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組長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結束篇 再論班組建設

——把班組建設成中國工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班組長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當下中國人都在議論“中國夢·我的夢”如何實現的問題,“夢”及夢想就是人在“善”前提下的願心慾望與價值追求。

“班組建設即人建設”,也就決定了班組建設的價值取向——不僅僅只是“班組管理方式與方法”的建設,而根本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中國工人在班組“實現夢想”的建設;也不僅僅只是單純在班組“追求效率與效益”的價值取向,而最終的目的應該是中國工人在班組的自由勞動中“創造幸福及幸福生活”的價值取向。

所以,班組建設必須螺旋式上升而回歸,迴歸到60多年前馬恆昌小組及時代所開創班組建設及活動的原因與本源上來——讓中國工人在企業中真正具有主體性(主人翁)地位,讓中國工人在企業中真正具有主體性(主人翁)地位的價值體驗,從而在班組的自由勞動中實現夢想——創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同時也創造了效率及效率活動的樣式——班組建設。

班組長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班組建設必須凸顯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

人的存在一般具有三個維度的經驗體驗:

一是“空間”維度的經驗體驗;

二是“時間”維度的經驗體驗;

三是“自我”即人的維度的經驗體驗。

對於班組的定義,人們習慣、普遍性地從空間維度、靜態定義班組,班組是:“企業基層的一個作業單位,是企業生產三要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客觀性存在的地方”;

從時間維度、動態定義班組較少,本文凸顯出來,班組是:“企業生產力三要素即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交互性組合而使生產力物理性實現的一個過程,也就決定了班組是企業生產力和競爭力實現的源泉”。

通過這兩個維度定義班組,人對班組性質所得到的經驗體驗是截然不同:

從空間維度、靜態定義班組,會認為它很“小”,小到僅是企業的一個“細胞”;

從時間維度、動態定義班組,會認為它很“大”,大到是企業生產力和競爭力實現的源泉。

隨著對企業基層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正在逐步從空間維度過渡到時間維度上來理解並定義班組,由此逐漸確立班組對企業重要性與關鍵性的價值認知。

然而,通過檢索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幾乎沒有,隨著對中國企業班組建設研究的不斷深入,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具有對班組性質更本真意義的理解,從而開闢對班組認知的新天地。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班組首先是:“中國工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其後是:“中國工人追求幸福及幸福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國人目前所提倡的“中國夢·我的夢”即中國工人“實現夢想”的地方。

人無論如何發展,也無論發展到何種文明程度,既然是人,就必然存在著夢想,也就決定了人的現實存在總是與夢想實現之間具有距離與落差,正因為人總是存在著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與落差,從而必然產生“創造性張力”,這就是人的本源性存在,也構成了班組本源性存在的基礎。

所以,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班組建設的本源性動力應該緣於班組員工的本源性存在及本源性需求,而不是所謂外部環境即上級領導的重視與否。也就是說,外部環境對班組建設及活動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由於中國企業班組建設及活動的決定性意義本質上就存在於班組,也就決定了在班組建設及活動中激發班組員工本源性存在,而去實現夢想的創造性張力,其主導性力量是班組長。

也就是說,關鍵是班組長如何運用智慧、真情去“把勞動賦予價值”,從而體現出“勞動對人的意義”——實現夢想,激發班組員工本源性存在的創造性張力,從而在班組的自由勞動中創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同時也創造效率及效率活動的樣式——班組建設。

班組長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凸顯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的實踐意義: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最近召開了一次班組建設討論會,在討論的過程中班組長們談到他們目前所面臨的困境:由於負責長江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通航建築物及其配套設施的運行、維護、管理工作,保證船舶安全平穩過閘是他們的首要職責,所以安全生產的壓力非常大;又由於是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工作績效主要體現在安全生產質量而不是具體生產經濟指標的刺激上,10多年來週而復始程序性地工作及安全生產壓力,使大家心理都進入了疲勞期,特別是50歲左右的班組員工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果工作是舞臺,如何使生命活得更精彩。

面對如此困境,如果僅從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定義並理解班組,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班組長們所面臨的困境,似乎很難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這是因為,班組就是為了工作及工作需要而存在的,人在班組中的存在同樣也是為了班組中的工作而存在,從管理哲學意義上理解:“勞動是主體、人是客體”,體現出的是“人對勞動的意義”。所以,沿著這樣一個思維路徑前行,員工的心理疲勞從根本上是解決不了的,似乎只有自我心理承受與自我心理克服。

如果從人的維度定義並理解班組,似乎能打開解決問題的另一條思維路徑——這是因為,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始終存在著對“活著意義”的理解及領悟,勞動只是人對“活著意義”理解及領悟的一部分。所以,人在班組中的勞動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他生活的唯一,人生活的全部或者唯一是在“我”及“我存在”基礎上的“自我價值追求”及實現過程——體現出“活著的意義”。

那麼,如果把班組中的勞動賦予了“我”追求的“價值”,通過勞動滿足“我”的價值體驗,雖然是同樣的勞動及勞動形式,但是“人”對它的感覺與體驗就會不一樣。由此,從人的維度定義並理解班組,管理哲學意義上“人是主體、勞動是客體”,體現出“勞動對人的意義”。

所以,面向未來的班組建設,班組長應該努力使班組中的勞動成為員工價值情感的載體——不僅為自己,更為家人、他人而勞動,並得到價值對象的認可。也就是說,班組長應該努力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得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情感體驗,從而構成班組勞動是員工實現夢想的勞動,班組存在是員工實現夢想的存在。

班組長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凸顯從人的維度定義班組的建設實踐:

既然夢想每個人都有,班組長在班組開展班組建設及活動的落腳點,就是有針對性認識並理解每個員工的夢想是什麼?具體來說,針對50歲左右的班組員工,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的班組長們應該考慮的是: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人的個體需求分兩個層面,

一是自然屬性需求即物質層面,

二是社會屬性需求即精神層面,

夢想主要屬於人的精神層面即社會屬性需求。自然屬性需求主要體現個體的“生存需求”;社會屬性需求主要體現個體的“親和需求”和“成就需求”。在社會物質條件即“生存需求”能基本滿足的前提下,員工個體社會屬性即精神層面的需求——“親和需求”和“成就需求”,將是貫穿職業生涯始終的需求。

從人的時間維度,“成就需求”一般體現在人生的年青時間段,“親和需求”一般體現在人生的中、老年時間段,例如,年齡在50週歲左右的班組員工,從一般意義上理解,體現他社會屬性需求的主要是“親和需求”,次要的是“成就需求”。“親和需求”主要涉及到對家人或者他人的吸引力以感到安心和被接受,並具有如下特徵:

(1)對家人或者他人情感具有真誠的興趣與關心;

(2)傾向於遵從家人或者他人的期望,特別是那些他看重的人;

(3)強烈希望從家人或者他人身上得到安心感和贊同;

(4)為了親和需求可以犧牲個人利益。

所以,班組長應該有針對性認識並理解每個員工的夢想是什麼,並創造班組員工夢想能實現的環境及環境機制,對員工個人夢想施加正面影響,強化員工實現夢想的心理預期,從而調動員工對自己勞動及勞動意義的重新認識,使之創造效率及效率的活動樣式,讓員工在實現班組目標的勞動過程中個人的生活夢想也得以實現。

班組長使員工在班組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

結束語:

班組建設系列講座伴隨讀者這麼久,到此說“再見了”。但是,中國企業的班組建設及活動卻沒有“再見”時候,它是以馬恆昌及“馬恆昌小組”為代表的中國工人,在建國初期通過新、舊社會對比而產生“主人翁”意識——認為新社會的工作不僅僅只是謀生,而是在為自己、也為別人創造幸福及幸福的生活,從而在班組勞動中自覺開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基層員工自主管理、技術改善和勞動競賽活動——其本質意義是中國工人“把勞動賦予價值”,使其在勞動及勞動對象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從而活出生命的意義——它是中國企業班組建設的靈魂,也是中國企業班組建設發展及班組建設參與者自我支持而生生不息的源泉。

總之,班組建設系列講座最後的結束語是:“班組建設即人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