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星二代美國被捕牽出其母育兒觀,父母們,請控制好你的控制慾

這幾天臺灣出了一個娛樂新聞,引起了我的關注。

臺灣星二代美國被捕牽出其母育兒觀,父母們,請控制好你的控制慾

臺灣星二代美國被捕牽出其母育兒觀,父母們,請控制好你的控制慾

臺灣星二代美國被捕牽出其母育兒觀,父母們,請控制好你的控制慾

事情的起源是有一個在美留學生對自己的朋友說:“5月1日不要來學校,我要進行校園槍擊。”結果朋友將信將疑之下還是報了警,警察在這個留學生的家裡搜出了各種武器裝備,包括槍支和1600發子彈,讓人震驚。

試想一下,這個留學生如果真的發動校園槍擊,後果有多麼不堪設想!

這個事情之所以上了娛樂新聞,是因為這個留學生的媽媽是臺灣的知名演員狄鶯,內地很多年輕觀眾知道她都是因為看《康熙來了》。其子在美被捕後,狄鶯在《康熙來了》裡分享的一些育兒觀便被網友翻出來,引發熱議。

她曾經多次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的奇葩育兒觀,當時看只是感嘆這位母親控制慾太強,如今回頭再看,不得不說這個孩子如今出了這樣的事情和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大致總結了一下狄鶯分享的育兒觀點:

因為希望孩子之後成為棟樑,長得高一些。她要求孩子必須要吃到大人的飯量,如果孩子不願意吃,她就盯著孩子吃完,每天要花7個小時看孩子吃飯,每頓飯吃2小時。

考試必須考到80分以上,否則打到屁股開花。但考到90分以上有獎金。

縱容孩子抱著自己睡覺,認為這是孩子愛她的表現,直到孩子發育才意識到要分開睡了。

孩子11歲之前沒有獨自出門過,為了保護眼睛,不能看手機、玩電子遊戲,不能看太多電視。

不準爸爸插手教育,造成爸爸的缺位。

這位媽媽的育兒觀讓我感覺到了濃濃的控制慾,同時也讓我想起了英國心理學家講得一句話:父母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衡量,這位明星的育兒無疑是非常失敗了,她把孩子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世界,控制他的言行,控制他的心理活動,控制他的一切。以至於他有一天去到遠方,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感受,從而走上“放飛自我”的道路。大量的案例證明:正是父母強烈的控制慾迫使孩子遠離父母,遠離家庭,甚至走上歧途。

所以,家長們,請好好控制你們的“控制慾”!

01

要學會放手 但不放任

學會放手,是控制“控制慾”的第一步。

很多時候,孩子在爭取爸媽的意見時都會獲得“可以”或者“不可以”這兩種答案。如果父母心中有顧慮,答案就會偏向於不可以。但實際上,完全不可以做的事情很少,“不可以”的背後是父母不想放棄對孩子的控制罷了。

為什麼非要給孩子這麼沒有餘地的回答呢?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放手,給孩子畫一個可以的圈:你可以試著走路,但要小心摔倒。你可以出去玩,但要在8點之前回家。你可以玩一回遊戲,但你要在10點之前把作業寫完。

相比起通過不可以把孩子牢牢的控制住,放手讓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也讓他們明白父母的底線在哪裡,以及什麼是真正不可以做的事情。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要承擔和他年齡段匹配的壓力和責任。總有一天你會力不從心,沒辦法幫他解決所有的事情,與其控制,不如放手讓他去做、去成長。

02

要反思究竟是自己需要 還是孩子需要

一些父母常常懊惱:“為什麼我為孩子做了這麼多,但是他們卻不領情?”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不妨問問自己,是孩子需要你做這麼多,還是單純是你想要為孩子做呢?大部分時候是後者。

其實做的太多也是一種控制,因為你已經做了,孩子不得不按照你做的去實施。因為你做了,孩子若選擇不做就揹負上了不領情的鍋。久而久之,孩子只能在你設計的道路上前行。

我的一個朋友曾說過:“我從孩子出生起就告誡自己不要太溺愛他。因為其實孩子並不需要溺愛,是我們自己需要享受溺愛孩子的那種感覺。”同理,很多興趣班孩子不需要上,是你需要送孩子上興趣班來緩解焦慮。孩子不需要你為他事事包辦,是你需要通過事事包辦證明自己關心他……

所以,唯有把這個問題記在心裡,不斷反思,才能避免做得太多對孩子造成控制,也能有利於自己在孩子真正需要時使上力氣。

03

和孩子劃清界限

最強的控制慾是什麼表現?日劇《Unnatural》裡有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女主的媽媽厭世,她騙自己的兩個孩子、丈夫吃了安眠藥,封閉門窗,燒炭自殺。女主因為各種原因活了下來,在回顧這期強迫性自殺案件時她憤怒地說:“在全家自殺的案件中,父母們把孩子單做自己的所有物一樣,覺得留下他們一人太可憐了乾脆一起殺掉。完全沒有理解,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個體。”

當然這只是極端的案件。現實生活中,沒有和孩子劃清界限的父母們的表現往往是干涉他們的興趣愛好,干涉他們的求學路線,干涉他們的婚戀,干涉他們的生育……”

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和他劃清界限,你才能懂得何時干涉、何時放手的界限智慧。

最後,讓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想,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父母是種什麼體驗?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這樣形容: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因此,別讓自己的愛成為孩子的負擔,別讓自己的控制成為孩子人生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