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保護孩子的天性與管教“熊孩子”之間該如何平衡?

成都雙非學校

回答之前先釋疑,什麼是保護孩子的天性?天性是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所謂孩子的天性,那就是與生俱來的發展的可能性。那麼什麼又是熊孩子呢?所謂熊孩子,直白地說就是缺乏教養,自我中心,行為令人憎惡的孩子。這二者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範疇的事情,何來平衡一說?

嬰幼兒發展到18個月左右,開始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識,這個時候的幼兒就有強烈的行為學習和模仿的動機,這是天性。父母如何引導、塑造、示範,幼兒就怎樣學習、模仿、養成。換言之,幼兒行為塑造和養成的可塑性相當強,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天生熊孩子,熊孩子是父母教養出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

一般來說,如果父母自身三觀不正,行為不端,或者在幼兒期對孩子的行為塑造和引導不良,那麼孩子有樣學樣,就很容易成為第一類熊孩子,父母熊,孩子也熊。這一類熊孩子固然行為令人憎惡,其背後往往有一對更加面目可憎的跋扈的父母。這一類熊孩子可以被稱為Ⅰ型熊孩子,攤了對無良父母,與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沒有任何關係。

另一類熊孩子則是父母錯誤或不恰當管教的結果。這一類熊孩子的父母可能沒有什麼不良的示範,也一樣希望孩子養成舉止得當的良好行為習慣。但是,父母在幼兒期不恰當地濫用體罰,特別是在脾氣暴躁的時候體罰孩子,那麼類似不恰當的管教方式高概率會帶來兩個後果,一是孩子在父母面前的退縮,二是學習和模仿父母暴躁和暴力的行為模式。久而久之,這樣的幼兒就可能發展為Ⅱ型熊孩子,在父母面前安靜,甚至乖巧,但揹著父母就可能胡來。所以,熊孩子都是父母不良示範塑造出來的,或者在父母不恰當的錯誤管教行為中適應發展形成的。與孩子的天性無關。

那些錯把孩子沒禮貌,缺乏教養的惡劣行為當作是孩子天性的父母,根本就是糊塗爹孃,是在勤勤懇懇地坑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以溺愛的方式摧毀孩子未來積極發展的可能性。


唐映紅

先來討論一下熊孩子是怎麼定位的?我認為熊孩子就是那些缺少管教,做事沒有原則,不講道理的孩子。在他們的思想里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基本行為規範準則,所以往往會做出一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無法接受的事。

而孩子的天性呢?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美好而純潔的,所有的表現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的技能和對世界的認知

那要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從開始的好奇探索發展成熊孩子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行為規範,父母在孩子剛剛開始有探索慾望的時候就要明確地給孩子制定一套行為規範,要讓孩子慢慢的認識到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只要在不觸犯行為規範、道德底線的情況下,父母不用太過限制孩子,讓孩子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其實現在大多的父母都是說的太多,做的太多,管的太多。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訓練、發展,比如父母的包辦造就了多少懶惰的、無法自理的孩子,這是一個值得父母深思與改正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