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4月18日,上巳節。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

上巳,原指陰曆三月第一個巳日,到了魏晉演變為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晉代陸機在《三月三日詩》中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說的就是人們按照傳統,在上巳節踏青出遊,並且到河邊沐浴祈福的場景。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過去,在這一天,滿朝文武百官有集體休假的;皇帝經常用這個日子來宴請新科進士。人們要到野外郊遊踏青。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行我所行,愛我所愛,自由交往。在郊外水濱盪鞦韆,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那麼,上巳節有哪些習俗呢?

1、祓禊

所謂“禊”,即“潔”,“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三月到了,天氣回暖,人們結伴到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免疫,吉祥如意。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2、祈求生育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古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於是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3、曲水流觴

在上巳節中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而來。曲水流觴後來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4、郊外遊春

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遊,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並以芍藥定情。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5、佩戴薺菜花

在這一天,古人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此外,人們還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宋贊寧《物類相感志》雲:“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頸上,則飛蛾蚊蟲不投。”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6、女兒節

又稱桃花節。古代漢族少女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結伴到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是這一情形的真實寫照。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上巳節與清明寒食的日期相近,大約從唐代開始,這三個節日便逐漸融合到了一起,它踏青出遊的傳統則被清明節繼承了下來。所以詩人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寫到,“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你知道嗎?農曆三月初三除了是漢族的上巳節,也是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初三

1、侗族——花炮節

花炮節是侗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這天要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花炮分為頭炮、二炮和三炮,老人們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所以每一炮雙方都會拼命奪搶。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到節期,方圓幾十裡的各族群眾都來參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組織搶炮隊。搶花炮據說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2、壯族——歌圩節

三月三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3、瑤族——乾巴節

瑤族的“三月三”,又叫“乾巴節”。相傳在很久以前,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狩獵、捕殺猛獸,不幸死亡,那天正是農曆的三月初三。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盤古,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們都要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則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流傳到今天。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4、布依族——祭神掃墓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5、黎族——愛情節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黎語稱“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6、畲族——烏飯節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又稱“烏飯節”,傳說這天為穀米的生日,家家要吃烏米飯。烏飯是用一種叫“烏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飯染黑製成。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還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三月三節習俗,例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

很多人都分不清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其實嚴格說它們並非是同一個節日。

寒食節

寒食節的源頭說起,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換火”。“換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應當禁三天,為的是“換火”,家家把爐灶清理,用缸瓦膛灶,俗稱膛爐子。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漢時,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上巳節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特別垂青,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過時間縮短為三天。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中國各地。寒食節成了中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大約從唐代起,文人詩客借寒食節吟事抒懷,流傳著不少詩文及韻事。又因寒食在清明前一或二日,故詩中常常“寒食清明”並提。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上巳節

而上巳節則是每逢農曆三月三在古時稱為“上巳節”,是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

“巳”是地支中的幹位。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六十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上巳”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大概起源於周朝,《論語》中就曾談到過這個節日。《後漢書·禮儀志》介紹說:“三月上巳,官民皆挈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挈。”是說上巳節時,大家都到江水邊洗掉身上的汙垢,消災除邪,古語稱之為“祓禊”。由於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都是不同的,所以到魏晉時便以固定的三月初三來代替上旬巳日。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到秦時,“上巳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從上巳節到三月三,從祓禊到踏青,節日內容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進步歷程。三月三這個節日發展到後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下去了,現在只有些少數民族仍保留著這一風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個休息、遊樂和集市貿易活動的節日。這也因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還 有就近日期的寒食節就陰曆而言,大約是在二月底三月初之時,三節的時間和內容如此的相近、相似,後人便將三月三、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因此,三月三在現今的漢族群眾中可說已不成其為節日了,僅只保留了某些痕跡而已。

清明節

清明則是我們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寒食、祭祖、踏青、戶外運動都在清明節中體現出來了。所以說清明節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一個節日。

上巳,一個被逐漸淡忘的古老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