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開源”之路,用“拿來主義”實力打臉“自主可控”雲廠商

魯迅先生在1934年發表《拿來主義》,抨擊當時國民政府和世人的或“閉關保守”、或“妄自尊大”的自負心態。魯迅先生更是指出,面對西方“送來”的各種新鮮事物,不要“恐怖”,而是要“拿來主義”,不妄自菲薄,也不“全盤否定”,批判繼承地大膽“拿來”。這一思想至今都振聾發聵。

顯然,“拿來主義,自主可控”兩種雲的言論,製造了“混淆視聽”的概念。這樣的輿論引導確實高明,很好把握了最近國人對“眾多基礎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恐慌心理。

先來說是否是真“自主”、真“可控”?因為最底層的基礎網絡、芯片設備這些層面始終掌握在別人手裡。現在就奢談“自主可控”明顯還是一種奢望。

再說 騰訊雲和華為雲基於OpenStack這類開源架構會‘受制於人’,會‘難以為繼’”的說法,既不尊重事實,也不尊重發展規律,自然遭到眾多業內人士的批評。

從正面意義上說,國內雲廠商根本不用忌憚自己是“拿來主義”,而且應該更加開放和自信地心態參與到“開源”的系統中去,主動去“擁抱開源”。

這一點,華為雲正是“拿來主義”的佼佼者。

2017年10月5日,華為從15家廠商中激烈角逐中,競選成為Kubernetes社區首屆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的指導委員會席位。這是中國廠商首次在容器開源領域中獲得的技術委員會席位。今年的4月17日,華為和谷歌又入選CNCF社區獲得技術監督委員會(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席位,為進入TOC技術監督委員會,是CNCF社區對華為公司技術能力與對開源社區長期貢獻的肯定,也是繼去年進入Kubernetes社區Steering Committee後,華為更進一步參與整個Cloud Native領域最高的技術委員會。

就在5月2日,華為雲又應邀亮相CNCF主辦的頂級容器大會KubeCon,現場將充分展示容器領域的創新發展和成功應用。

可以說,華為通過參與和貢獻 Kubernetes項目,為自身帶來了在規劃、網絡、多集群聯合、應用支持、安全、可擴展性和政策執行等方面的良好設計、代碼和文檔管理,以及在服務治理方面的收益。另一方面,華為在受益的同時又將自身遇到的實際問題不斷的貢獻給社區,與社區成員一同推動Kubernetes的發展。目前華為約有60名工程師投入CNCF基金會項目,向社區貢獻Patch 3000+,2017貢獻排名在全球147家會員中佔據TOP3。華為雲的雲原生全棧技術已覆蓋CNCF技術全景圖中的七大類別,共16款產品,涵蓋應用上雲、以及雲上開發與運維的全生命週期服務。

華為雲對於“開源技術”的“拿來主義”的態度,就是一種積極參與、積極貢獻,並在將來可以成為有話語權、有制定規則權的重要成員。業界以及大眾應該有一種更為清醒和自信的認識,那就是“擁抱開源”並不是“低頭認輸”,“自主可控”並不是“悶頭苦幹”。只有“源於開源、高於開源、回饋開源”這樣一種“拿來主義”的信念,才會真正“務實”的去助力國產雲計算系統的“自主可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