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發起的“奪門之變”為什麼被認為是沒有必要的?

李容海

奪門之變,最大的勝利者不是復位的明英宗,而是徐友貞。在奪門之變中,明英宗冒的政治風險最大,而他不過是被別有用心的徐有貞利用了而已。


公元1457年,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鎮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後,又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從被囚禁的太上皇變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貞、石亨發動的“奪門之變”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

八年前,年輕的明英宗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抵禦北方入侵的瓦剌,結果在太監王振的胡亂指揮之下,20萬大軍進退失據,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殲,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被瓦剌囚禁之後,他的弟弟朱祁鈺被立為新的皇帝,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自然也失去了利用價值,瓦剌將其送回北京,回到京城之後的明英宗被弟弟囚禁在南宮,成了一個囚徒。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徐友貞和石亨等人發動政變,從南宮迎來朱祁鎮,帶領軍隊攻入宮內,幫助明英宗復辟成功,這次事件被稱作“奪門之變”。

然而,重新登上皇位的朱祁鎮並不是最大的勝利者,他雖然從被限制自由的囚徒變成重新大權在握的皇帝,但是他付出的成本卻很大,在這次政變中他被押上了他的生命和將來的政治生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我們看一下如果景泰帝病逝,誰會繼承皇位。

第一條路,當然是立自己的兒子,但是很不幸,自己的兒子朱見濟雖然之前被立為太子,但是不久之後去世了,而且朱祁鈺之後再也沒有生出過兒子,所以這一條行不通。

第二條路,按照明朝的皇位繼承法來,朱元璋給皇位繼承確立了明確的法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朱祁鈺沒有兒子,只能兄終弟及了,那麼朱祁鈺的父親朱瞻基健在的兒子還有前皇帝、現任太上皇朱祁鎮,但是朱祁鈺肯定不希望哥哥繼位,因為朱祁鎮復位之後肯定會對其反攻倒算,以報被囚禁七年之仇。

第三條路,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等朱祁鈺駕崩以後由侄子繼位,也是順理成章的。而且朱見深之前曾被立為太子,後來朱祁鈺為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最後一條路,迎立外地藩王入京繼位,但是這一條要建立在自己的父親朱瞻基這一系全部斷絕之後,大臣們持反對意見。

病重的朱祁鈺也選擇了妥協,種種跡象表明他有意重新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一旦朱見深繼位,朱見深的父親朱祁鎮就成了真正的太上皇,年僅12歲的朱見深自然無法掌握大權,大權自然會落到朱祁鎮的手上,朱祁鎮將成為大明的最高統治者。

而在朱見深即將被重新立為太子之前,徐友貞、石亨等人為了自己的私利,準備發動政變,迎立朱祁鎮,這樣他們就可以以擁立之功而位極人臣。

在政變當晚,石亨的軍隊並沒有辦法攻破宮門,最後還是朱祁鎮以太上皇的名義命令守將打開宮門,政變差點失敗,一旦失敗,朱祁鎮恐怕連囚徒太上皇都做不了了。

而徐友貞雖然是一個三品的左副都御使,但是他在朝廷之中並不受人尊敬,當年瓦剌緊逼北京時,他主張南遷,成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被于謙痛斥。在北京防衛戰取得勝利之後,他成了大家恥笑的對象,也不受景泰帝和其他重臣的待見,每次升遷名單呈報景泰帝,景泰帝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不會批准。

後來,他將名字改為徐友貞,才慢慢的升遷到三品大員,但是對於他的過往,同僚們還是一清二楚。奪門之變後,因為徐友貞是擁立首功,所以一躍成了新內閣首輔,權傾天下,如果沒有這次政變,他恐怕永遠也入不了閣,更別提首輔了。

而政變的另外一個主角,石亨,因為協助於謙防衛北京城,後又率兵抗擊瓦剌有功,已經官封太師,封侯,政變之前,石亨的地位已經很高了,到了英宗復位,只是將其封爵提升為公而已。

所以,奪門之變看似明英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其實他是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甚至失去性命的風險,而徐友貞才是最大的勝利者。


天涯看點歷史號

說起明英宗,馬上就會聯想起“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這兩個典故。一個少年天子,因為少不更事一時興起聽信閹人王振的胡言亂語,御駕親征討伐瓦喇,不幸被瓦剌俘獲,從此開始了一段歷經苦難迭蕩起伏的人生。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 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閹人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因為瓦喇軍擅長運動戰,來去無蹤,結果明軍無功而返,可是令人感覺奇葩的是,王振慫恿英宗帶著大軍繞道到他的家鄉蔚州觀光旅遊一番,英宗竟然欣然同意了,結果被瓦喇軍追上,明軍被擊潰,英宗被俘。

明英宗朱祁鎮和欽宗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朱祁鎮在位時並無大過,而且政聲良好。 朱祁鎮是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北國時甚至俘獲了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爾芳心。因此這位伯顏兄儼然成了英宗的保護神。同理,因為英宗有超常的人緣,朝中故臣對他的感情是勝過朱祁鈺的。 在他回國後被弟弟關押起來時,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願任他驅使,為他出力,因此在奪門之變發生之時,眾臣裝聾作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後。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土木之變之際,孫太后同意朱祁鈺監國,差不多同時也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明英宗和孫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而朱祁鈺為了把後續皇帝變成自己的嫡長子,起了廢儲君朱見深的念頭。由於太子朱見深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鈺不得不慎重。 他因此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不惜武力威懾。



因為當朝大臣基本上都是前朝老臣,而現太子朱見深並無過錯,無故廢除在法理上說不通,就連於謙在這個問題上也保持了沉默。 但是攝於皇威他們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他的汪皇后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爭辯,卻被廢了皇后,打入冷宮。就這樣,景泰三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明英宗還京後,朱祁鈺保國有功,未把皇位交還給明英宗還說得過去,但他反把明英宗之子的太子位也廢了,並且對待他這位前任老兄也十分苛刻,恨不得馬上讓他死。甚至命人砍掉朱祁鎮經常納涼的樹林。朝臣上下認為朱祁鈺私心過重,有失民心。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同時兼陳一切弊政。朱祁鈺聞訊大怒,鍾同被下獄杖死。



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可以坐觀其變坐享其成的,因為石亨在景泰帝面前失勢,挾英宗政變,所以本來正統的英宗因奪門之變反而讓人覺得得位不正,如果他能再忍耐一段時間,景泰帝病勢更加沉重之時,大臣們肯定會做出決斷,如果景泰帝朱祁鈺再不恢復朱見深的皇儲之位,必然要迎請英宗復位,這就是李賢對英宗所講的。所以說英宗的奪門之變實際上是一招臭棋。


萌萌媽媽E

中國歷史上功臣遭屠戮的案例並不在少數,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最後只落得個斬首棄市的下場。但冤情總會的以昭雪,于謙也不例外,而幫助於謙平反的人則是另一位名相——李賢。

于謙

李賢也是進士出身,才幹甚大,而且頗為清高。三楊之首楊士奇想要見他一見,李賢竟然託詞不去。正統初年,李賢是為數不多的能看出邊境的蒙古人已經漸成大禍的官員,屢次上書沒有得到批覆,還隨行去了那場著名的御駕親征。不過在“土木之變”中,李賢卻極其幸運的逃回京師,也算是福大命大。

楊士奇

明代宗繼位後,李賢向他進上一份“正本十策”,勸諫皇帝要勤學、戒欲等,並且要善用火器。朱祁鈺非常讚賞,讓翰林把這封奏摺寫在御前的屏風上,以備時時自警。主持朝政的于謙也對李賢非常欣賞,讓他去巡視邊境以備積攢資歷。短短几年,李賢就從一個普通京官升到了吏部侍郎,可謂青雲直上。

景泰帝朱祁鈺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復位。李賢雖然受過朱祁鈺、于謙的恩,但是朱祁鎮和掌權的徐有貞卻也很賞識他,官拜吏部尚書併入閣。但到底李賢還是有良知的,他深知于謙是什麼樣的人,而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又是什麼人,為于謙復仇成了他後來生活的主旋律。

明英宗

在奪取權力後,徐有貞就逐漸和石亨、曹吉祥這些暴發戶有了距離,而石亨等人也頗為忌憚這些文臣,天天尋思著要把徐有貞和李賢整死。而朱祁鎮對這兩個只知道撈錢撈權的傢伙極不感冒,有一次單獨召見李賢的時候問道:“此輩干政太狠,外面奏事的都要先去拜他們的碼頭,該拿他們怎麼辦?”李賢說:“陛下只乾綱獨斷即可,何必管他們這些奴才?”朱祁鎮又說:“有一次我沒聽他們的,他們的臉色立刻就變了啊!”李賢又說:“您慢慢的制約他們的權力就行了。”

石亨

朱祁鎮覺得李賢說的很有道理,又問他:“你怎麼看奪門之變?”李賢說:“稱之為‘迎駕’就好了,怎麼能叫‘奪門’?帝位本來就是是您的,‘奪’就是說您得位不正!這件事幸虧您成功了,如果有所敗露,石亨這些人命不足惜,將把您置於何地?”朱祁鎮恍然大悟。李賢又說:“朱祁鈺當時已經沒幾天好活了,又沒有兒子,群臣遲早要表奏請您復位,何必鬧這麼大陣仗?這些傢伙又如何邀功請賞,招權納賄!《易經》有云:‘無論是開國還是繼承家業,都不能用小人’,正是這麼個說法!”朱祁鎮深以為然,命令以後再提及此事再不準提“奪門”兩字。石亨的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而李賢則在徐有貞獲罪以後一直擔任首輔,直到明英宗去世。

奪門之變


青言論史

英宗被俘虜了,為了絕蒙古人的念想,確實該立皇帝,那順理成章就該立他的兒子朱見深,但如果立朱見深,屬於按法度辦事,那麼就沒人是首功了。朝臣一片私心,想取得擁立之功,昧著良心用力朱祁鈺,才造成兄弟反目,奪門之變的悲劇!!!


一路135

簡單來說當今皇帝朱祁鈺身患重病,已在鬼門關徘徊,而他太子先他而去,又沒有其他子嗣。朱祁鈺病重時隨沒說還政於朱祁鎮,但是他死後眾大臣不請朱祁鎮重出江湖難道還有第二人選?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這個奪門之變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最近要準備發一篇關於土木堡之變的文章,詳細分析了前因後果,敬請關注。對於政治,我們老百姓總是太年輕太幼稚。通過土木堡之變的分析,你會發現於謙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實在不簡單。通過這場事件,在明英宗回來之後,于謙控制著兩個皇帝,實在太牛了,如果明英宗不抓住石亨和于謙內訌的機會發起這個奪門之變,後果就很難說了。而且有分析,這個奪門之變的機會是景泰帝給的,兄弟兩聯合起來唱的雙簧,目的就是幹掉于謙。


蘇一先

個人認為,從朱祁鎮的角度來看,無論出於野心還是自保,奪門之變都是必要的。很多人覺得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並且兒子早亡,一旦朱祁鈺死了,只能是朱祁鎮或者是他兒子繼續當皇帝,所以奪門之變沒必要。但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朱祁鈺已經把朱祁鎮幽禁七年,朱祁鎮一直提心吊膽的,他怕自己和兒子哪天一不小心就被朱祁鈺暗殺了,或者朱祁鈺再召一個藩王來繼承皇位。最可惜的就是千古英雄于謙了,他淪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當初為了穩定局勢而擁立朱祁鈺,儼然已經被朱祁鎮當成朱祁鈺一黨,故殺之。很少有人能有李世民一樣的心胸能重用魏徵等人


蘇殿下

不是認為,而是真的沒有必要。對於奪門之變,明朝重臣李賢曾向英宗進言,說明了奪門之變的真相。只不過是石亨,徐有貞為向英宗邀功的一場賭博而已,輸了英宗朱祁鎮便會賠上身家性命,而勝了石亨和徐有貞,就對英宗有擁立之功,定當受到英宗的重用。

奪門之變時,代宗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不久將離開人世。而代宗無子嗣,也就是沒有皇位的繼承人,去世以後能繼承皇位的只有朱祁鎮父子。退一萬步講,大臣們擁立朱見深為帝,那不還是還皇位於朱祁鎮之後嗎!



但這些對朱郊鎮來說,還不能消除其這幾年被監禁的悶氣,再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大臣們的挑唆慫恿,禁不住走出了這一步。按李賢的話說,奪門之變就是石亨和徐有貞的一場賭博,而賭注就是英宗的腦袋和全家人的性命。不過最後還是賭贏了,英宗既登了基又出了氣,還把作為皇弟的皇帝英宗,降為王沒有葬入帝陵之中,使原本該十四陵的明皇陵,成了現在的十三陵。


無奈且向上

不要去猜測古人的想法和做法 在當時的環境背景處境之下 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 不是每個人都是聖人 去考慮大局 換做今天的人 也許做的更下作和無恥呢 只是可惜了一代名臣于謙 活的驚天動地 死的萬古流芳


雲端回到人間

沒有必要?你要理清一個時間的先後順序。奪門之變然後代宗病故,沒有奪門代宗如何?慈禧就死在光緒後幾個時辰,為什麼?巧巧的媽媽生巧巧,你說巧不巧?沒有奪門,代宗不死,無子可以生,甚至代宗真病死前也可以讓英宗早他幾個時辰。看頂層的鬥爭,彆著眼於小人物的情感對錯,把國家看成一個人,皇帝是大腦,或者是大腦的重要部分。或許那樣看有不一樣的視角。49至76,中國人口列個算式……國土,看看東北有哪國軍隊,西北在誰手裡南京真能任命西北廣西的人事?西藏是否在控制下,為什麼中印戰後在清除掉印度的特權,新疆當時還有幾個漢人,當時的新疆是在誰的手中?寧採臣帶著賬冊不等於就可以要回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