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餛飩皮中洗出“膠”,你信還是不信?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古城春風」】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麵條大家應該都吃過吧?

據說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開始吃麵了,

沒想到最近,一直吃得好好的麵條出事兒啦!

捎帶著的還有餃子皮、餛飩皮。

咋回事呢?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近日,一段麵條裡含“膠”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裡,一網友拿出麵條浸泡在水裡做實驗,結果麵粉溶解在水裡,還有一團類似糊狀物的物質根本無法溶解,網友稱這就是“膠”,並呼籲大家以後不要買麵條吃了。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緊接著,餛飩皮也“光榮了”——

據說,一女網友在網上看到類似“無良商販為了麵食更加勁道耐煮,在麵食里加膠水”的報道後,感到一陣後怕。因為兒子特別喜歡吃抄手,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市場買抄手皮回來包給孩子吃。她於是按照網上的方法開始試驗:把抄手皮放在盆子裡,然後加水開始洗面,洗到最後,洗出來一坨黏不拉幾的“奇怪物體”,跟膠一樣!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

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對勁?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這難道不是傳說中的麵筋嗎??

作為一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理工狗,

嬸可忍叔不可忍啊!

果斷舉報加闢謠!

然而畢竟還是有很多人不信呀,

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麵粉是怎麼來的……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咱們這裡還是來仔細扒一扒。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筋道的秘密

不管是麵條還是餛飩,總之,咱們今天就好好說說這裡面到底有沒有膠?既然差不多,我們就直接從麵條說起吧!

麵條筋道的秘密就在於麵筋,也就是麵粉中的蛋白質。如果你將麵糰、麵條放在水裡反覆搓洗,剩下來的黏黏的東西就是它。

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做過這個實驗,麵粉水裡加碘酒,顏色是深藍色,洗過之後的麵筋遇到碘酒不會變色,因為沒有澱粉了。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麵筋蛋白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麥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它們可以相互結合,形成複雜網絡結構。你可以將麵條想象成由蛋白質分子搭建的海綿,而澱粉顆粒以及脂質就像海綿裡的水分。

蛋白質是麵條的骨架,其含量和結構的細微差異賦予麵粉不同的加工性能。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40%的小麥被做成了麵條,但它們和做蛋糕、麵包的完全不同。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如果蛋白質含量太低,麵條韌性、彈性不足,加工的時候容易斷裂,煮的時候容易混湯。

如果蛋白質過多,麵條韌性過強,雖然耐煮,但也不容易煮透,導致最終口感不佳。

怎麼增筋的?

為了增加麵條的筋道,可以給它加點料,比如加入麵筋粉、雞蛋、鹽或鹼。

麵筋粉當然最好理解,麵條不夠勁道就是因為麵筋成分不夠嘛。

加雞蛋的作用也類似,因為雞蛋的蛋白質在結構上和麵筋蛋白質有相似之處,因此可以增強蛋白質網狀結構的強度。在家自己和麵可以用這招,但麵條廠一般是用預先加工好的雞蛋粉。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做麵食的有個俗語是“鹽是筋,鹼是骨”。鹽分的主要作用是影響麵筋蛋白的空間結構,使它們形成的網狀結構更緊密,於是麵條的韌性就變強了。

鹼的作用和鹽類似,它可以促進麵筋蛋白相互結合,增加結構強度。不過鹼會讓面發黃,四川涼麵、武漢熱乾麵的顏色就來自於此。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塑化劑or膠

傳言中的麵條加塑化劑可能是誤傳,但加膠倒是挺普遍的。

這種膠並不是膠水或工業膠,而是食用膠,學名增稠劑,如果用高大上的表達就是可溶性膳食纖維。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目前國家允許使用的增稠劑有幾十種,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天然食物中提取的。比如提取自果皮的果膠,從海藻提取的海藻酸、卡拉膠,此外還有植物提取的沙蒿膠、田菁膠、亞麻籽膠等。也有一些是用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得到的,比如環糊精、可得然膠、黃原膠等。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以最常用的黃原膠為例,它是一種高分子多糖。它身上佈滿了羥基、羧基、氨基等結構,它們就像“觸角”一樣可以抓住蛋白質、澱粉和脂質,提高麵條的韌性。同時它粘度大、溶解性好,能吸附大量水分,因此麵條的口感也更有彈性、更爽滑。

增稠劑還有一個妙用,那就是做雜糧面。

蕎麥、燕麥、玉米粉不易形成麵筋結構,因此需要添加小麥粉才能做成有彈性、抗拉伸的麵條。如果你希望少加些小麥粉,那就需要添加少量增稠劑幫忙。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當然不用增稠劑也有替代辦法,比如加入魔芋粉。魔芋的主要成分也是高分子多糖,它能起到增稠劑一樣的作用。

總之,爽滑可口、久煮不爛的麵條確實需要做技術處理,不過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黑科技。增稠劑在食品中的應用非常多,麵條也只是它眾多的秀場之一。

面条、馄饨皮中洗出“胶”,你信还是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