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的是不是有誇大的成分?我們能相信裡面的記載嗎?

馮開朗

當然有,而且還不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那些神話故事,有幾個現代人相信周人的祖先是踩了巨人的腳印、秦人的祖先是吃了燕子的卵才有了後來的整個部族?又有誰相信劉邦他媽是和龍交配生下的劉邦?

事實方面不可信的地方也比比皆是,比如“人彘”的那個恐怖故事,以現代醫學的手段,截肢手術尚且風險性很高,被截肢者很容易大出血致死,何況四肢都斷去,何況是在根本沒什麼有效止血手段的古代。

各種心理描寫更不用提了,太史公是怎麼知道上百年的人物心裡是怎麼想的?這些只能理解為,太史公是道聽途說,或者是自己想當然。

還有一種情況是,同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其他出土文獻對此提供了不同的說法。最典型的就是蘇秦張儀的故事,《戰國縱橫家書》說兩人不是一個時代;還有漢簡《趙正書》稱胡亥是正常即位的,以及《清華簡》對“烽火戲諸侯”的不同記載。甚至《史記》裡不同篇目對同一事件的記載,也經常有不同。

不過,儘管有種種缺憾,但這絕不是說,《史記》的記載就都不真實。

太史公本人就是史官出身,在那個資料十分匱乏的時代,他所能接觸到的史料典籍,必定遠比絕大多數人都多,更不用說他還有多年的旅行經歷,實地走訪和採訪相關人群也使他得到了大量一手二手的資料。他的主要問題,一是個人感情傾向太過明顯,二是細節方面沒有太分清傳言和事實,除此之外並無太多可指摘的地方,尤其是大的時間和事件的脈絡,算是第一次徹底理清了整個先秦史,單是這件功勞,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就居功至偉、足以不朽。


張不叄讀秦史

《史記》的記載當然有誇大成份,正象古往今來全世界所有歷史文獻都有誇大、歪曲、部分不實甚至顛倒黑白的可能性一樣。畢竟這些典籍都是由人類撰寫的,而目前人類還根本不可能做到“純客觀、全方位、全角度、無遺漏無誤解”,這大概只有傳說中的上帝或者未來的機械世界控制者能做到。

那麼既然史料有問題,還能相信其中的記載嗎?這種問法,只能反問回去:不相信史料(以及考古證據),你相信什麼?相信現代網紅寫手的拍腦袋YY嗎?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史料學”的基礎問題,前輩專業學者和現代研究者早有大量論述,一定範圍內也早就達成共識,即:歷史研究,就是通過史料來認識和理解歷史。歷史研究只研究材料所能反映出來的那個歷史,材料本身的可信性也要通過材料來判斷。材料即使有缺陷,它仍然是我們研究歷史的出發點。(孟彥弘先生語)

再說簡單點:你要真正想去了解“真實的歷史”,那就必須去閱讀《史記》這樣的基本材料。讀完,你可以不相信,可以反駁,可以證明書裡的話是造假誇大,但證明過程也得遵循學術方法,用文獻或考古證據來論述,而不是拍著腦袋喊一句“司馬遷不可信他寫的一定是假的”就完事,這隻能招人笑話。

如果你論證不了《史記》裡哪部分是假的,那它就是真的,因為現有條件下你找不到比它"更接近真相"的東西了。


森林鹿

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三點:

1.《史記》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創作,他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官吏,對於早起的歷史,他也是通過資料蒐集而來,並非親眼所見,所以肯定有誇大的成分。

2.《史記》是司馬遷的個人作品,司馬遷的文學作品例如《報任安書》我們都度過,文采斐然,司馬遷是個有血有肉的作者,對很多人物傳記的敘述難免加上個人的感情成分。所以有誇大的成分,也難免。

3.司馬遷走位漢朝的官吏,必須以當時的意識形態為基準,這也是歷代朝廷都要修上個朝代的史書的意義。所以有誇大或者貶低成分,也能理解。

下面舉幾個例子

例一:在司馬遷出生的一百多年前,上蔡的小吏李斯在倉庫和廁所中發現老鼠的兩種生存狀態繼而明白了一個道理:“鼠在所居,人固擇地。”出於對人生價值的敏感,對個體生存的焦慮,他義無反顧地走出上蔡,到秦國為夢想而拼搏,為命運而抗爭,最終從閭巷布衣升騰為帝國丞相,他的政治主張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一百多年前的李斯在糧倉中發現老鼠的感慨,司馬遷怎麼能看得到、聽得見呢?即使看見聽見,李斯對老鼠的感慨又錯在哪裡呢?

例二:《史記》曰白起將軍長平大戰勝趙國,其殺降人四十萬。經諸多軍事史家多方考證:趙軍參戰總兵力不超過六十萬,秦軍亦是五十餘萬。秦軍尚且有“亡卒過半”之記載,趙軍傷亡當更為嚴重,取二十萬之說,當為相對接近,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殺降四十萬之數,實系誇大事實。

例三: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是春秋《左傳》記載齊國將軍杞梁戰死的事件,這個傳說始於秦始皇出生前300年。這個故事把暴政之說植入人們的腦海裡。秦始皇沙丘駕崩死後200年,孟姜女哭倒的是齊國城牆。又過了800年,杞梁妻孟姜女怨恨秦始皇,把這個早於秦始皇300年發生在齊國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國的萬里長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