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9~11層處於“揚灰層”,不能買?

國學日知

最近,我有個朋友買房和你一樣,也在糾結買房樓層,總是向我和身邊的朋友、同事、親戚等詢問一些買房事宜,從低層到高層全部都問了一遍,最後她終於決定買10層了,但是又在網上聽說了9、10層是揚灰層,雖然自己也半信半疑的,但是還是不敢下決定。

對於你這個問題啊,應該是聽信了某些“磚家”的謠傳,這些年買房成為人們心中的痛,所謂哪裡有熱點,哪裡就有“磚家”,有分析政策的,分析周邊環境的、分析風水的、分析樓層問題的等等。可是別忘了,這些人裡面有很多偽專家的存在,某些人自己標榜自己為“磚家”,為博取眼球、引人關注就站出來“瞎指揮”。

我建議你對“磚家”的話“但可信三分”。現在房子樓層多樣,有10、20層的,也有70、80層的,所以對於買房如何選樓層這個話題早就不能同一而論。


買房參謀

很多朋友買房時,特別看重樓層,尤為強調要避開“揚灰層”。他們相信,高層建築有幾層樓是揚灰層(一個流傳較廣的說法是9到11樓)。髒空氣到這個高度會停頓,因此汙染物密度很高。買這幾層房子,就意味著吃灰。

但在專業學者看來,“揚灰層”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我做環境報道這幾年,採訪過很多位從事空氣汙染研究的專家。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到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研究院,從未有專業人士認可過這個概念。在中文學術期刊的數據庫裡,也根本搜索不到任何與“揚灰層”相關的學術材料。

既然“揚灰層”是一個偽概念,那麼不同的樓層高度,空氣汙染狀況會有差別嗎?

“就長期的平均值而言,大氣顆粒物的質量濃度隨垂直高度上升而呈指數下降趨勢。”這是復旦大學環境學教授王琳給出的專業說法。也是目前大多數這類研究所支持的結論。顆粒物,比如PM2.5指的就是細顆粒物,即粒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物。PM10指可吸入顆粒物,即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度越上升,顆粒物汙染程度會下降。很多地區城市的研究都提及了這一點。兩篇針對北京地區垂直高度空氣汙染的學術文獻,其中結論一是“北京地區近地層PM2.5垂直分佈監測結果表明:秋冬兩季的垂直分佈隨高度增加而呈對數遞減的規律。”結論二是,“利用北京氣象塔對氣溶膠觀測得出近地大氣層中,氣溶膠質量濃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

但關鍵是,研究者說的“高度上升,汙染降低”,能理解成“樓層越高,汙染越低”嗎?如果我們不細究具體的研究方式,我們確實很容易產生錯覺,“挑越高的樓層,就能避免重汙染”。

學者在研究中討論的高度和汙染情況,往往著眼於距地面兩三百米的範圍。比如一篇發表在《環境科學研究》期刊上的文章,《北京秋冬季近地層PM2.5質量濃度垂直分佈特徵》,得出結論,“PM2.5表現出隨高度增加而顯著遞減的趨勢” 。研究選取了一個325米高的氣象塔,在鐵塔上分別選取距地面8,16,32,47,64,80,100,120,140,160,180,200,240,280和320米等15個平臺處設置觀測儀器。

現實中的住宅樓樓層,與研究中兩三百米的鐵塔高度完全是兩碼事。住宅樓一層高度通常是3米,一般城市的住宅樓層數往往不超20層,也就是說,距地面最高處不會超過60米。從3米處到300米處,汙染狀況可能呈現高度增加汙染降低的趨勢,但從3米處到30米處,這種汙染變化的趨勢並不一定明顯。

也就是說,挑選樓層無法套用上述研究結論。這段住宅樓高度間的汙染變化可能非常複雜。上述《環境科學研究》的研究中,學者就提及,“距地面8~32米範圍內,PM2.5變化不明顯;在64米處,PM2.5質量濃度的衰減幅度為19%。而在100米處,PM2.5質量濃度反而有所升高,衰減幅度降至13%;在180和240米處,質量濃度的衰減幅度才分別達到31%和36%。”

關於居民住宅樓樓層的汙染,目前並沒有明晰的結論。同樣是顆粒物,PM2.5和PM10的汙染情況可以不同。河北石家莊市一棟32層高建築上的研究就說明了這一點。研究發現,該樓PM2.5濃度在7米高度以下,隨著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度於大於7m隨高度增加反而減少。而PM10則一直隨著高度增加而濃度減少。

同樣是顆粒這種類型的汙染物,PM2.5和PM10的汙染情況不一致,與顆粒物性質相關。PM10直徑大,顆粒易於沉降;PM2.5直徑小,更容易受到外界擾動而懸浮在空氣中。PM2.5和PM10在空氣中又會受到風力的影響。不同的季節,同一棟樓上,PM2.5和PM10隨樓層的變化可能又不一樣。

處在同一個城市,不同住宅樓間的汙染情況也可以不同。比如,遼寧瀋陽市1座高27層81 m高的住宅樓,在3~30米之間,PM10 隨高度變化不明顯,超過30米後,PM10 降低較大,當高度為81米時,PM10質量濃度達到最低值。但在瀋陽另一座高24 層約72米高的住宅樓,3~51米之間,PM10 質量濃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當高度為51米時,其質量濃度達最低值,而超過51米後,PM10 隨高度增加反而趨於上升趨勢。

說白了,就是根本沒有一個放之諸樓而皆準的空氣汙染結論。城市的住宅樓,由於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下,車流、人流可以影響氣流,建築可以影響風速、風向條件,影響顆粒汙染物的因素很多很複雜。所以不同住宅樓之間,根本就無法定論,“究竟是3樓的汙染重,還是13樓的汙染重”。

事實上,當霧霾來襲的時候,無論是住在3樓,還是住在13樓,23樓,你都逃脫不過PM2.5的襲擊。根據空氣汙染狀況來挑選樓層,也沒有必要為此勞心勞力。當然,如果哪天能選擇住到第100層300米高的住宅樓,考慮此事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金堂零距離

相信絕大多數購房者在買房的時候都遇到相同的一件事情,就是擔心

揚灰層的存在。對於揚灰層這一說法,不知道耽誤了多少購房者買房的計劃。原本覺得還不錯的樓層就因為被人說是在揚灰層上,就放棄了自己的選擇,無緣一個不錯的樓層。

那麼揚灰層上的房子到底能不能買呢?

其實,揚灰層這一概念一是個徹頭徹尾的偏於,純屬謠言,但是三人成虎,關於謠言說的人多了很多人也就慢慢的相信了。以至於這個謠言在傳了這麼久以後還左右著很多人的購房觀念。

尤其是一些不專業的人士,還將揚灰層整理出來放在購房的攻略裡,或者是繼續添油加醋博取閱讀量,這些做法都是令人不齒的。

揚灰層的說法是說:在9-11層這個高度上,灰塵容易長時間的懸浮。但是有些常識的人都能發現其中的漏洞。不論是什麼東西只要有質量的就會受到引力的吸引,怎麼可能懸浮在空氣當中。同時空氣是流動的,難道在9-11層的高度就不流動了嗎?都不是,所以這個說法一看就站不住腳。

最初的揚灰層一詞是源於《售樓小姐真情自白》這篇網文。而在這片網文形成的那個時期30層的高層建築還沒有大面積的開始流行。當時的小高層和高層都是在18層左右封頂的。

就因為這個樓層的緣故,揚灰層這一說法其實就是一場營銷的結果,最終變成謠言散佈全國了。在樓盤銷售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的樓層過多,那麼購房者在選樓層的時候就會舉棋不定。這對於房產的銷售來說其實是不利的。同時在18層左右的樓裡9-11層算是很好的樓層了。當大家都知道這個樓層好的時候如果買不到這個樓層可能也會轉移到下一個樓盤去購買。

因此,揚灰層的說法一出,首先9-11層這三層沒人選了。還有人擔心8層和12層也會有影響也沒人選了。剩下的一層沒人要,頂樓大家有顧慮一下子一半的樓層都被排除了。接下來,2-7層有人感覺有些低不選。那麼就只有13-17層了!然後開發商將這5層的單價提做全樓最高的。這樣一來房子銷售也變快了,開發商的收入也增高了。

那麼有人問了9-11層賣給誰呢?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既然是營銷的手段,那麼開發商內部自己消化就好了,自己散佈的謠言,自己最清楚哪幾層好。最後開發商及賺到了錢,又留下了好樓層。兩全其美。

所以,揚灰層的初衷就是為了限制購房者的選擇跨度,可以儘快做出選擇。只是個謠言,大家不必認真!


房產老J

關於該說法,有業內人士表示,“揚灰層”說法並無科學依據,但空氣質量著實是會影響到人們是否會購買。關於高層住宅曾有9-11層是揚灰層的說法,有不少市民認為揚灰層的灰塵密度大,所有空氣質量會差。

關於“揚灰層”的說法,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質疑的聲音。在2011年《成都商報》曾報道稱,早之前在2003年網上就出現了關於“揚灰層”這一說法。不過該報通過對建築專家和大氣運動專家的採訪後發現,其實所謂“揚灰層”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認為“提出‘揚灰層’說法就是其實算是個炒作”。

後來,有媒體採訪了房地產與城市研究者:馮國亮,馮國亮認為,所謂9-12層是揚灰層是沒有科學依據,人類活動在大氣層下的底層,雖然空氣濃度會有細微變化,但並不能夠代表第一層的空氣比較好好,第十層的就不好,其實差別並不大。


唐夢整裝定製

我當初買房子,大家都說”金三銀四”好,既然說好肯定有道理,就買四樓。自己一位要好的朋友知道後,四樓似乎不好吧!我是無語,隨別人怎麼說,只要自己舒服開心就行。這不前年到我家來玩,又說原話。我對他說你幾十歲的人,怎麼那麼迷信,好不好是我的事,你有本事自己買房找個好的樓層,不要總談論別人。

去年,他真的買房了,第十一層。新房搬家,接幾位相好的朋友吃飯,飯桌上炫耀自己眼光不錯,終於買了一個好樓層。另一位朋友實在聽不下去了,九至十一層樓有什麼好,典型的揚灰層,到時搞衛生累的就是你老婆,滿屋都是灰塵。不可能吧!這幾層每平多幾十元錢。自以為聰明,不多你會買嗎?

在回家路上,我批評朋友,今天過了,我咋不知道你還懂這些知識。我就是隨便說說,壓壓他的氣焰。其實每平貴幾十元,只不過沒有打折,市場經濟嘛。等了幾個月,十一層的朋友告訴我,沒有那麼一會事,我覺得非常好。

是啊!買來住怎麼說都好!這個我相信。


手機用戶好大一顆樹

根本沒有揚灰層。

這是專家根據空氣對流以及高空低溫大氣壓力等等拍腦袋想出來的結果。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實際上很多地方都做過測試了,一層與高層的灰塵密度與空氣汙染是一樣的,每層都是一樣的。

這個根本不用相信,總是有些人以訛傳訛,尤其是中老年婦女,看到個某某關於生活健康標題黨的新聞就哇哇哇的瞎轉發。


首先別聽這些有的沒的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樓層就行!高層住宅11層基本上可以說是個分水嶺,但是也不是絕對。為什麼這麼說?本人或者家裡人買房都是選擇9-11層,為什麼選這三層?

1:眾所周知高層住宅除了頂層外,基本上是往上一層,每平方米價格就會增加幾十塊,幾百塊,上千塊不等(具體看當地城市的價格)這無形中增加了購房成本。

2:視野景觀,不同樓盤,不同朝向的選擇很麻煩,,但是一般情況下9-11層的視野景觀整體來說是不錯的。

3:用水,網絡,出行便利性,不懂題主所居住城市如何,本人居住的城市很多樓盤11層以上用水就需要用頂層蓄水池的水,蓄水池如果物業做得好還不用太擔心,如果物業不到位,那個髒的程度是無法想象的(住宅蓄水池的問題已經上過新聞很多次了),網絡也是,有部分樓盤的網絡預埋線很奇怪,本人遇到過的是11層以上不是光纖線,需要業主另外出錢拉,這又是一個坑。有些城市到了夏天用電高峰期,會不定時限電,這時候用電梯上下樓是很不明智的,如果出現停電這種情況,(雖然物業都會用發電機給電梯供電但是如果有個萬一呢?)住高層的業主就很頭疼了。

以上是本人一點點拙見,畢竟每個人喜歡的樓層都不一樣,選擇不一樣,居住的城市不一樣,樓盤也不一樣。


黑色52285948

這個本人就這種傳言特別進行了觀察,一是看現有高層住宅的紗窗,從一樓到樓頂幾乎一樣的顏色,說明哪層都有灰塵,多少差別不大。二是建築工地,看看防塵網,也是從一樓到樓頂都是掛滿灰塵,雖然有很多都是工地本身揚塵造成的,但是有些長時間的停工又經過幾次大雨之後應該就是空氣中的灰塵,各層灰塵集聚量差別不大。總之,灰塵大小,與樓層關係不大,與當地的空氣質量有直接密切關係。現在空氣中揚塵厲害,開一天窗戶家裡就一層灰,以前是黃色的灰塵,現在升級了,都是黑灰,不知何物。再就是現在的住宅設計,為了所謂的外觀美觀,都是凹凸不平,這樣迎風面及拐角處特別容易聚集灰塵。


中華福滿多

這個問題,記得有無數人問過我。

其實這個只是某專家的一面之詞,然後就是人們對健康的過度解讀後,讀出來的“揚灰層”。根據我做風水二十餘年的經驗總結:通常情況下,9至18樓是一棟建築最好的樓層。如果大環境是好的,那麼這個9-11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風水道先生

揚灰層本來就是偽科學,一個別有用心使用虛構的售樓小姐真情自白在網絡上散播所謂的30米浮塵層竟然忽悠了眾多的選房人。這一謠言的出發點也許並非開發商所為,但可以肯定以一售樓小姐名譽製造的沒有任何專業研究出處的謊言必是對房地產商個人恩怨的報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