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為兒女變成“老年漂”嗎?

樂退族

關於“老年漂”的問題,我雖然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但是我覺得兒子女兒如果有需要的話,我一定是願意做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人父母的生與俱來的一種義務和宿命,“春蠶到死絲方盡”啊。

從一個方面來講,假如兒女,成家立業都在外地,生了小孩或者是家裡有什麼問題需要老人來照看的話,這也是老人,責無旁貸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我看來也是發揮老人的價值、發揮老人的餘熱、增進兒女對老人的感情的一種良好的方式。說句心裡話,一個人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個人的價值是逐年下降的,最終便是走向了一個無用的境地,甚至就是啊成為兒女的累贅。既然人類的最終的結果都是如此,除了一些極個別的偉大的人物以外,作為普通民眾,這是必然的一個結果。那麼在這個必然的結果來臨之前,趁著自己身體還好,還有一定的能力幫兒女做一些事情,何樂而不為呢。這樣的話,等到那一天到來以後,自己也會問心無愧,對得起兒女、對得起子孫、對得起後人。

從另一方面來講,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與兒女相伴的日子,也是有數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應該,千方百計地,增加與兒女相處的時間。與兒女相處的時間多了,那麼子孫繞膝、兒孫滿堂,這其實就是人生的最大的幸福。兒女成年,父母老去,這是人生的必然。等兒女忙碌,父母寂寞,那麼也是人生的一種常態了。我覺得相守已經是很令人感到滿足的事情了。相守已經是如此之難,那麼相知一定也是更難,理解那就是最難的了。作為老人,我們不能奢望孩子,放下自己忙碌的工作,慢慢來理解自己。作為老人更應該明確,一切人生的經歷才是理解的基礎,人們都是,只有經過才會理解。

第三個方面,我覺得從兒女的角度來講,兒女除了一方面的需要老人來幫助自己照顧小孩或者是看家以外,最為主要的還是他們也有想讓老人過上好日子的心願,讓老人享享福的那種心願。我覺得老人們應該滿足兒女的這種心願。並且應該明確地表現出來,自己真正的是享到福了這樣的一種態度和言行。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兒女感到心滿意足。不要總是讓兒女覺得,我為你做了如此之多,給你安排瞭如此之舒服的生活,你一點都不領情。這就不太好了,這就會產生家庭矛盾。

第四個方面,我覺得老人在儘可能大的情況下,與兒女不要住在一起。假如是給兒女領孩子、看家,或者做別的什麼,都應該儘量不要與兒女住在一起。如果兒女單純是因為要盡孝而要求老人與他們一塊居住、生活,作為老人,也應該儘量的縮短一塊兒居住的時間。假如兒女呢,不是極端迫切的需要老人來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情,那麼作為老人,就應該儘量的不要跑到兒女那兒去給兒女增加負擔。我的意思是說,如果老人呢,能夠生活自理,就儘量地自己在老家生活,不要去給兒女增添無謂的麻煩,也不要給自己呢,增加那麼多無謂的,寂寞與孤獨。

兒女需要我們老人的時候,我們就義無反顧的去幫助他們。而兒女的困難時期結束了,我們老人們就最好義無反顧的回老家,過自己悠閒自得的晚年生活。最好我們在精神上依賴兒女,而不要在物質生活上依賴兒女。可能我還沒有太老吧,說的這些是不是對很多老人來說,有點不切合實際啊。但願我能夠做到。


歷史愛好者陳木

你願意為兒女變成“老年漂”嗎?看到這個話題,就是一把辛酸淚。聽說過,北漂,上漂,廣漂,深漂,這些北漂南漂什麼的,現在又來了個“老年漂”的說法。保不準,將來還有與之對應的少年漂、青年漂、中年漂、壯年漂,以及男漂女漂之類的說法了。現在就湊個熱鬧,談談“老年漂”吧。

飲水思源,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葉落歸根。這是過去時代人們的典型生活特徵。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回到家鄉高歌一曲:“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說:“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些話都體現了一個人老了的時候,或者成功了的時候都是“迴歸”故鄉。但現在由於城市化的進程,老年的父母由於養老、看孩子等原因卻不得不離開習慣了的、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地方,來到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地方,跟隨子女來生活。正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3161人進行的調查研究所顯示的那樣,98%的人表示身邊存在“老年漂”現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見。“漂”的三大主因中,83.2%的人表示是“幫子女帶小孩”,其次是照顧子女的生活,佔到61%,還有42.2%的人表示“想念子女”。

漂族老人會遇到“社交圈子窄,會孤獨寂寞”、“醫保、社保問題”、“與子女生活習慣不同,容易產生矛盾”、“來到陌生的城市,會無所適從”、“子女條件有限,老人被動分居”、“語言不通”等問題。(《逾八成“老年漂”是幫子女帶小孩》)

你想想,一個在家鄉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有多少會樂意或願意跑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生活呢?老人喜歡清靜,熟悉的生活,他們精力下降了,不願更多地勞神費腦了,更多的老人連看孩子也精力不濟了。年輕人都知道帶小孩子很累很累的,只有小孩子睡覺的時刻還好受一些。有許多老人倒是不需要照顧小孩子了,但得給子女做飯。醫保社保問題都是其次了,最重要的是,與兒媳婦或女婿生活習慣不同,容易造成矛盾和隔閡,吃少吃差都不怕,怕的就是鬧矛盾和鬧意見,心裡不痛快,不舒暢。此外,身邊再沒有能夠說上話的,語言通的,那就苦上加苦了。

因此,讓老年人呆上幾天,轉一轉,看一看,可以;時間長了,除非個別老人的觀念新穎和青年人同步,那麼,大多數老年人都希望還是在自己的熱土上去生活。如果實在還得漂,那麼,就建議我們的年輕子女多為老年人可能面臨的上述問題做些努力,儘量減少他們的不適感,讓他們心情舒暢地漂下去!


天地人是小阿彌陀佛


夢繞丹陽湖

那得看我女兒有孩子時我和女兒各自的經濟狀況。

一、女兒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

如果我的經濟狀況非常不錯,我不會為兒女變成“老年漂”。我會給女兒僱一個保姆,專門幫她帶孩子。而我會經常去看望她,輔助性地幫她,但不會把自己栓死在“照顧孫子”這事上,畢竟雖然老了,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我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運行的。

如果我的經濟狀況也不行,不足以支付每個月保姆的高額費用,那麼會為了女兒暫時放棄自己的生活,幫女兒一把,做上幾年“老年漂”,畢竟年輕的時候沒人幫一個人帶孩子,經濟又不好的滋味體驗過,不想女兒也苦這麼一次。

二、女兒經濟狀況非常好。

這還有什麼討論的必要嗎?讓她僱保姆,一個保姆不夠,僱倆!


後半生專注打懶

社會發展註定很多的老年人不得安寧,都知道中國人是最注重感情的。

城市老年人還可以,基本上都有退休金,可以過無子女生活。農村老年人是沒人管的,只有跟著兒女顛沛流離,特別是身體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跟兒女生活沒法生活,只有跟兒女一塊幫他們看看孩子,做個飯,有的還能打個零工。

說實在的,誰都不願意老了還居無定所,老無所依。可農村老年人沒有生活來源,有的七十歲還出來打工,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兒女,為了自己活著,小車不倒直管推。

所以,社會上有些給自己謀福利不惜餘力,如果還有良知,多關愛一下老年人算是積德行善了。


火起來才是硬道理

1.養兒防老

人活著一輩子,結婚生子,養兒防老,為了什麼,為了子女,為了下一輩的延續,也是為了自己老有所靠…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人活著比什麼都強,人一旦沒了,什麼也都沒了。



2.願不願意很大一部分不是自己能左右的

我想一輩子年輕,我想一輩子,都是20歲可能嗎?我不想結婚,不想長大,不想變老帶小孩,可能嗎?不合常理,不合人間倫理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人,都會慢慢的變老,人都有父母,兒女,這才是人生,生活…


人生生活就是這樣,忙忙碌碌的一輩子,成家立業,為子女,為孩子,為自己,也可以說是生活所迫吧,不是自己應不應該,自己願不願意,而是,生活的必然性…長情倫理罷了…


八戒看社會

不願意。年輕時歸父母管,老了歸子女管,一輩子就不能為自己活嗎?說歸說做歸做,如果子女實在有需要的地方,我們做父母的可以適當幫助一些,但要適可而止,要知道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子女的🏠不一定永遠是父母的家,有時候距離產生美,與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彼此都有個照應即可。子女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觀點,我們做父母的最好讓他們自立,培養他們獨立的人生觀,子女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才會理解我們的不易,才會善待我們孝敬我們。


笨蛋179711171

本來我們自己在外面漂泊多年,掙一點工資,到老了能回故土,和年少的玩伴能夠相聚、相敘。安享晚年,這是我們在外打工的人多數心願。還能再讓兒女牽著漂泊嗎?


虹豐印刷廠

老年漂,我看了看從老家趕來幫我看孩子的媽媽,眼眶就有些溼潤了……爸爸還沒有退休,因為我有了寶寶,媽媽被迫和我爸爸分開,幫我照顧寶寶,真的特別感謝我的媽媽,還有獨自一人生活的爸爸!是你們讓我可以生完孩子依舊可以放心工作,我真的不願意你們那麼辛苦,畢竟是該安享晚年的時候,卻要為我辛苦,爸媽為我吃了很多不該吃的苦。我經常表白爸媽,但他們卻說只希望我好!他們是真的心疼我!我這一生可能只欠父母的,下輩子還要繼續做他們的孩子。每次我這樣說,爸爸就總認為我覺得他們老了,他總會寬慰我說,別的不敢說,在保護你10年肯定沒有問題!親愛的爸媽,真的好愛你們,好感謝你們!可能愛是會延續傳承下去吧!以後為了我的寶貝我也會努力陪伴他,照顧他和他的孩子!



新手媽媽叨叨叨

我現在距離老年還遠但是我想說說自己的感受,老年漂這個話題很沉重,是當今社會的一個整體寫照,大部分都是農村出來的或者是小城鎮的人相對城市裡的人不存在漂這一說。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不好說,只能是越來越好,但是對於現代來說如果我是老年我願意為自己的孩子付出,首先孩子在當今壓力很大不論是金錢還是精神上的,所以金錢上能分擔就分擔。其次就是精神上分解孩子們的壓力讓家庭和睦。願孩子們都健康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