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化改新為什麼能夠成功?

向紓孜

大化改新作為一場統治階層自上而下發動的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公地公民的土地制度取代了部民制,中央集權制取代了氏族制,同時還建立起完善、先進的地方制度、人才選拔制度、軍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等,日本儼然具有了“小唐朝”的風采。這種成就的取得,我想原因有如下幾點:

1、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吸收與學習,這是最重要的原因。這次改制的核心內容,便是吸收和學習唐朝的文化、制度。大化改新的幾個推動人物,如聖德太子,中臣鐮足,中大兄皇子,大海人皇子,無一不是中國文化的熱衷者。從中國留學歸來的留學生、留學僧,更是在改革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善於學習外來文化,利用外來文化,是日本能迅速由一個落後的氏族國家脫穎而出變成東亞強國的重要原因。這一民族特質也成為了他們的民族個性,使得如今的日本也在不斷取得進步。

2、有傑出而堅定的改革家與領導者。一個改革的領導者如何,是決定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從聖德太子開始,這些領導者無疑都是傑出而堅定的。聖德太子“發出了日本歷史上變革舊制度的第一聲吶喊”,努力學習中國的儒家思想,併為之後的改革進行奠基;中臣鐮足和中大兄皇子,果斷的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政權,並對政治、經濟進行全面改革,奏出了一幅華美的改革篇章;大海人皇子在改革即將失敗的時候挽狂瀾於既倒,將改革成果延續,並最終得以用法律確定。這些傑出的領導者,引導著大化改新走向成功。

3、實行法制,建立“律令制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改革成果。沒有健全的法制,往往會導致改革遇到危機甚至夭折。我國近代的戊戌變法就是一個很深刻的教訓。中大兄皇子晚年的肆意妄為,也險些讓大化改新半途而廢。大海人即位後,及時調整策略,實行正確的治國策略,“定律例,改法制,以法治政,穩定了政局,維護了改革的成果。”

日本的大化改新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之一,儒家思想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無疑不可忽視。而我國如今也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刻,若能從像大化改新這類成功的改革先例中汲取經驗,也是大有裨益的。


景明子

公元645年,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標誌著部民奴隸制的基本終結和新的封建生產關係的初步形成。經過這場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日本走出奴隸制社會,完成了向封建制度社會的轉變。  7世紀以來,建立在部民基礎之上的大和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下降,面臨著進行一場深刻變革的需要。推古朝以攝政聖德太子為首的日本統治者試圖改革政治體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聖德太子受過良好的漢

文化

教育,對儒學和佛教頗有造詣。他試圖以儒、佛思想補充和完善傳統的神道機能,更好地為皇室中心主義服務。  603年他模擬中國官階制,制定“冠位十二階”,規定官階晉升不再以氏族門第而以個人的才幹和政績為依據。以此遏制貴族特權,提高皇權權威。第二年又制定“憲法十七條”,作為貴族和官員必須遵守的政治規範,強調君主至上,貴族百官忠君盡職。  607年他派小野妹子為遣隋使,謀求與隋朝建立對等的外交關係,同時改變從前主要通過朝鮮半島輸入中國文化的辦法,直接向中國學習本國需要的制度和技術。他還積極鼓勵佛教,提倡“篤敬三寶”,親自信仰佛教,修建了多所寺院。聖德太子改革沒能改變部民制,而且受到貴族豪強勢力的阻礙,單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為未來的大化改新打下了基礎。  618年,中國唐朝建立,日本留學生對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律令深為讚賞。他們回國後積極宣傳唐朝典章制度,抨擊部民制陋習和政治腐敗現象,對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影響極大。當時蘇我氏大臣是氏族豪強勢力的代表,是改新派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障礙。645年,唐太宗應新羅之請,發兵徵高句麗。這使一向與新羅為敵的日本深感不安。而掌握朝政的大臣蘇我入鹿對此毫無對策。與蘇我入鹿對立並感受其威脅的中大兄皇子決定相機發難。  645年6月12日,中大兄利用蘇我入鹿出席朝廷接見朝鮮使節的機會,在中央豪族中臣鐮足和歸國留學生的協助下,發動政變,一舉消滅以蘇我入鹿為首的蘇我氏家族勢力,奪取了中央政權。14日孝德天皇即位,建年號“大化”,立中大兄為皇太子兼攝政,任命阿倍內麻呂和蘇我石川麻呂為左右大臣、中臣鐮足為內臣、僧曼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第二年元旦,天皇頒佈詔書,開始國制改革,歷史上稱為“大化改新”。  保守的氏族貴族不甘心喪失傳統特權,他們竭力阻止和破壞改新。664年,保守派中央豪族利用日本進攻新羅失敗之機,向天智天皇中大兄施加壓力,迫使天皇下詔恢復貴族部分土地和部民,改新事業受到了挫折。由於天智天皇沉湎於安逸的享樂生活,以天智天皇之弟大海人皇子為首的激進派對天智天皇的妥協退讓和不再積極進取的消極態度十分不滿。  於是天智天皇剝奪了大海人皇子繼承皇位的資格,另立大友皇子為太子兼大政大臣。天智天皇死後,大友皇太子即位,預謀除掉大海人。大海人皇子得知消息後,決定先發制人。672年6月,大海人從東國舉兵造反,全國內戰爆發,歷史上稱為“壬申之亂”。結果大海人獲勝,消滅了大友朝廷,大海人即位,成為天武天皇。大海人即位後,全面推進改新事業,萬事獨裁,真正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


思瓜情

日本是亞洲東部一個群島國家,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洲四個大島和幾百個小島組成。東瀕太平洋、北臨鄂霍次克海、西濱東海、黃海與我國相望,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

公元一、二世紀時,日本的原始公社逐漸解體。三世紀時,在本州中部興起大和國。大和貴族不斷向外擴張,至五世紀時大體上統一日本,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天皇。大和國家在征服過程中,皇室和貴族掠得不少土地和奴隸他們把土地分別組成屯倉(皇室的農莊)和田莊(貴族的農莊),奴隸則多數用於家內勞動,從事生產的主要是為數眾多的部民。部民基本上是由帶有血緣關係的被征服的部落集團組成,他們受征服者的集體奴役,耕種田地和製造各種物品。有些來自朝鮮和中國的移民,也被編組成部,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或者擔任記錄、書寫等工作。從事農業生產的部民稱“田部”,從事手工業或其它職業的稱“品部”,其下又按行業不同分為錦織部、衣縫部、弓削部鍛冾部、玉部、鞍部等等。部民有少量財物和生產工具,可以自立家庭。對他雖不能任意殺害或買賣,但奴隸主貴族可以把自己的部民送人或作貢納。當時日本的部民和奴隸,總數約佔人口一半以上。

六世紀後期,大貴族蘇我氏在消滅了物部氏後,一手控制了中央政權,一個接一個地扶植起對自己合宜的天皇。蘇我蝦夷在世時,就徵用全國的勞力甚至借用天皇的部民為自已和他的兒子建造墳墓,稱“天皇墓”,對自己的家則稱“皇宮”,飛揚跋扈,不可一世。與此同時,不但皇室和奴隸主貴族之間互相爭奪,兼併屯倉和田莊,而且大肆兼併平民的土地,造成許多自由平民“全無容針之地”,淪為奴隸和部民。廣大農民的土地被強佔兼併,眾多的部民被隨意奴役和驅使,使社會生產受到很大的破壞,加上連年歉收,造成“五穀不登,百姓大飢”,“老者啖草根而死於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慘象。部民、奴隸和平民不堪殘酷的剝削與壓迫,有的抗繳賦稅“逃籍”,有的進行公開的武裝反抗,出現了“強盜竊賊並大起之,不可止”的局面,日本社會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

公元593年,蘇我氏擁立自己的甥女推古天皇繼位,由甥孫聖德太子攝政。聖德太子是日本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先驅者,自幼學習中國的典籍,並屢次派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並於603-604年先後制定“冠位十二階”和“憲法十七條”。“冠位十二階”規定官階分為十二個等級,不許世襲,從而限制了貴族奴隸主的特權。“憲法十七條”作為管理國家的根本綱領,主張“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國靡二君,民無兩主”,要求“背私向公”,目的在於提高中央皇室的權威,顯示了力求實行中央集權的傾向。但是,“憲法”中又主張“以和為貴”,力圖在與蘇我氏等大奴隸主貴族妥協的前提下進行改革,所以對於阻礙當時社會發展的部民制,沒有從根本上加以觸動,這就決定了這次改革的軟弱性和不徹底性。但是,儘管如此,仍為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舊勢力所不容。622年,在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又猖狂反撲,殺死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皇子,使這次不徹底的改革終於天折。

繼聖德太子之後,以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為首的一些決心向中國學習、立志改革的人物,成為日本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公元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等假借“三韓調進”,舉行“受貢”儀式的時機,發動突然襲擊,刺殺蘇我入鹿,同時以吉野法興寺為據點,組織軍隊準備與蘇我氏的殘餘勢力決戰。由於大勢所趨,蘇我入鹿之父蘇我蝦夷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焚身死,蘇我氏的勢力土崩瓦解。革新派組成以中大兄皇子、中足鐮足為核心僧旻、高向玄理為顧問的新政權,廢黜了蘇我氏擁立的皇極天皇,擁立中大兄的舅舅輕王子即位,稱孝德天皇,建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646年正月,頒佈革新詔書,接著,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系列的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是:

一、在經濟上,廢除部民制,建立封建土地國有制。奴隸主貴族私有的屯倉和田莊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封建國家的公民。政府對公民,每六年按人口頒給一次“口分團”,男子二反,女子為男子的三分之二;私奴婢得田為良民的三分之一。“口分田”終生享用,死後歸還國家,稱為“班團收授”。受田人要向國家負擔租、庸、調。租,即田租,每反交稻二束二把;庸,是力役,規定每人每年十天,但有時經常延長至二十甚至三十天,可以用實物代替;調,指調絹,按地方土產徵收,一般繳納布或絹,每戶一丈二尺。同時制訂戶籍和計賬制度。

二、在政治上,廢除貴族奴隸主的世襲特權,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中央設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八省(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一臺(彈正臺);地方設國、郡、裡,分別由國司、郡司和里長治理。政府還制定官制和冠位制,對國家官吏,根據地位高低,授予位田、職田、功田等。

三、在軍事上,實行徵兵制。京師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軍權歸中央。

上面這些就是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大化改新對於日本歷史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它結束了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使社會的主要勞動者—部民,變成班田制下的農民。新制度抑制了舊貴族的土地兼併,解除了對部民的奴役,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了農民的租稅和徭役的負擔,承認農民對宅地、園地的私有權和對山林、池沼的公共使用權,因而能夠提高農民的生產興趣,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