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效課堂文化概論的泛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發表的著名報告《學會生存》中談道:教育能夠而且必須是一種解放。教育應該解放學生的主體性,解放學生的潛在能力、創造能力和開拓探索精神,促進個性的發展,讓學習者成為"獲得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識的接受者"。

當下中國的教育學應該首先關注"教育解放學",解放的首先是學生,其次是教師。高效課堂一直在主張、維護、捍衛教師的合法利益和尊嚴,教師理應享受到尊崇、自由、快樂,享有發展的、自在的、完整的、幸福的生活。

如果一種教育是以犧牲教師為代價,那這樣的教育一定不是好教育。如果不能認識到"唯有教師的解放才能帶來學生的解放,唯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那課改當然無法推進。

唯有保全學生與教師作為人的人格、興趣、權利、理想、尊嚴,教育才會散發著"人性",才能讓人迷戀和感動。教育不是犧牲、搶佔和暴虐,不是奴役、命令和順從,它必須服務於"人"的需要,從生存到成長。從這重意義上來說,高效課堂文化是開放與解放的文化,是變"一潭死水"為"一池春水"的文化,是充滿生命的文化。

學校應該審視和創設學校文化,看一看學校的教室、走廊、餐廳、宿舍、校園,有沒有文化,有什麼樣的文化,是否有利於師生的解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要用優秀的文化去影響、浸染、滋潤、陶冶、激活每一個生命。

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還是班級、校園的主體。如果學校文化捨本逐末,不去致力於研究如何發揮和張揚學生的主體性,那這種學校文化就是沒落而無生機的。遺憾的是,時下許多學校的文化恰恰是這樣的。很多學校有漂亮的樓房、草坪、樹木、假山、塑膠跑道、圖書館,然而體現出來的不是兒童的意志,而是校長的需要。這樣的文化,沒能起到"化"的作用。退一步說,即便是"化","化"的也不是學生。這就是專制下文化極其尷尬的呈現方式——脫離了兒童。一旦文化和兒童格格不入,投入再多,也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

把學校的自治權還給學生,鼓勵他們創設適合他們的文化是當務之急。教室是誰的?是學生的。學校是誰的?是學生的。走廊、操場、綠地、樹木是誰的?也是學生的。既然是學生的,就要體現出他們自己的意志、格調、興趣、價值。

成立學生實施學校管理的"三駕馬車":學管會、學生會、團委。校長每週任命一名學生擔任執行校長,然後讓他再去"組閣"。我們相信,這名"學生校長"一定會珍惜這份榮耀。學生會要把重點放在學校日常工作的管理上,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處理他們的"內部事務"。團委要把懷有各種天賦、個性、特長的學生集合起來,成立興趣小組,甚至把興趣小組升格,比如把文學社升格為"文學院"。把自然興趣小組升格為"自然科學院"。學校還應該鼓勵教師成立"教師俱樂部",會跳舞的成立"舞蹈俱樂部",會寫詩的成立"詩歌俱樂部"。

教育是為了展示和張揚學生的個性和進步。沿著這個思路,我們還要重視班級乃至學校媒體的創辦,讓每個班負責一週的媒體工作,相互競爭,激發出學校的"聲"與"色"。此處的"聲"是廣播站、電視臺,"色"是班級媒體,包括黑板報和班級報紙。除了這些,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生的創作成果適時地"展覽"出來,千萬不可"養在深閨人未識"。

具體到班級,它是由幾十名學生和他們的教師構成的密不可分的整體。班級的權利當然要歸還給學生。班主任是誰?是學生。教師做什麼?是學生班主任的助理,叫助理班主任。沒有了教師的權威性,學生管學生靠什麼?當然是靠文化。班級文化更多體現在班規上。

班規的具體內容從哪裡來?當然不能憑空杜撰,它來自於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一條條羅列出來,就有了"活動策劃"。我們的原則是,活動設計越具體越好,範圍越小越好,指向性越準確越好,這就是"三好"原則。這些瑣碎繁雜的問題,可以用主題班會的形式,由學生討論解決方案,讓全體學生鄭重簽字。這就是班規,更是"班級法典"。

違犯了"班級法典"怎麼辦?要"懲戒"。懲戒和懲罰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懲戒當然是善意的:懲是手段,戒才是目的。

當然,關於文化系統,遠非以上篇幅能說清,但請記住這樣一句話——

凡是一切不利於開放和解放的文化,都必須敢於堅決剔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