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章)

【校訂版全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章)

【詳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卻”這裡是退還的意思。“糞”這裡引申為農事。

這一句是老子反戰思想的概括。天下有道,莫過於和平;天下無道,莫過於戰爭。老子以“馬”為喻,說明戰爭就是把資源用錯了地方,遭受災殃最大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主要原因就是有為即有欲,有欲的極致就是挑起戰爭。戰爭是個別統治者為了謀求私利或者滿足私慾而採取的極端行為。戰爭很難使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而是會削弱你自己的統治,這就是老子想奉勸給“侯王”的。從這個角度講,無為才合乎大道。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憯”即“慘”,作“慘痛”講。

領導者的“可欲”、“不知足”、“欲得”,就是“罪”、“禍”、“咎”,說白了就是領導者的貪得無厭,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大的罪惡。戰爭只是一種極端表現形式,即使沒有戰爭,領導者的這種貪慾,依然會以別的形式爆發出來。

貪婪對領導者來說是把國家或團隊引向災難;貪婪對普通人來說會讓自己陷於眾叛親離的境地。

古語說縱慾成災,是有很深刻的道理的。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老子說的“知足”,就是“寡慾不爭”。人不可能沒有任何慾望,老子也從來沒有說過人要放棄所有慾望,他只是說人要剋制那些本能以外的不切實際的慾望;不爭也是不違反自然規律去爭那些超出實際的東西,超出人本身的需求去奢望不切實際的東西,就是不知足。老子說“知止不殆”,“知止”就是懂得適可而止。知足偏重於心理,知止偏重於行動。

老子認為戰爭起源於貪慾,所以和平就依賴於領導者的知足。只有知足可以以“恆”冠之,“欲”和“得”帶來的都是暫時的、稍縱即逝的愉悅。只有“知足”才能“少私而寡慾”,才能“觀復”,而“觀復”的結果是“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然後才能“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只有向“道”靠攏,才能沒危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與“道”背離,“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因為“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這是一條不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