋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相關產品主要應用於智能手機、寬帶和無線網絡、多媒體服務運營商的基礎建設、電信運營商的基礎建設、互聯網增值服務商所需終端產品、企業網絡及數據中心的基礎建設以及精密核心零組件的自動化智能製造等。

富士康史上最快IPO“閃電”過會 下一個被開綠燈是小米嗎?

陳述期內,富士康前五名客戶的經營收入合計數佔當期經營收入的份額別離為 76.81%、78.63% 和 72.98%,其間來自大客戶蘋果的收入約佔當期經營收入總額的 20%-30%左右,2017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約為10.14%,全體毛利率偏低。

陳述期內,富士康前五名客戶的經營收入合計數佔當期經營收入的份額別離為 76.81%、78.63% 和 72.98%,其間來自大客戶蘋果的收入約佔當期經營收入總額的 20%-30%左右,2017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約為10.14%,全體毛利率偏低。

此次富士康IPO成功擬募集資金272.53億元,將有助於其憑仗國內的資本市場帶來轉型晉級的新發展。不過,截止富士康請求上市時,公司成立時刻不超越3年,也存在重組前扣非淨利潤為零等硬傷以及同職業競賽的問題,但證監會確實開了“綠燈”一路通行。

富士康史上最快IPO“閃電”過會 下一個被開綠燈是小米嗎?

從2月1日,上報招股書申報稿;2月9日,發佈招股書申報稿和反饋定見;2月22日,招股書就進入“預發表更新”狀況;3月8日,富士康首發請求通過。36天就完結從招股書申報到成功過會,富士康IPO速度可謂“光速”,創下A股市IPO上市新記載。

帶動富士康概念股猛漲

在富士康概念股中,王子新材、勝宏科技稱,富士康為公司榜首大客戶;意華股份、光莆股份、安潔科技、精測電子、科銳世界等公司稱富士康是公司客戶;兆馳股份、超華科技、深南電路、錫業股份、奧士康、瀛通通訊等公司稱與富士康存在業務來往。此外,怡亞通稱旗下部分合資公司有與富士康協作;江粉磁材稱,富士康是公司子公司的主要客戶之一。

此外,安彩高科的第二大股東富鼎電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是富士康旗下子公司,持有安彩高科17.04%的股份;宇環數控是富士康精細磨削設備提供商;昊志機電主營高精細電主軸及其零配件,也是富士康供應商。深南電路與富士康公司存在業務來往,近3年,富士康位居深南電路的境外前五大客戶之一。

而依據長江證券的估算,募資高達近273億元的富士康總市值或達6825億元,這相當於8.5個科大訊飛,5.2箇中興通訊,2個三六零,成為A股科技股的龍頭股,這必然會牽動各方本錢的神經,富士康概念股又將會繼續大漲多久?值得期待。

獨角獸的春天要來了,下一個會是小米嗎?

現在來看,即使呈現經營時刻未滿三年等硬傷,但富士康依舊順利上會過審,而且從披露到上會不足一個月。剖析以為,富士康的閃電速度是借了獨角獸企業或可“即報即審”的春風。

早在2月28日,官方消息稱,證監會發行部將對包含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作這四大新經濟範疇的擬上市企業中,市值到達必定規劃的“獨角獸”企業,放寬審批時刻和盈餘標準,走“即報即審”的特殊通道。

可見監管層正在以稀有的支持力度,歡迎新經濟、“獨角獸”類企業在A股上市。不過,富士康和科技範疇特別人工智能範疇的獨角獸公司不同。A股上市的一個重要門檻是,請求公司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越3000萬元人民幣,這意味著,良性的盈餘水平是可以在A股上市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據富士康的招股書發表,從2015年至2017年,富士康經營收入分別為2728億、2727億、3545億人民幣,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144億、144億、159億人民幣,遠高於不少A股可比上市公司水平。

當然富士康的IPO進程被按下加快鍵,推動力儼然首要來自監管層,整個流程也將成為新經濟企業、獨角獸公司們今後加快上市的參照。

富士康可以成功在A股上市,不只可以為本身的轉型提供本錢支持,進入IPO快速通道也標明國家對工業互聯網/智能製作的注重。”安全證券分析師閆磊如是以為。跟著富士康行將登陸A股市場,搭上本錢快車的富士康將在終端供應鏈諸多環節的操控更具優勢,一起在工業互聯網渠道構建、5G、智能製作技能的研製使用等會加大投入,來滿意未來智能製作的產能需求,也將有望帶動供應鏈企業完成協同開展,尤其是本土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