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調歌頭》懷念的誰?為何成為千古之謎?

新龍祥

《水調歌頭》這首詞是蘇軾思念自己的弟弟蘇轍而寫,不是思念自己的愛人,是對人生中無不散之筵席的感嘆。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是蘇轍的字。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感情很好,文學上蘇軾才華更好,但官場上他不如蘇轍弄得明白,二人經常有探討,也有相互關心提醒。

蘇軾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公元1076年的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宋神宗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並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