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NO!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近日,教育部發布禁令:嚴禁各地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

一時間,爭議又起,有網友戲稱“我憑本事考的狀元還不讓宣傳了?”還有人質疑“為什麼不能宣傳。這樣正面的榜樣不讓宣傳,你們讓孩子天天看蔡徐坤?”

理解支持的聲音也有:“讓教育迴歸常態,讓高考狀元、升學率不再成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對於是否應該禁止宣傳“高考狀元”的爭辯和熱議,某種程度上說明大張旗鼓地宣傳和炒作現象仍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著,甚至其嚴重和氾濫程度需要教育部做出“嚴肅處理”的雷霆手段才能稍稍平息。

01

在公眾面前“表演”的狀元們

確實,“狀元之熱”每年高考後、入學前都會重演一遍。曾經的高考狀元還只是戴著大紅花四處遊街,如今各種蹭狀元熱點的方式簡直讓人啼笑皆非。

在一段時間內,各地的高考狀元就像是當地的小明星,但是出場費又比真正的影視明星便宜不少,沒準兒幾千塊錢“獎學金”就能搞定,所以各個商家甚至旅遊景點,尤其是和學習、文化產品沾邊兒的,都摩拳擦掌想蹭蹭熱點。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又出現了高考狀元成網紅的現象。據報道,2017年,有不少狀元現身直播平臺。雖然不少“狀元”是抱著交流學習心得、接觸現實社會的初衷而觸網,但直播平臺卻將其作為一門生意來做,一時間消費“狀元”成風。

02

成為高考狀元是什麼樣的體驗?

用“狀元”這樣一個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早已在民眾中約定俗成的概念,來指稱在教育和考試中拔尖的人才,本身並無不妥,但將其商業化、政績化或網紅化,則是對“狀元”的人格蔑視。

當“狀元”成為一個標籤和宣傳利器之後,作為核心的狀元本人,誰真正關心他們的成長和體驗呢?

知乎上有個問答“成為高考狀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回答者除了少數人認為狀元的名號給自己帶來了自信以外,大部分的狀元們都承認“一個人在大學的種種成就往往和其高考成績關係不大,畢竟高考有運氣的因素在,但大學裡的種種考驗會將運氣的作用趨近於無窮小。”面對這種外界強加的光環頗為平靜和理性。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甚至,部分因為運氣和超常發揮而“幸運”地成為狀元的人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這種不匹配的榮譽所折磨,有的失去了友誼,有的從此過得束手束腳,覺得自己失去了“失敗”的權利,“狀元”的頭銜成為枷鎖一般的存在。

2014年江蘇省理科高考狀元吳呈傑作為近日引發爭議的《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作者,曾經這麼評價自己的狀元身份:“日子是真刀實槍的,騙不了人。如果要感謝‘狀元’給我帶來什麼的話,就是它在很早之前就讓我品嚐到年少得志的滋味,同時讓我知道,得志的滋味也不過如此。

03

對狀元的過度宣傳是在“吸鴉片”

狀元身份對本人來說,某種程度上是枷鎖,對於學校、地方乃至整個教育事業來說,過度宣傳和利用也猶如飲鴆止渴。

就各地中學而言,“宣傳高考狀元和公佈高考升學率”,最直接的就反映在招生層面,而“招生好”就代表“教育資源優質”,“教育資源優質”就會產生爭取教育資源的怪局,這基本上也是“天價學區房”的邏輯。而在“爭取難”的問題上,自然就會出現“腐敗勾兌”,也就是人們常講得“花錢找人進”。

某種意義上,某些學校、地方或教育機構對高考狀元的迷戀和宣傳,就像是在“吸鴉片”。這樣的“宣傳鴉片”在一時或許能夠給宣傳者帶來好處與快慰,最終卻會害人害己。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確實,在短時間內,“高考狀元”的宣傳,能立竿見影地提升本校、本地、本機構的知名度。在社會上,公眾也確實認可“高考狀元”這塊金字招牌,此類宣傳帶來的短期利益無疑十分豐厚。

但是,一旦我們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就會發現,這樣的宣傳貽害久遠。一方面,對“高考狀元”的追捧,會讓師資、優生源、經費等教育資源進一步向佔有優勢的學校、地方和機構盲目集中,進一步加劇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對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和教育領域的社會公平都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對“高考狀元”的集中宣傳,也會促成普遍性的“狀元攀比”,從而讓更多的學校、地方、教育機構陷入到“掐尖”的焦慮之中。這種焦慮造成的結果,自然會扭曲教育工作育德育人的的本質,強化“唯分數論”。

甚至,從學生和家長層面而言,在這樣的一種宣傳氛圍下,變得越來越沒有教育的安全感,與之相稱的只能是“各種成功學”和“無序的進階邏輯”。

04

完全禁止宣傳狀元是“一刀切”?

存在的問題如何解?——不宣傳高考狀元,但可以“沒有”高考狀元。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據報道,去年江蘇省就採取了不公佈高考成績排名,高考成績只提供給考生本人的做法;

從2008年開始,山東省就不再把高考成績提供給各地的教育部門或學校,高考成績只向考生本人開放;

在廣東省,自從2012年就祭出“狠招”,高考成績位列全省前十名的,就會被查分系統技術屏蔽,考生自己也查不到。

從招生環節來看,雖然不向中學和社會公佈高考成績排名,但主管部門隨時可以查閱,而且高考錄取批次線、學校投檔線,以及各科類“逐分段統計表”仍向社會公開,所以不會影響錄取的公平公正。

如何有效抑制對高考狀元的炒作;

如何正確總結和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使其對還在高考之路的跋涉者提供借鑑;

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對高考升學率進行通報,為教育部門和學校提供改進工作、互相學習的參考。

仍是教育界需要關注的問題。

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N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