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是自己的鏡子嗎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不瞭解自己呢?

我們的眼睛雖然能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太遠的或太近的卻看不見。

“別人”是自己的鏡子嗎

“眼不能視眼,刀不能砍刀。”視力再好的人,也不能直接看見自己的眼睛;再鋒利的寶刀,也無法削割寶刀自身。燈塔能照耀千里之外,燈塔底下卻是一片黑暗。同樣,我們對別人一清二楚,對自己卻極為盲目。這都是因為距離太近的緣故。

要看到因距離太近而看不見的東西,可以使用鏡子。那麼,能看到自己的,都有些什麼樣的鏡子呢?

我們對別人的話總是一喜一憂,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父母親以及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不要成為被別人恥笑的人。”由此可見,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別人”這面鏡子來認識自己。然而,別人真的能作出恰當的

“別人”是自己的鏡子嗎

德川時代( 德川時代:從德川家康創立幕府的1603年至1867年,以江戶(今東京)為政治中心的時代。 )撰寫的文章裡,有豐臣秀吉 ( 豐臣秀吉(1537-1598年):統一日本的武將。死後政權被德川家康奪取。 ) 的仁政嗎?明治( 明治:1867年至1912年,德川幕府垮臺後,日本走上近代化之路的時代。 )初期撰寫的文章裡,能看到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創立的武家政權。 )的德政嗎?即使是史實,也往往被改成對統治者有利的內容。改朝換代,掌權者發生更迭時,連價值觀也會隨之變化。“忠”,曾是日本人善惡的規範之一。然而,它在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即德川時代(1603-1867年)。 )指的是為幕府將軍、諸侯而死,到了明治時代卻意味著為天皇而捐軀。

有一段時期,只要一說到“主權在民”、“勞資平等”,就會立即被戴上“思想危險分子”的帽子,被捕入獄。而在今天,天皇和工人是平等的。有的國家,政權一變,憲法也改變,服刑的囚犯一夜之間被無罪釋放,昨天的統治者卻成為今日的階下囚。

“別人”是自己的鏡子嗎

人的價值判斷是多麼易變啊!一休也這樣嘲笑:“人的嘴,今日稱讚,明日誹謗;這世間,哭哭笑笑,真是荒唐。”

對自己有用的時候,說他是好人;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說他是壞人。難道不都是以自己當時的利弊好惡為標準,來判斷和評價別人的嗎?人心變化無常,所以善惡的判斷標準也會隨之變化。“昨天的朋友,今天的敵人”,這種背叛行為的出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別人”是自己的鏡子嗎

提起漢娜·阿倫特這個名字,人們都知道是一位國際著名的女思想家,以論述納粹主義的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著稱。同時她也因是有婦之夫海德格爾的情人而出名。海德格爾(德國哲學家)曾加入過納粹黨,因此受到猶太人的強烈遣責。海德格爾的言行本是不可原諒的,但身為猶太人的阿倫特卻一直為他辯護。真是“敵人的真話不如愛人的謊言”,即使是如阿倫特這樣的大學者,對自己所喜歡的人做的壞事也失去了辨別能力。

其實無論什麼人的評論,都難以避免這種危險。最高法院雖然可以說是會聚著司法界的精英,但司法人員之間也時常出現意見的分岐。人們都願意相信法庭的審判是公正的,

然而事實明明只有一個,卻有時判決有罪,有時判決無罪,有時甚至無罪變有罪。很明顯,是法官們的主觀意識造成了結果的差異。

“別人”是自己的鏡子嗎

“豬再美化還是豬,獅子再醜化還是獅子。”

雖然人的價值判斷總是依自己的好惡而變化無常,但事物的實質是不會因外界的評價而有所改變的。這句話不正是在嘲諷人的價值判斷的愚蠢和不負責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