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1761 李可染(1907-1989)長征 鏡心 設色紙本 1978年作

題識: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敬寫毛主席詩意,可染於北京。

印文:可染、換了人間、毛主席詩意

展覽:

1.“第二屆北京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北京國際會展中心,2010年。

2.“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3.“20世紀中國美術名家系列展:潘天壽、李可染、黃胄藝術展”,中國國家博物館,2011年。

已知著錄:

1.《長征》,李可染藝術基金會,2010年。

2. 《第二屆中國文物藝術品國際博覽會:近現代書畫》,第146-147頁,2010年。

3. 《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265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說明:2014年,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與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將經鑑定的李可染真跡作品進行編號並收錄於李可染藝術基金官方網站(www.likeran.com)“李可染藝術庫”中。此作品通過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認定,收錄於“李可染藝術庫”中,作品唯一認證編號為:LKRAF-L-00332。

Li Keran Long March

mounte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painted in 1978

181×95 cm. 71 1/4×37 3/8 in. 約15.5平尺

估價待詢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繫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 展覽現場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1978年12月創作的《長征》,比較之前的作品在歷史背景、創作動機和其他條件上都有不同,這是我父親一生中少有的環境寬鬆、生活安定、心情較為舒暢的時期,也是他在藝術上開始積累和收穫中國畫改革成果之時,畫面與之前同題材作品相比結構更為單純、筆墨更加豐富。

—李小可 《萬水千山〈長征〉》”

“長途跋涉、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在大量寫生作品的基礎上,再創作、再昇華,產生一系列富有創新精神和開拓勇氣的山水畫,“膽”、“魂”兼備,震撼人心,成為李可染一生革新活動的亮點。寫生實踐帶來的豐碩成果,開百年山水新格局。

—李可染著 孫美蘭導讀 《可染論畫》”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長征畫稿(一)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長征畫稿(二)

“我父親李可染先生革命題材的創作始於上個世紀的1959年,至文化革命結束前,分別以《萬山紅遍》、《井岡山》、《韶山》、《長征》等題材創作了一些作品,由於當時特定歷史背景,創作受到一定的侷限;但父親努力通過這些作品,探索、解決如何用中國畫的水墨語言去表現革命浪漫主義的題材。

1977年,父親接受毛主席紀念堂的創作任務,同年5月在我母親和李行簡先生的陪同下,前往井岡山寫生20餘天,完成了巨幅作品《革命搖籃井岡山》,此後鮮少有革命題材作品。1978年12月創作的《長征》,比較之前的作品在歷史背景、創作動機和其他條件上都有不同,這是我父親一生中少有的環境寬鬆、生活安定、心情較為舒暢的時期,也是他在藝術上開始積累和收穫中國畫改革成果之時,畫面與之前同題材作品相比結構更為單純、筆墨更加豐富;積墨法和濃郁的色彩使畫面分量感加重,雄渾、厚重的筆墨將原本一座座、一層層的山巒化為更加整體、宏偉的山峰,使畫面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同時山與人物之間的關係,讓畫中的山水更具有象徵性,不能說這幅作品描寫的具體是哪一座山,她是父親胸中的山水;是我父親借毛主席詩意中的“萬水千山”的博大意境,以李可染樣式的新水墨語言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東方寫意精神。

—李小可 現任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黃山書畫院院長”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毛澤東《七律 長征》 手跡

這首詩在毛澤東詩詞中流傳最早、影響最大,李可染數度以此為主題創作。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1978年李可染、李小可在黃山寫生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李可染在黃山寫生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

——讀李可染山水畫《長征》(1978年)

王魯湘

自從毛澤東詩詞公開發表以後,一個最始料未及的社會效應,就是成為中國山水畫家的絕佳題材,在新中國的新山水畫創作中開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毛澤東的詩詞創作被理論家們譽為運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方法的典範”。而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方法,本來就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既有造化自然的現實依據,又想落天外,視通萬里,相當浪漫和自由。如果加上一點“革命”的素材,豈不就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了嗎?這大概是毛澤東詩詞山水畫創作在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風行的主要原因。一則是政治上絕對保險,主題先行,無可挑剔;二則是畫家可以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使出平生手段,讓想象力飛騰。

李可染畫毛澤東詩詞的山水畫,最有名的當屬1964年的《萬山紅遍》,大大小小畫過7張,已經成為李可染的代表作,並且成了新中國新山水畫的符號。除此之外,雖然也畫過幾幅《井岡山》和《韶山》這樣的革命聖地題材,但似乎就少見其它毛澤東詩詞為題材的山水畫了。後來,在拍賣會上,陸續出現了一批以毛澤東《七律·長征》為題材的作品,在紅色題材炒作的背景下,成為收藏界的寵兒,價格表現不俗。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李可染1964年的《萬山紅遍》

此以毛澤東詩詞為題材的作品,大大小小畫過七張,已經成為李可染的代表作,並且成了新中國新山水畫的符號 ,本幅原家屬藏,現已捐給正在建設中的李可染藝術館

說起李可染畫《長征》,事情還得從中國革命博物館說起。《長征》題材不像《萬山紅遍》,後者是李可染在產生了創作慾望之後主動創作的,前者卻始於中國革命博物館交待的一個政治任務。1959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請李可染以毛澤東《七律·長征》為題,創作了一幅山水畫。接到這個任務後,李可染輾轉反側,構思了橫和豎幾個構圖,畫過很多張大大小小的畫稿,最後確定的是橫構圖。要知道,1959年李可染尚處在寫生山水的階段,這一年他南下廣西桂林,畫了一批精彩的桂林山水,較大規模的山水寫生也就畫上了一個句號,自1960年起,進入“採一煉十”的構成山水創作階段。《長征》可以說是他在這個轉折期的作品,是首次離開寫生對像,虛構一幅山水畫。這幅山水畫必須是新山水畫,能把可染數年的遊歷寫生所得真山水的視覺經驗容納進去,讓人一看就是新的有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的;這幅山水畫同時還必須是傳統的,因為他要表現的是“萬水千山”,必須超越寫生山水的視覺囿限,能視通萬里,這就一定要用上古人畫大山水的經驗和手法。好在1956年的三峽和陝南寫生開始,李可染已經在寫生中自覺地運用了“以小觀大”和“高遠”手法,在桂林寫生中更是利用江水的曲折和山巒的重迭,畫出過有四十多個層次的山水畫。這些在寫生山水創作中積累的經驗無疑為他較為順利地進入脫離寫生的主題山水創作準備了條件。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李可染 1959年作 長征 鏡心

中國嘉德2010年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107,520,000

1959年創作的《長征》,一幅大的留在了中國革命博物館,還有一幅小的後來被香港友人收藏。這一幅豎構圖的《長征》作於1978年,據毛澤東逝世,“文革”結束兩年,距1959年十九年。上一年,1977年,李可染替毛澤東紀念堂完成了《革命搖籃井岡山》,顯然意猶未盡,又用六尺大宣畫了這幅《長征》鉅製。有人拿李可染的《井岡山》系列創作圖與《長征》相比。李可染在1974和1975年畫過《井岡山圖》和《井岡山主峰圖》(分別在2010年於保利和瀚海拍賣),但那一年和之前,李可染並沒有去過井岡山,這兩幅畫是根據攝影數據創作的,主題構圖幾乎一模一樣,較大的區別在一有打紅旗的點景人物,一空無一人。為創作毛澤東紀念堂的《革命搖籃井岡山》,1977年,李可染做完截趾手術後,很艱難地登上了井岡山。他對井岡山的最深刻的感覺是樹太密了,既不露土也不露石,對山水畫家的挑戰極大。為了對付這一挑戰,李可染後來發明瞭“密林煙樹”畫法。進入上世紀80年代,李可染還畫過井岡山,基本構圖和畫法沒有多大改變。

一曲謳歌人類精神的交響史詩——李可染《長征》

1978年創作的這幅豎構圖,《長征》,同李可染的“井岡山”系列關係不大。只能說,由於創作井岡山系列,觸發了李可染對曾經畫過的一個老題材重新創作的慾望。這幅井岡山的山峰,近景右角小山頭,有灕江山水的身影;中景部分有峽江山水的感覺,而遠景山影顯然揉進了黃山的雄姿。因此可以說,這幅《長征》中的山水是李可染一生寫生山水的集合,融進了平生經歷。他用自己走過的千山萬水來表現當年紅軍走過的萬水千山。我們可以想見,李可染構思和創作時,一定會把這兩個意像重迭,他化為了紅軍,紅軍也化為了他,都是艱難的跋涉,都是艱難地攀登,一個為中國革命,一個為山水畫革新,征服了一座高山,還有數不盡的高山,只有不斷的走下去。在這個《長征》的題材中,李可染不僅深刻體會了紅軍和中國革命的艱難,也重溫了自己走過的藝術革新道路,而且,這種體驗,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變成哲學的思考,《長征》是人類的史詩,是人類革命的縮影,是人類精神的寫照。因此,李可染的這幅《長征》,也就超越了其特定的紅色題材,甚至超越了其特定的歷史史實,而成為一曲謳歌人類永不屈服不斷進取的精神交響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