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1

前幾天,和朋友一起看劇的時候,她的電話響了。

接通電話的同時,對面傳來一陣極其雀躍的聲音:“姐姐,我們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了,我考到了前五!”

因為之前承諾過,如果考進了前十就送她一部手機。

隔著屏幕我都能想象的到她的興奮和驕傲,緊張而又激動的期待著姐姐的誇讚和兌現承諾。

但是姐姐的回答卻潑了一盆冷水:“你們學校這麼水的嗎?你這種破成績也能考到第五?”

一連串的懷疑讓手機那邊的聲音從剛開始的滿懷喜悅,到需要問一句有沒有在聽,才會支支吾吾的“嗯”一聲。

我知道,因為姐姐的話,她受傷了,第五背後的努力和汗水也沒有得到認可。

很多孩子都經歷過這種場景,滿心歡喜帶著自己優秀的成績單展示給父母,等來的卻是父母的打擊和挑剔。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打擊式教育”,不管孩子獲得了什麼樣的成績,父母總會說一些刺激的話,以使孩子知恥而後勇。

“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2

知乎上關於打擊式教育的討論有這樣一個回答。

答主是一個智商非常高的人,成績也很優秀,屬於狀元級別的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精英中的精英,其實是個曾經“丟失了自己”的人。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曾經一刀一刀地殺死過自己。”

原來她有一對對自己要求極高,處處貶低自己的父母。

好像似乎不論她怎麼做,媽媽總是能找到她做的不好的理由,並且經常歇斯底里的罵她。

所以每次下班,她都要磨蹭到很晚才回家,每次父母離開她,她都要大病一場,作為壓抑的釋放。

你能想象,一個在外似乎能征服所有領域的她,其實在家是一個被父母處處挑剔的可憐的人。

其實父母也不是想批評孩子,他們把打擊當成挫折教育。認為過多的誇讚只會助長孩子的驕傲和自滿,通過自己的打擊激勵孩子繼續努力,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3

但是挫折教育是指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的設置挖苦和諷刺。

打擊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父母永無止境的打擊沒有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不會激勵孩子奮勇向前。

相反,父母對孩子的挑剔和不認可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懷疑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並且逐漸的失去自我。

微博上的一個網友說:初中時,媽媽在KTV當眾嘲笑打擊她,讓她感到無比羞辱,導致她至今都不願開口唱歌。

媽媽一句有意或無意的嘲笑,對於孩子來說卻像一根針一樣,深深的紮在了心上。

這條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有人評論說:在打擊式教育成長起來的人,大概就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說服自己“我可以的”。

是的,因為父母總說自己不夠好,每次引以為傲的成就都會受到否定,慢慢的孩子越來越懷疑自己,陷入無限的自卑和膽小,從而磨滅了本就不多的自信心,失去了自我。

所以,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4

而且,打擊式教育會讓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有這樣一個新聞:四川一名高中生在高考後選擇了自殺。

在他自殺後,QQ空間發出了一篇定時說說,控訴對父母的不滿。

他說不管他考得怎麼樣,父母都會不滿意,即便考了全年級第一,父母也只會板著臉要他別得意。

他說“他們根本就不愛我,對我只有苛責,我只是他們人前炫耀的工具!”

他只是想和最親近的父母分享自己努力之後的成果,然而父母一次次的否定讓他對家庭產生了恐懼,父母的不斷打擊讓他感受不到家的溫暖,最終選擇了在絕望之中放棄自己的生命。

父母的打擊,只會變成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永遠橫亙在父母和子女之間,讓孩子離家越來越遠,甚至逃離。

“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5

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說過: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是活在愛裡的。

父母過度的打擊和否定孩子,表面是為了激勵孩子,事實上卻會帶給孩子難以磨滅的傷害,貫穿歲月。

他們內心的堅強和不斷前進的動力,並不是不斷的苛責和挫折,而是來自於家庭滿滿的關懷與愛意。

所以,請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和愛孩子,這份接納和愛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披荊斬棘的勇氣。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